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許多人都認同人類嗅覺不如動物的觀點,就連學術界也曾經錯誤地把人類稱作一個“嗅覺遲鈍”的物種。然而,最近的科學研究顯示,人類嗅覺在某些方面可能遠超過一些嗅覺靈敏的動物,從理論上講人類可以區分的氣味不只是成千上萬種,而是高達一兆種,即一萬億種!

嗅覺差,凸顯人類優越感
人類嗅覺不好的錯誤說法來源于19世紀法國著名神經解剖學家保羅·布洛卡。他通過神經解剖學來觀察人和動物的大腦,發現人腦中嗅球(大腦中處理嗅覺的部分)所占體積的比例非常小,而狗等動物的嗅球占比較大。他認為,這是從低等動物轉變到高等動物的必然發展。
這個觀點符合把人類和其他動物區分開,有意把人類拔高的理論:嗅覺越差,大腦的其他功能越強大,所以人類才能優于其他生物。同樣,大名鼎鼎的心理學家弗洛伊德也認為,嗅覺和性本能有關,嗅覺發達是早期生命形態的特征之一,而人類嗅覺退化則是物種進化的表現。
近幾十年來的遺傳學研究似乎也證實了這一點。研究發現,大多數哺乳動物的基因中存在能產生1000多種不同的氣味感受器的編碼,例如以嗅覺著稱的老鼠。但其中大多數編碼在人類的基因中并不存在。人類的基因編碼只能產生400多種氣味感受器。

有漏洞的神經解剖學證據
然而,一直以來也有許多反對聲。比如有人認為,雖然人類嗅球相對于整個大腦來說很小,但其他動物其實也一樣。在動物界,大腦的大小和體型大小通常都是正相關的,因為體型越大,皮膚面積就越大,大腦中的觸覺反應細胞就越多。但是,無論動物體型差距多大,其嗅球都一樣小,且與嗅覺靈敏度無關。最好的例子就是,大象和鯨魚都擁有巨大的大腦和小小的嗅球,但是大象是嗅覺最靈敏的動物之一,而鯨魚是沒有嗅覺的。也就是說,嗅球在大腦中的占比和嗅覺的靈敏程度以及智力的高低并沒有必然的關系。

誠然,神經解剖學告訴我們,人類的嗅覺系統與其他動物相比確實有差異。例如,許多動物的嗅球內都有成熟的神經發育系統,而人類的嗅球內缺乏成熟的神經發育系統,但在人體內包括海馬體和紋狀體等的其他區域有著成熟的神經發育系統,并顯示出很好的調節和學習能力,通過調節和學習,人類甚至能察覺到以前察覺不到的氣味。這種情況的可能原因是,雖然以前人類沒能察覺某種氣味,但是這種氣味的刺激已經在人腦中留下了“備案”,人類可以重新啟用“備案”來辨別這種氣味。所以,僅憑神經解剖學就下定人類嗅覺很差的結論,并不能令人信服。
另一個可能跟嗅覺相關的指標是嗅球中的神經元密度。不過,不同物種之間嗅球神經元密度的差別并不大,而且這個密度和嗅覺之間的相關性也并不明確。比如,老鼠的嗅球神經元密度比人類男性要高,但卻比人類女性要低。
人類嗅覺靈敏的證據
在上世紀50年代早期,科學家通過記錄兔子腦細胞的活動來研究它們的嗅覺時,注意到了一件有趣的事。當他們增加混合氣味的強度,觀察什么時候兔子的神經元會引起響應時,他們發現在兔子能聞到的氣味最低量的時候,科學家自己基本上也能夠聞到。換句話說,這些氣味能同時被動物和人察覺到。雖然科學家在發表研究成果時提到了這件事,但是由于人們普遍認為人類嗅覺很差,所以并沒有引起重視。
最近在《自然》雜志上,美國神經生物學家約翰·麥克甘發表了自己的研究,終于帶我們解開了幾個世紀以來對人類嗅覺的誤會,揭示了人類鼻子能力的真相。
他的觀測結果顯示,在某些情況下,人類的嗅覺遠遠落后于其他哺乳動物,但在另一些情況下,人類的嗅覺還要超出其他動物許多。例如,對于兩種化學物質的混合體,人類在對其中一種化學物質的嗅覺上優于老鼠,而另一種則落后于老鼠。另外,所有帶有氣味的物質哪怕僅僅只有兩三個分子,人類幾乎都可以聞到。他得出的結論是:除了為數不多的幾種人類鼻子檢測不到的氣味分子以外,人類鼻子從理論上可以區分的氣味高達一兆種!

事實上,以香水聞名的法國有一種職業叫作“聞香師”。專業的聞香師能在不用任何儀器的情況下,用鼻子識別出4000多種香水的味道,并準確地判斷出香水中含有的50多種成分。而我們身邊也有一些嗅覺靈敏的朋友,能夠用鼻子區分出不同口味的餅干,不同飲料的成分,或者不同的菜中所用的調料。我們會發現,人類的嗅覺確實長久以來都被低估了。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