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6日,住在美國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的馬克·溫克爾站在自家的門口,用望遠鏡看著巴耶斯火山口方向的森林大火。這場大火開始于巴耶斯火山口以東19千米左右的圣達菲國家森林公園,之后大量的燃燒物隨風飄到巴耶斯火山口保護區的森林東北部,點燃了那里。

盡管此時已經是凌晨1點半,吹著習習的微風,相對涼爽,但是溫克爾還是很擔心火勢。為了看得更清楚,溫克爾爬上了附近的一個山坡上。突然一股熱風撲面而來,他看到西北方向巴耶斯火山口附近,火焰翻滾著,高約10米的火舌四竄。更嚇人的是,他還聽到大火的方向傳來兩聲巨響,火焰一下竄得更高,并快速向西部和南部的峽谷蔓延。溫克爾明顯感覺到一股強烈的沖擊和非常明顯的熱浪襲來。隨即一股濃煙夾雜著燃燒物直沖云霄,就像一個高大的柱子,連接著天地。一些炙熱的、仍在燃燒的物質被帶到空中之后,被吹到了其他地方。而高聳入云的煙柱中各種物質的相互摩擦還制造了閃電,在煙柱的旁邊,火龍卷從大火中漸漸升向空中。溫克爾從未見過如此震撼的場面。
而由于巴耶斯火山口不是火災的最初起火點,因此消防專家預測,這場森林大火的過火面積頂多49平方千米,在27日早晨基本上就會熄滅。然而,當太陽升起時,它的過火面積已經達到了174平方千米,并且火勢并未減弱,甚至還威脅著周邊的城鎮,以及著名的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因研制出第一枚原子彈而聞名于世,那里還存放著大量的核廢料。如果大火蔓延到那里,后果將不堪設想。
萬幸的是,經過幾個星期的努力,這場大火最終停止了肆虐的腳步。根據當時的情況,火災專家認為火勢會很快得到遏制。但事實卻是這場大火最終過火面積大約630平方千米,1.8萬當地居民被迫離開家園,15人在大火中受傷,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關閉一個多星期,它也成為了美國近幾十年來破壞力最大的森林大火之一。不僅如此,由于大火燒毀了大片的森林,當地生態環境被嚴重破壞,因此在隨后到來的雨季中,這片地區山洪爆發,威脅當地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那么,是什么原因將這場本該很快熄滅的大火變成如此損失巨大的火災呢?這個謎團一直困擾著科學家們。
煙柱崩塌吹旺大火?

為解決這個問題,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借助超級計算機,模擬了這場大火。在模擬中可以看到,大火燃燒一段時間后,大量的炙熱的煙灰、煙霧和碳氫化合物氣體隨著上升氣流被釋放到空中,形成一個煙柱,而煙柱的頂端就是一團紫黑色的云。當煙柱中的物質越來越多,變得比空氣重時,它就會崩塌,所有物質落回地面。而當這些物質落到地面時,就像一處建筑物被引爆一樣,滾滾的灰塵把空氣快速擠向四面八方,這就像一個風箱,把周圍的大火吹得更旺,使小型火災變成大火災。
這看起來似乎合乎常理。
但是我們都知道,那些煙塵和燃燒的樹枝之所以會升到空中,是因為大火燒熱了近地面的空氣,由于空氣的對流,這些熱空氣會向高空流動,因此才能將炙熱的物質帶到了空中的。要讓所有被帶到空中的物質瞬間落下,那么就得讓這些物質快速降溫,使空氣沒有上升的動力。然而科學家在模擬中發現,大火每秒鐘大約向大氣中排放2.3噸煙塵,這相當于每秒鐘就有一輛小轎車就被推到空中,可以想象,大火燒了幾個小時之后,被送到空中的“小轎車”已經非常多。要讓這么多物質快速降溫幾乎不可能。即使可以,如此巨量且稠密的物質在落到地面的剎那,地面的火應該會像關掉開關的電燈一樣熄滅才對。而事實是,這場大火并沒有就此熄滅,而是燃燒了好幾周。
因此,煙柱的崩塌不是加速大火肆虐的原因。科學家不得不改變思路。
流淌在山間的強氣流
長期以來,消防員們都認為,煙柱崩塌現象肯定是存在的,因為這種現象曾被看到過。但是科學家認為,目擊者的描述可能是不可靠的,因為他們站在地勢較低的地面,很可能無法看清大火中到底發生了什么。科學家推測,煙柱確實會產生,但是它與大火快速蔓延可能無關,不過煙柱崩塌給科學家提供了一個線索——它可能是被一股自上而下的強風吹散的,而制造大火的元兇很可能就是這股風。但是這一切發生在晚上10點到次日凌晨。這個時段通常云淡風輕,那股強風是哪里來的呢?

