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河道奔流不息,戎裝見證者一個王朝的繁榮與破滅。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源遠流長,歷代的戎裝雖然與常裝在風格品位上存在著一致性,但是由于功能的特殊要求,其衣、帽以及所有服飾,形成了極具特色的服飾體系。

商代:商代軍隊采用的是上衣下裳制。用犀牛皮和野牛皮制作成甲,用銅澆制成盔。

西周:《周禮.春官.司服》記載到:“凡兵事,韋弁服。”弁服則為西周常備軍的正規戎服。顏色為淺朱色。冠帽用熟皮制成。

春秋戰國:春秋初期隨著人工冶鐵技術的掌握以及晚期發明的生鐵冶煉技術之后,鐵兵器逐漸用于實戰。于是在戰國后期出現了鐵制鎧甲。
戰國末年,趙武靈王由于戰爭的需要將當時以深衣為主的戎服改成衣身緊身開衩,圓領窄袖、長褲皮靴,衣束腰帶的胡服。

秦代:秦代的戎服制式為上穿深衣,下著小口褲,士兵腿上裹有行纏或護腿,足穿靴或履,戎服通常用皮革制成,用帶鉤系接腰帶。

漢代:漢代的戎服和秦代相似,軍隊中不分尊卑都上穿禪衣,下穿褲。禪衣為深衣,又稱沙轂禪衣(即有縐紋的單衣)。漢代軍人的冠飾基本上是平巾幘外罩武冠。

魏晉南北朝:魏晉時期的戎服主要是袍服和褲褶服,戰袍長度過膝,寬袖,領子交直領或圓領。褲褶服的褶長至兩跨,緊身窄袖,領同袍服。戎服和鎧甲外均束腰帶。
南北朝時期的戎服長度多為膝上,質領寬袖的褵襠衫為主,另有小袖口絨褲沿襲東晉基本樣式,其多為大口褲,膝下用帶扎住或用行纏裹住。足穿圓頭皮靴或尖頭履。冠以幘、帽多見。

隋唐五代:
隋朝戎服仍沿襲魏晉南北朝,只是在鎧甲細節上做了一些細微的改進,如褵襠鎧的長度延制腹部,下垂邊緣為半圓形,外部再裹上皮圍來保護腹部,明光甲只將其腿裙的長度加長。
唐代的鎧甲制造技術十分先進且制作精良,不僅在防護性能上優于其他朝代,而且裝飾性能也十分精美。唐朝的軍服制度大多是左右對稱,方圓對比,大小配合,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軍服的整體感。武官的戎服為缺胯衫,衫兩側開衩,以顏色、繡紋和束帶上的飾物來區分級別。兵的戎服有缺胯袍和盤領窄袍兩種,無繡紋,窄袖口,下擺較大,腰束革帶,穿大口褲,腳穿烏皮靴。

宋代:宋代戎服做工講究精細、形制統一。宋代的鎧甲由胸甲、腹甲、背甲和腿裙連成整片甲身,用條帶或束口固定,有披膊和護肩,頭戴鏊頓項。

遼:遼使用的鎧甲主要采用了宋代為主的樣式,腿裙的長度短于北宋且胸前中央有大型的圓護。

金:早期鎧甲只有半身,下面為布制或皮質的護膝。金代中期后鎧甲區域完備,形制上類似北宋鎧甲。
西夏:西夏歷史資料較少,因此對于鎧甲和戎服制式并無確定說法。西夏鎧甲和宋代類似,以短甲為主,其戎服制度根據敦煌莫高窟壁畫來看多為袍服,有長短之分,窄袖盤領,下衣褲,腳穿靴,腰系兩條腰帶,頭戴幞頭。

元代:元代戎服為本族服飾,即為質孫服,蒙古語為顏色的譯音。樣式為上衣連下裳的袍服,長至膝下或短及膝,緊身窄袖,交領或方式下擺寬大且不開衩。

明代:明代多采用鎖子甲和布面甲為主的新式鎧甲,其最大的特點就是結構簡單、防御面積較大且衣著輕便。

清代:清朝武官戎服為袍服,前后開衩、圓領右衽,窄袖且袖口為馬蹄袖口,肩部有披領,右下裙短于左下裙一尺,并將短的一尺用紐扣固定于袍上。

我國古代的軍服具備明顯的時代特征,從不同的側面反映出古代社會的政治。經濟、宗教和文化的變異與進步,是我的國文化瑰寶。
?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