•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明末種種弊病之下能延續近五十年,此人功不可沒

    熟悉明史的朋友對張居正的“一條鞭法”想必都不陌生,為了解決明朝政府的財政問題,張居正實行了名為一條鞭法的稅制改革,并在幾年后立即收到成效,使國庫的存銀從虧空猛增到400萬兩。正因為張居正的改革,萬歷才有能力打贏“萬歷三大征”,解決明朝的內憂外患。明朝在種種弊病之下還能延續近五十年,張居正的“一條鞭法”可謂是功不可沒。但是這樣一項貌似利國利民的改革,卻在張居正死后沒多久便被荒廢了,其中的原委究竟是什么呢?

    ▲張居正改革

    一、“一條鞭法”實施的背景

    張居正為什么要推行“一條鞭法”?要知道,張居正已經位居首輔之位,為何放著榮華不要而去推行這樣一項得罪人的改革呢?實際上,并不是張居正沒事找茬,而是那時的大明朝實在是病入膏肓了,再不進行改革真的就要完蛋了。

    那么,當時的明朝有多爛,總的來說,主要爛在以下四個方面。

    土地兼并加劇

    這個可以說是封建王朝的鐵律了,明朝作為一個以小農經濟為主、地主階級統治的封建社會,自然也逃脫不了這個規律。明朝中葉,隨著土地私有制的發展,土地日益資本化,土地兼并加劇,地方上的地主豪強勾結官府,利用高利貸的方式侵占農民土地,并運用各種手段和關系逃避賦稅。隨著土地兼并的加劇,大批農民破產成為了流民,自耕農的數量越來越少。而明朝的稅收體制,是按照人頭來收稅的,土地上的農民越來越少,導致明朝的稅源也越來越少,這直接導致了政府財政的枯竭。你問為啥不收地主豪強的,政府倒是相收但是收的到嗎?地主豪強里如果有考上功名的,就按照士紳不納稅的傳統可以免除賦稅徭役,沒有考上功名的,也可以通過賄賂地方官的方式來隱瞞自己的土地,很多地主名義上有萬畝良田,但登記在冊的可能不到1/2。就這樣,窮人的稅越來越少,富人的稅又收不到,政府能不越來越窮嗎。

    ▲張居正(1525年-1582年7月9日)

    政府的開支越來越大

    明朝政府開支的增大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由于與蒙古人沖突不斷,導致軍費飆升;二是到了明朝中后期,朱姓皇族的數量已經極為龐大,按照明朝的祖制,皇親國戚都要由朝廷的俸祿供養,在明初,這些人的數量還不多,政府還能負擔,可如今這群人的數量已經暴漲了幾十倍,政府的財政早已不堪重負。節節攀升的軍費加一幫白吃干飯的寄生蟲,有他們拖累,政府能有錢嗎?

    貪污腐敗嚴重

    雖然由于朱元璋的威懾,明初的官員們十分清廉儉。但是到了明中期以后,局勢早已失控。像大太監劉瑾被抄家時,抄出了黃金250萬兩,白銀5000萬兩。而大貪官嚴嵩被抄時,抄出了黃金30萬兩,白銀200萬兩,其他珠寶數不勝數,而當時的國庫存銀不過才10萬兩。有大官帶頭,小官自然也就有恃無恐,多貪多占。到了萬歷年間,局勢已經到了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

    ▲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

    二、一條鞭法究竟是什么

    張居正看出,到了這個地步,如果大明朝再不實行改革,那可真是要完蛋了。而張居正的藥方就是在全國推行一條鞭法。那么,一條鞭法究竟有哪些內容呢。

    根據 《明史·食貨志》 的記載, 一條鞭法的內容如下:

    “一條鞭法者, 總括一州縣之賦役, 量地計丁, 丁糧畢輸于官。一歲之役, 官為僉募。力差, 則計其工食之費, 量為增減; 銀差, 則計其交納之費,加以增耗。凡額辦、派辦、京庫歲需與存留供億諸費, 以及土貢方物, 悉并為一條, 皆計畝征銀, 折辦于官, 故謂之一條鞭。”

    總結一下大致意思就是:一條鞭法一是取消徭役, 農民上交銀兩就可以了,然后由政府出錢雇人應役。二是取消雜稅,原先的雜稅折合銀兩,分攤到田畝上,與田賦相合并。三是將以前的田賦、雜稅和攤入的役銀共同合并為新的田賦,一律以銀兩的方式進行征收。

    ▲明朝銀元寶

    一條鞭法的第一條舉措就是廢除了實物稅,一律以白銀充當稅賦。在明初,由于朱元璋的抑制,商品經濟十分不發達,農民便以實物充當賦稅,但這些實物往往與朝廷的需求并不匹配,因此造成了很多浪費。到了明朝后期,商品經濟已經相當發達,很多農民都參與商品的買賣,手里擁有的現銀遠非明初可比,這使得用現金交稅成為了可能,政府的稅收質量由此大大提升。

