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優衣庫對各收入階層的覆蓋能力為什么強?

     當今中國,“社會分層”是最敏感的公共議題,而目力所及,在具備品牌光環的大眾消費市場,除了iPhone,至少在服裝領域,優衣庫算是個特殊的存在。每隔一段時間,“優衣庫對各個收入階層的覆蓋能力為何這么強?”的提問便會在網上頻繁出現。

    有趣的是,在諸如北京這種“折疊”的城市,人們收入有別,卻普遍將HEATTECH和輕便羽絨服等爆品視作衣柜常客,人們也普遍感覺,優衣庫店面清新,價格適中,體驗良好,格調鮮明。

    但必須指出,這種穿透階層的力量,更多是拜技術所賜。優衣庫是大眾服裝領域離技術最近的,沒有技術,上述所有“感覺”,可能都會顯得空洞。在我看來,這種穿透階層的力量,來自人們痛點的相似,所有人都想用最得體的方式,在冬天保持溫暖,在夏天保持干燥,這讓他們在技術革新面前變得趨同——就像所有人都熱愛iPhone并覺得用它理所當然一樣,通過HEATTECH等產品,優衣庫亦成功將科技滲透進大眾生活。

    不只在中國,HEATTECH系列在全球已售出10億件,面料頭尾相連,繞地球7.5圈——考慮到服裝市場每年生產總量為190億件,是智能手機的150倍,這種滲透過程,很多時候被淹沒在IT技術進步的迷霧中了,所以有無知者在網上發問:“為何在科技發達的今天,服裝穿著卻好像一直沒有技術進步?”

    事實當然并非如此,10月24日,紐約曼哈頓Spring Studio,優衣庫與合作伙伴東麗首屆“服適人生的藝術與科學”科技博覽會在此舉行。某種意義上,這是兩家公司合作15周年的一次慶生——從2003年HEATTECH系列誕生算起,兩家公司通過一次次技術嘗試,一次次顛覆人們的穿衣常識。博覽會上,HEATTECH,ULD高級輕型羽絨服,AIRism舒爽內衣,Dry-EX高功能吸汗速干面料等產品完成了一次技術巡禮。

    正如偉大學者麥克盧漢所言,幾千年來,人類一直在干一件事:用技術產品延伸身體的可能性,電視延伸了雙眼,電話延伸了雙耳,汽車延伸了雙腿——而服裝作為最貼近身體的產品,無疑是人類的“第二層皮膚”。透過這場在紐約的技術巡禮,你會清晰地體會到,某種意義上,優衣庫與東麗的合作史,即是人類“第二層皮膚”的當代進化史。

    一個念頭

    當然,相比優衣庫,其技術合作伙伴東麗的名字稍顯陌生。作為全球最大的綜合性化工集團之一,這家擁有90余年歷史的公司,已將自身技術應用于飛機,汽車,火箭,家電,3C和醫療等諸多領域。而它對服裝技術進化史的書寫,還要從20年前談起。

    在人類經歷過的大多數歲月,體態臃腫,是冬日常態,這也成為柳井正心中揮之不去的一個念頭:“如何讓針織衣系列既保暖又輕薄?把人們從冬季臃腫的服飾中解放出來?”這個念頭萌芽已久,直至他看到一篇報道,才讓它覓得曙光。

    1999年,《日經》上刊登了一篇東麗和波音合作研發的新聞,東麗對“纖維技術在未來將帶來顛覆性變革”的看法,與柳井正不謀而合。他托人找到東麗社長前田勝之助,把揮之不去的念頭講給他聽。但即便是對深諳纖維發展脈絡的東麗來說,這個念頭也算天方夜譚了,更何況,還有外人跑到東麗社長的面前發牢騷:“為什么東麗這樣的大公司要跟優衣庫這樣的小公司做生意?”

    好在結果令人欣慰,進入21世紀,優衣庫不斷變大,經過前期磨合,2003年優衣庫和東麗創建“次世代原料開發團隊”,雙方開始為一個“想象中”的產品共同攻堅。2006年,兩家公司更是建立了一種類似“虛擬公司”的共生關系:東麗負責研發生產,優衣庫負責企劃,營銷和銷售,他們不循常規又完美互補的合作,在當時亦被看作產品之外的創新之舉。

    大概十年后,有學者將這種類似生物界“協同進化”的關系,定義為“積木式創新”: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木桶理論”(一只水桶能裝多少水取決于最短那塊木板),在同一產業鏈上,不同企業悉心打磨自己的最長板,然后與其他企業的最長板嫁接,通過構筑一張價值網絡,瞬間形成合力,迅速占領市場,是在劇烈變革的時代,最睿智的企業組織形式。

