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這些令醫生們抓狂的“就診陋習”,你中了幾條?

    都說患者“看病”難,其實,醫生給人“看病”更難!就診前先網上百度一圈,然后掏出一沓小廣告,反復問“神藥”、“秘方”能否降血壓,甚至指揮醫生開藥方……面對這些“反客為主”、“自我診斷”的患者,醫生心里其實很無奈,甚至很反感。

    根據網絡“神醫”自我斷病

    “醫生,我之前百度過了,像我這種頭痛可能是得了腦腫瘤或血管瘤。”很多人習慣在網上“尋醫問藥”,解決不了再去醫院。不少患者都可能有過這種“以偏概全”的錯誤。這種“盲人摸象”式的自我診斷往往給患者造成心理暗示,干擾醫生診斷。

    醫學是一門未知多過已知的科學,醫生看病是門綜合學問,更是一門人文藝術,計算機難以取代。建議患者可以主動學習一些醫學科普常識,了解醫療進展,但千萬別先入為主。

    希望醫生開“神藥”

    “醫生,給我開個特效藥,吃了趕緊好,別耽誤工作啊”;還有不少患者看病時,拿來一沓小廣告,一個個問醫生廣告里的“神藥”、“秘方”是否有效;還有一些亞健康人群,感覺不舒服,化驗檢查指標都沒問題,也達不到藥物治療標準,仍然希望醫生給他開藥,否則就覺得醫生不稱職……

    這類患者往往平時不注重健康生活方式,忽視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的科學性,或許在某一領域還是專家,但由于對醫學科普不重視,在醫學方面就是“醫盲”。

    復查說不來就不來

    隨著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的年輕化,越來越多的中青年人需要長期甚至終身服藥。不少人以工作忙、不能請假等理由拒絕定期復診,讓醫生很無奈,但真正受傷的是患者自己。首先,一些指標長期不正常會嚴重損害健康,比如高血壓患者如果不定期復查,長期可引起心臟、大腦、腎臟的損傷。其次,“是藥三分毒”,不少藥物會對肝腎功能造成危害,需遵醫囑定期查血像和肝腎功能。

    癥狀一好就私自減藥、停藥

    不少慢性病患者癥狀一減輕就認為自己好了,不愿吃藥,或者擅自減半用藥量,等癥狀“殺回來”才再次求助醫生;還有些人出院后藥吃完了,不及時去醫院配,自以為慢性病像感冒一樣被根治了。以高血壓為例,這樣做會導致血壓出現“升高—降低—升高”的不穩定波動,甚至“反跳”至用藥前水平,進而引起中風、心肌梗死等嚴重并發癥。

    盲信傳言與廣告

    在商業利益的驅動下,電視、報刊上的所謂健康科普知識魚龍混雜,不少人看著藥物說明書和廣告就覺得“久病成醫”,盲目聽信一些被包裝的“專家”或“影視明星”,而不肯相信專業醫生說的話。還有人聽信廣告的夸大宣傳,用昂貴且療效不明確的“保健品、治療儀”等替代藥物治療。

    在醫生眼里,保健品是食品,不具備治療作用,也許可以作為營養補充;而所謂的降壓儀,目前還沒有公認有效的專業報道。

    拿著藥方讓醫生開

    經常有人拿著不知名的藥甚至藥方,過來讓醫生開,其中很多見都沒見過,也不適用于病人的癥狀。“隔壁鄰居大媽、廣場舞伴的話比醫生還管用”,醫生們歸納背后的原因。事實上,同一癥狀的原因往往不相同,比如發熱,可能是細菌性感染引起的,也可能是病毒性感冒引起的,適用于細菌性感染的藥,對后者往往不起作用。

    對待抗生素太極端

    不少人認為抗生素是萬能的,只要發燒或發炎,就要求注射;也有走另一個極端的,發燒多日病情嚴重,可一聽說抗生素不好堅決不用,結果轉為肺炎。患者對待抗生素“一定要用”和“堅決不用”兩種心態都有問題,病情所需才是判斷標準。

    對體檢意識的淡薄

    多數人對于體檢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同時因為傳統思想束縛,大多數人在健康狀態下根本就不想踏進醫院,對進醫院很排斥。人體在對于自己日常健康的管理中,重點應該是對疾病的早期發現,而疾病的早期發現主要還是依靠體檢。因而日常對健康重視的人,都會定期去醫院體檢,主動到醫院對整個身體進行全面檢查而不是被動的體檢。而體檢最終目的是有病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無病早預防、早調理、早保健,觀察身體多項功能反應,適時給予改善,加強對自我身體機能的了解,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

    嫌麻煩棄檢、嫌貴不愿做檢查

    眼下接近年底,又進入體檢高峰期。不少人認為有些檢查尷尬,或排隊太久而隨意棄檢。“棄檢”較多的有肛門指檢、尿、便常規、耳鼻喉等一般檢查。有些病人短期內曾做過某項檢查,如果醫生讓復查,就會很排斥,擔心醫院趁機斂財。事實上,因為人是活的,一時的檢查化驗絕對不是一勞永逸的,數據指標的改變可以為醫生確診提供重要信息。這種“刻舟求劍”式的錯誤很多人都有過!

    有些項目或器官必須依據年齡和性別的不同在醫生的指導下實行定期檢查。在體檢時要選擇到正規體檢中心體檢,從而保證結果的真實可靠性及體檢項目收費的公開化。同時在體檢過程中一定要聽醫生指導,醫生會根據我們的年齡及身體狀況給出不同的體檢方案。

    實際上,健康是一種儲蓄,只有年輕的時候多積累,保持有規律的生活,年紀大了以后才能從中受益!

    • 發表于 2017-11-01 00:00
    • 閱讀 ( 952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推薦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