為了更細致地了解火災時到底發生了什么,科學家們再次進行計算機模擬實驗,這一次他們在模型中加入當地大氣層4.8千米到97千米的中層大氣的風量、當地的氣溫、地形的數據。
我們都知道,由于受到山勢的影響,高山之上的空氣流動變得不穩定,會形成湍流。此外,由于山頂之上和山腳之間高度不同,溫度、空氣密度和壓力都有所差別,因此山頂和山腳之間的空氣會垂直運動,山腳溫暖的空氣流向山頂,在山頂冷卻之后再向下運動,形成下行風。而發生火災的區域,山峰的海拔高度在3千米以上,從地形上看,可以形成這種下行風。科學家懷疑,那股強風就是因山勢而形成下行風。這似乎是說得通的,因為火災發生時,著火區域的空氣被加熱,這種垂直運動的速度會更快,形成的風應該會比平常更大。然而,模擬結果讓人有些失落。模擬顯示,要將煙柱吹散,并為大火助燃,需要每小時126千米以上的風,這相當于12級臺風的風速。但是當晚,氣象塔測到當地垂直流動的氣流速度要比這個數值低得多。這意味著,煙柱不是被從山頂吹下來的風吹散的,大火也不是被這股風給吹旺的。
至此,科學家的研究又回到的原點。
從浴缸里溢出的空氣
正當科學家們愁眉不展的時候,突然有人想到,如果把模擬的范圍再擴大,得到的結果可能更全面、更準確。
于是他們重新調整了模型,擴大了模擬地點的面積和時間。結果他們發現,火災發生前的幾天里,太陽下山后,巴耶斯火山口附近空氣逐漸冷卻,密度逐漸變大,并像往浴缸里注水一樣,聚集在火山口中。到大約晚上10點之后,稠密、富氧的空氣注滿巨大的火山口“浴缸”,無處盛放的空氣開始溢出,制造習習微風并吹向四周的峽谷。火災發生時,這種情況也出現了。但是微風顯然不是使大火快速蔓延的原因,把火吹旺的到底是什么呢?
經過進一步研究,科學家們發現,當從火山口吹來的風從峽谷一端吹入峽谷時,由于空間突然變小,峽谷兩側有峭壁阻擋,擠入峽谷的風會因為壓力而加速,這與過堂風的原理是一樣。平常這股被加速的風會直接吹過峽谷。
而大火發生的第一天晚上,火還沒有蔓延到火山口、以及其西側、南側的峽谷,按照火勢的蔓延趨勢,這場火應該會逐漸減弱。但是當從火山口中溢出富氧空氣時,火山口周圍的火像是被注入新能量,變得越來越旺。而經過一下午的燃燒,一些燃燒的物質也已飄到了西側和南側的峽谷,并且那里因為靠近火場也已被加熱。微風攜著大量氧氣的流入,使隱藏在那里的火種像蘇醒的火龍,點燃周圍的樹木。峽谷中的空氣被進一步加熱,風則被加速得比平時更快,而且這些風也不再像平常那樣規規矩矩地穿過峽谷,而是穿過峽谷的同時,帶著燃燒的樹枝像巨浪一樣翻滾起數十米高,點燃峽谷之上的樹木。就這樣,那些被預計不會燃燒的峽谷被一個個點燃,火勢得以快速蔓延。
這意味著,一場大型森林火災的制造者可能不是壯觀的煙柱崩塌,也不是劇烈的爆炸,罪魁禍首或許只是四處流動的空氣以及合適的地形。當然,這還只是科學家們得到的初步結果,其中還有一些問題沒有解決,不過他們相信這個觀點還是很可信的。
也許有人會問:一場美國的森林火災與我們有什么關系?事實上,科學家花費時間、精力和金錢來研究這場大火的制造者,并不僅是為了給它一個結論,而是為人們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森林大火可能是可以預測的。當然,這個“預測”并不是說可以預測森林火災什么時候發生,而是通過火災發生地的地形及周邊的風速、空氣密度等數據,來預測大火在某一時刻可能會燒到哪里,在哪里火勢會快速蔓延等等,這對于保護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也是有很重要的作用的。
本文源自大科技<科學之謎> 2017年第10期雜志文章 歡迎您關注大科技公眾號:hdkj1997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