    早在十余年前,優衣庫與東麗便深諳此道。

    先行者優勢

    HEATTECH是這家“虛擬公司”誕生的第一個產品,也是人類服裝技術史上一個重要時刻。

    時至今日,怎樣形容它的成功都不過分。柳井正自己也不曾想到,當他把“讓針織衣系列既保暖又輕薄”的念頭告知東麗的20年后,HEATTECH系列已形成面向不同需求的三個產品線:溫暖內衣,倍舒暖內衣和高舒暖內衣。纖維,紗線與面料結構等方面的差異,讓倍舒暖內衣的保暖性能是溫暖內衣的1.5倍,高舒暖內衣的保暖性能是溫暖內衣的2.25倍。

    科技滲透大眾生活的一個標志,就是沒人會了解技術本身,只關心技術對生活的改善:就像大眾從不關心iPhone芯片和傳感器的運作原理一樣,多數人也不知道HEATTECH的熱吸附原理——由4種不同纖維編織的特殊結構,與汗液產生反應后生成熱能,通過由纖維空隙形成的空氣層形成保溫——人們只知道,它在冬天真的很受用。

    這種受用,來自纖維在微觀世界中的相互交融。多次改良后,HEATTECH已由早期的聚酯纖維和棉紗線組合,發展到4種不同纖維混紡而成:粘纖附著人體濕氣,將水分子產生的動能轉化為熱能;僅有發絲1/10細的極細腈綸取代了原先的中空綿,形成氣囊,保存從粘纖中散逸出的熱能;氨綸擁有高伸縮性,大幅提升舒適度;聚酯將水分快速吸收并干燥,在多次洗滌后保持衣物形狀。

    在博覽會現場,各種實驗也直觀還原了上述過程:將HEATTECH放進有加濕器的箱子,熱成像與溫度指數溫度上升明顯,模擬了HEATTECH利用汗液發熱的原理。


    另一裝置模擬了發熱后的保溫效果,白柱代表纖維,紅球代表熱量,可明顯發現排列更緊湊的纖維將熱量鎖在空氣層。

    在現場,不少參觀者都對這種發熱方式頗為好奇,但我個人最感興趣的問題是:萬能的淘寶有無數“發熱保暖內衣”,日本本土也有一些類似競品,但為何多年以來,在技術上HEATTECH仍處于近乎壟斷的地位?

    在博覽會的采訪環節,我將這一問題拋至給優衣庫的技術高管,他的回答很簡單:十余年的不斷迭代,夯實了HEATTECH的技術壁壘,阻礙了后來者的追趕步伐。“HEATTECH不是一誕生就擁有現在的技術,每年我們都會增加功能,這些附加技術,直接來自于我們的用戶反饋。”

    的確,自2003年上市,HEATTECH就不斷根據用戶反饋“小步快跑,不斷迭代”:2004年加入吸汗速干功能,2005年增加保濕效果,2006年革新面料打造柔和觸感,2007年新增伸縮性功能并將保濕效果提升,2013年推出倍舒暖系列,2016年推出高舒暖內衣系列——今年則在纖維中增加了具有保濕與抗氧化效果的摩洛哥堅果油成分,且在男款使用了無縫縫紉技術,袖口與頸部的滾邊不再存在,女款添加羅紋產品,讓觸感更佳。

    對同一款產品持續多年的迭代,在服裝領域極其罕見。有趣的是,這種“率先起步,數據反饋,改良產品,鞏固市場”的商業閉環,在科技領域倒是蠻常見。

    讓它自由呼吸

    除了HEATTECH,博覽會還展示了優衣庫ULD高級輕型羽絨服,AIRism舒爽內衣等核心產品的技術路徑。

    比如ULD高級輕型羽絨服。人類是視覺化動物,電影《史蒂夫·喬布斯》里,喬布斯在醞釀iPod時就指著女兒笨拙的隨身聽說:“我要把1000首歌裝到你的口袋里”,女兒瞬間覺得不可思議,這就是視覺化的力量,視覺是展現科技的最佳途徑。

    于是在博覽會現場,一只氣球讓一件羽絨服騰空而起。哪怕參觀者在冬日已習慣了它的輕盈,也知道它“只有兩個雞蛋重”,但看到羽絨服飄在天上,依舊贊嘆不已。

    也有好奇者發問:它為何這么輕?事實上,與傳統羽絨服相比,ULD羽絨服的制作理念更為先進,其無需傳統羽絨服的內膽,即可填入高品質羽絨,而超輕尼龍細支紗材料帶來輕盈感受,也帶來出眾保暖性。

