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咱們提到近代騎兵軍刀(saber),腦海中浮現的造型都是細長的刀身,防護全面的護手等等細節。即便是具有自身刀劍傳統的日本,雖然步兵軍刀有部分采用了傳統的太刀式樣,但是騎兵軍刀依然采用了西式的騎兵刀式樣。然而在東歐的俄國,卻有一種軍刀顯得卓爾不群——恰西克騎兵刀。
恰西克刀在歷史上是沙俄帝國哥薩克騎兵所使用的主要裝備,因為發源于高加索山區一個叫恰西克的地方而得名。相比同時代諸如英國1796年式輕騎兵軍刀等近代主流的騎兵刀,恰西克刀有著太多與眾不同的特質。

▲1796式輕騎兵軍刀(復制品)

▲1927式恰西克軍刀
首先,恰西克刀不僅沒有護手,就連刀鐔都沒有,只有一個光禿禿的刀柄和一個鷹鉤狀的刀首。這也是恰西克軍刀最大的特點。
另外,恰西克軍刀的攜帶方式也和其他主流軍刀有明顯的不同。恰西克軍刀的刀環位于刀刃一側,這也就是說,當恰西克軍刀佩戴在腰上時,其刀刃是向上的。而普通的騎兵軍刀,刀環都位于刀背一側,佩戴時刀刃向下。

▲恰西克軍刀佩帶時刀刃向上

▲大部分騎兵刀佩戴時刀刃向下
而且,早期的恰西克軍刀與西歐的主流騎兵刀差別更大。比如說早期的恰西克軍刀在入鞘之后,除了鷹鉤狀的刀首之外,其他部分包括刀柄都會放入刀鞘之中。

如果單獨看恰西克軍刀的任何一個特征,那么都是不合理的設計。但是當這些設計整合在一起的時候,便成為了專門為哥薩克騎兵打造的神兵利器。

▲哥薩克人
哥薩克人是一個非常奇葩的族群,按照血緣來說,他們和普通俄羅斯人同屬于斯拉夫民族,所使用的語言也是俄語的南部方言。但是在生活方式上,因為生活在東歐草原加上受到韃靼人的影響,哥薩克人接受了游牧的生活方式,故而變得和普通俄國人有所不同,并且組建了大小不同的自治村莊。

▲世界名著《靜靜的頓河》講述的就是哥薩克人在十月革命前后的苦難歷程
這些自治村莊,自然有自己的武裝,這些武裝便是哥薩克騎兵的雛形。后來,波蘭人和俄羅斯人先后雇傭哥薩克騎兵,并且冊封哥薩克上層人士為貴族,使其為自己效命,大約在十七世紀,哥薩克騎兵正式登上歷史舞臺。

▲哥薩克騎兵的老照片
在當時,強敵波蘭以翼騎兵聞名,他們具有強悍的戰術和嚴明的組織紀律性;西方有騎馬的火槍手龍騎兵,自然是以火槍聞名;克里米亞半島的韃靼騎兵以精湛的騎射而聞名。相比之下,哥薩克騎兵要想在這個騎兵的全勝時代中立足,必須要有自身的特色。

▲翼騎兵

▲龍騎兵

▲韃靼騎兵
作為一個游牧族群,如同波蘭翼騎兵一樣的組織紀律性很難做到,火槍的制作工藝復雜,騎射必然被歷史淘汰。在當時,哥薩克騎兵尤其看中刀術的練習,久而久之,馬上刀術成為哥薩克騎兵的法寶,并且多次在戰場上發揮作用。而哥薩克騎兵刀那些與眾不同的特質,都是為發揮馬上刀術的威力而設計的。

▲直到蘇聯時代,恰西克軍刀依然有所使用
首先,不要護手是為了追求使用時的靈活性。恰西克軍刀在使用時,有兩個其他軍刀所沒有的“絕活兒”。
一是反握撩殺,即反向握住刀柄,刀刃向前,刀尖向下,在馬上追擊敵人的步兵,這招十分有效。熟練的哥薩克騎兵可以輕松的在正握和反握中進行切換,文章開頭的馬刀舞里,美女手中的恰西克刀便時而正握,時而反握,刀刃寒光之余,更顯靈氣十足。

二是鉤住刀首劈砍。即手握住刀首進行劈砍。恰西克的刀首是鷹鉤狀的,而且非常厚實,在對戰中,可以握持刀首進行作戰。一寸長一寸強,這樣做增加了刀的攻擊距離,可以擾亂對方騎兵對作戰距離感的判斷,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這兩個絕活兒一個針對步兵,一個針對騎兵,但是如果裝備護手,則難以實現迅速轉換,反而成為雞肋。
至于鷹鉤狀的刀首,則更有說頭。除了剛剛提到的可以握持外,還有多種作用。比如說早期的恰西克軍刀式埋鞘設計的,刀柄也插入刀鞘之中。這個鷹鉤狀的刀首,自然有輔助拔刀的作用。

▲早期恰西克軍刀的刀首
另一方面,刀首的底端是凹陷的,把刀的刀首向上,杵在地上,這個凹陷可以架設步槍,恰西克軍刀瞬間又變成了一個步槍發射支架。當然,這個小功能用的機會并不多,到了線膛槍時代甚至還有些積累,但是出于對傳統的沿襲,這個設計一直被保留下來。

▲刀首的凹陷
刀刃向上佩帶這一點,熟悉的朋友看到這個一定會想起另一種刀刃向上佩帶的刀具——日本打刀。日本打刀雖然是步戰用刀,但是和恰西克軍刀的思路是一樣的,兩者都是追求靈活性的戰刀。

在戰斗中,出鞘后快一步進行攻擊,便意味著搶占了先發優勢。日本打刀刀刃向上佩帶,就是為了讓細長的刀身出鞘后可以立即投入作戰,日本更有專門的居合刀法,專門研究出鞘殺人的招式。
恰西克軍刀也是一樣,只不過從步戰變成了馬背上作戰。刀刃向上的恰西克軍刀在拔刀出鞘之后,便可以順勢一砍。騎兵之間的刀戰機會轉瞬即逝,更何況當時的騎兵也還會裝備諸如長矛、馬槍等副武器,能夠快速拔刀作戰很有必要。

不過隨著歷史的發展尤其是火器的而進步,恰西克軍刀也逐漸擺脫游牧的風格,為適應戰場環境而做出了很多改進。比如說不再采用埋鞘設計、部分軍官定制款恰西克軍刀甚至加上了條狀的護指等等。其中最大的進步就是實現了制式化,有1881式恰西克和1927式恰西克等多種型號。

▲1927式恰西克刀
不過,制式化后的恰西克刀還加了一個特點:刀鞘上安裝一把莫辛納甘步槍的四棱刺刀。這個做法在也具有鮮明的俄國特色。


▲帶有莫辛納甘四棱刺刀的1919式恰西克
時過境遷,十月革命之后,哥薩克人迎來了“去哥薩克時代”,沒能保住自己半耕半牧的生活方式和很多傳統文化。而且伴隨著武器的進步,騎兵被歷史無情的淘汰。
但是,今天的哥薩克人依然在俄軍中擁有不同尋常的地位,不僅依然保留有成建制的哥薩克部隊,甚至還有專門的哥薩克少年軍校。哥薩克三個字,在今天的俄軍當中依然是響當當的,到哪都被人高看一眼。他們的手中不再有刀,但是心中的刀卻從未放下。

▲哥薩克士兵的入伍儀式
注:本文為微信公眾號中華冷兵器原創,作者冬郎。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獲取更多冷兵器知識,可鎖定微信公眾號:中華冷兵器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