    一條鞭法的另一個作用在于他大大簡化了稅制,降低了征稅成本,使得中間環節大幅減少。按照經濟學的原理,環節越簡單干脆就越難產生貓膩和腐敗,張居正將名目繁多的稅制統一核算為田賦,一并收取,使得地方官員無隙可乘,大大抑制了腐敗行為。

    ▲一條鞭法

    除此之外,一條鞭法還強調“以田為宗”即擁有多少土地就交多少稅,土地越多,交的越多,促進了稅賦公平。一條鞭法還通過清丈土地的方式來徹查全國的耕地,明朝后期很多大戶往往賄賂地方官隱瞞自己的資產,而張居正這一招一出,直接斷了他們悶聲發大財的可能。僅第一次清丈,就多丈出了2.8億畝耕地,而這些耕地多來自于富人,這意味著他們將上繳給國家更多的稅賦。

    在張居正的推動下,一條鞭法很快取得了傲人的成績,短短幾年間,國庫就存銀400萬兩,一舉扭轉了正統之后國庫吃緊的窘境。一條鞭法帶來的充沛財力直接導致了之后萬歷三大征的獲勝,如果沒有這么多雪花銀,很難想象明朝能在那三場大規模戰爭中支撐下去。雖然張居正的改革給明朝帶來了如此多的好處,但在張居正暴斃以后,一條鞭法便立即荒廢了,名義上,這項改革成果依然存在,但實際上,早已是形同虛設。

    ▲明朝版圖

    三、一條鞭法為何會被荒廢

    一條鞭法為何會被荒廢,既有政策上的問題也有朝中政治的問題。先說政策上的問題。固然,一條鞭法給明朝帶來了種種好處,但是很快,他的弊端便顯現了出來。

    首先,一條鞭法在北方遭遇了水土不服的情況。前面說到一條鞭法用銀兩徹底代替了實物充當賦稅。這在商品經濟發達的南方自然是如魚得水,可是到了依然以小農經濟為主,商業不發達的北方就是另一回事了。北方由于商品經濟落后,農民手中的銀兩依然很少,根本不足以繳納賦稅。官員們往往借推廣一條鞭法之機行剝削民脂民膏之實,變成“名雖一條鞭, 實則殺民一刃刀也。“這使得北方農民變得更加貧困,與政府的對立情緒一度飆升。

    ▲明朝官員

    除此之外,一條鞭法雖然通過簡化稅制的方法杜絕了一定的腐敗,但是很快官員們就想出了腐敗的新花樣。比如,一條鞭法中要求將百姓所交的碎銀熔化重鑄為銀錠后才能作為賦稅存入國庫。而由于冶煉技術不發達,碎銀變為銀錠勢必會產生損耗,這些損耗就被稱為火耗。因為火耗的存在,就必須再向百姓征收火耗錢,而這又讓官員們有了可乘之機。在地方官員的小動作下,征收的火耗往往大于實際火耗,而這之間的差額就流入了地方官的腰包。這由此造成了新的腐敗和浪費。

    雖然一條鞭法在實行中產生了問題,但是哪有一項改革從一開始就能十全十美呢?如果后續的首輔們能繼續張居正的事業,那么這些弊端未必不能掃除。但是無論是大臣們還是皇帝,都對此興趣寥寥。大臣們不用說了,誰會沒事斷自己財路,給自己找事。而皇帝呢?難道他不愿讓自己的王朝挺得更久一點嗎,常理上講,萬歷應該堅決推行改革,但是由于這項改革是張居正推動的,那問題可就大了。我們知道,張居正當政的那10年,可謂是權傾朝野,人們只知張太岳,而不知萬歷帝,面對如此功高震主,干涉自己生活,代行自己權力的人,皇帝能有好感嗎。所以張居正一死,萬歷就抄了他的家,而張居正推行的一條鞭法自然也被皇帝遷怒而打入了冷宮。

    ▲萬歷皇帝,朱翊鈞(1563年—1620年),即明神宗

    總體上講,萬歷本人并不討厭一條鞭法,他討厭的是作為張居正遺產的一條鞭法,只要自己在一天,就決不能讓張居正的改革成功,決不能讓他名留青史。

    在大臣和皇帝的有意忽略下,一條鞭法僅僅持續了十幾年便形同虛設,而原本充盈的國庫也因為沒有新的稅收來源而枯竭。諷刺的是,明朝最終滅亡,很大一部分原因恰恰是因為財政上的緊張,如果明朝能有錢賑濟災民,發放軍餉,不說一定會中興,至少還能再續命幾十年。只可惜,歷史沒有后悔藥,張居正的改革的荒廢已經預示了大明王朝滅亡的命運。

    【團長說歷史專欄 第四期】 每周四更新

    歷史堂團隊作品文:埃爾文

    • 發表于 2017-11-02 00:00
    • 閱讀 ( 804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推薦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