    當然,僅有保暖性還不夠,在過去的冬季,人們對羽絨服可謂愛恨糾纏,它讓人溫暖,卻在許多時候成為累贅,大眾對羽絨服的態度其實是冷漠的,需要你時請張開環抱,不需要你時請盡量縮小——ULD便是如此,在博覽會的極限壓縮實驗中,一件ULD羽絨服被輕松打包進各種狹小空間,一個公文包,一只球鞋,一只馬克杯。

    而在ULD羽絨服的不遠處,AIRism舒爽內衣展臺同樣惹眼。

    幾乎所有人在穿著甚至觸碰到AIRism面料后,都會瞬間感覺到它的“輕若無物”。剖析其技術原理,它使用了比發絲更纖細的超細滌綸纖維面料,多邊形截面紗線的特殊編織結構帶來強大吸汗速干性能,高科技智能面料有效發散身體悶熱感;超細纖維面料營造出柔滑觸感。

    博覽會現場也通過各種實驗,印證了AIRism的各種功效:在AIRism纖維面料與棉質面料上分別灑水并開啟風扇,明顯可以看到AIRism面料上的水漬迅速變小,體現速干效果;此外觀展者還可親身觸摸3倍柔滑輕盈的AIRism科技面料,并通過與棉質面料的對比,感受AIRism面料的精細編織工藝與順滑質感。

    另外,這次博覽會還展示了Kando Pants感動褲和Dry-EX快干科技面料等產品——總之一切指向一點:這些注定寫進服裝技術進化史的產品,正在不斷滲透進大眾生活,讓所有人時刻保持舒適。

    當然,人類對服裝的訴求,會隨著科技進步而欲求不滿。要知道,在科技領域,未來十年將會令過去十年黯淡失色,服裝亦如此。在諸如《三體》等科幻作品里,植入柔性傳感器以實現生理指標實時監測的服裝,對電子產品進行控制的服裝,幾乎是未來標配。

    而這次科技博覽會,優衣庫和東麗就通過概念性產品,向人們宣告“未來已來”:根據不同光線改變顏色的外套,檢測生命體征的緊身衣,通過太陽能給手機充電的衣服……你可以從這些衣服中,窺見人類對未來服裝的期許。

    總之,在我看來,這次科技博覽會傳遞了這樣一個訊息:服裝的演變直接反映出人類社會的經濟變化,政治變革與文化變遷,但重要的是,時代越是自由,越是沒有束縛,“舒適”就越成為判斷服裝的第一準則。多年以來,優衣庫和東麗就不斷通過技術創新,讓人類的“第二層皮膚”更加舒適,讓它忘記季節所限,自由呼吸,讓它更加善待人類那層真正的皮膚。

    好的技術,讓人自由

    那么最后的問題是,將服裝科技滲透進大眾生活,究竟意味著什么?

    首先你得承認,人類社會發展的所有變量里,技術是最本質的因素,而有趣的是,當一項技術誕生,便有了自己的“生命”,再沒人能預測它對人類的影響。

    舉一個我最近看到的例子:人類發明了犁,讓田間勞作效率提高了7倍,使得一個社會只要20%的人口從事農業,就能養活所有人——當時人類對犁的認知就停留于此。但它究竟意味著什么?學者萬維剛解釋道:“這意味著婦女不用去地里干活了,可以專門在家里帶孩子和操持家務;這又意味著兩性分工的變化,這意味著很多人可以從事手工業、商業等其他行業;而這又意味著更復雜的經濟,以及專門的知識分子的出現,事實上東方和西方的各路‘圣人’都是農業普及的產物。這意味著一部分人可以根本就不勞動,專門享受別人的勞動成果;而這又意味著階級分化的產生。”

    面料技術的革命當然沒有犁這般意義深遠,卻也遵循相似的內核——即使發明者自己,也說不出它全部的應用場景。柳井正就透露了一個小細節:在新加坡這個溫暖的國度,HEATTECH賣得特好,有很多人穿著它健身,這會出更多汗,也有很多人穿著它適應冷氣過足的辦公室,這令柳井正自己也感到意外。

    所以站在今天的視角,不太可能推導出當人們實現“在炎夏更涼爽,寒冬更溫暖”之后全部的發展鏈條,它對時尚有何影響?對生產效率有何影響?乃至對氣候有何影響?

    但當你在冬日穿著薄衣自如行走的時候,你便可以確定,它已經滲透進人們的生活,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它讓你我的生活,更加自由。

    李北辰/文(科技自媒體,致力于用文字優雅的文章,為您提供談資與見識)

    • 發表于 2017-11-03 00:00
    • 閱讀 ( 621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推薦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