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的發現
2003年,一個星期五的下午,巴西地質學家弗蘭克開車經過該國南部的新漢堡市,這是一個由德國移民興建起來的城市,至今人口中也主要以德國族裔為主,以制鞋業聞名。城市的快速發展,使得許多鞋廠轉移到租金更便宜的郊區,所以在高速路附近,許多工地正在緊急施工。

弗蘭克注意到在一個建筑工地上,山丘的一半已經被挖土機“挖走”,露出了灰褐色的巖石。而在另一半的山腳,一個直徑達到1米的洞穴入口露了出來。憑借著地質學家的敏感,弗蘭克感覺到了某種不同尋常處,當地似乎并沒有這種形狀的洞穴,但由于急著回家,弗蘭克只是匆匆一瞥。
過了幾周,在處理完工作上的事情后,弗蘭克帶著測量工具返回到了山丘。這一次,他得以近距離觀察它,洞穴呈圓形向前延伸,洞穴內通道非常光滑,洞壁上有許多很深的凹槽。雖然洞穴已經被挖土機“削走”了一半,但依然很長,不考慮洞穴內嵌套的小洞穴,粗略計算,主洞穴長度達到了4.5米,寬度能達到6米、高度則為70厘米。

弗蘭克有豐富的地質勘探經驗,也見過許多洞穴,他敢肯定沒有任何一個地質過程,能產生像這種橫截面為圓形或者橢圓形的洞穴,這一定不是自然形成的。那么,這些洞穴會是誰鑿出的呢?
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弗蘭克又帶著他的學生,進行了更大規模的搜索。他們在新漢堡市南部的阿雷格里港一條長達72千米的在建高速公路附近,發現了更多的洞穴。雖然沉積物堵塞了一些洞穴,但其形狀保存完好,有明顯的邊界。
陸陸續續的,在巴西南部,他們一共發現了2000個類似的洞穴!
而計算結果表明,它們最晚的建造年代約距今1萬年前!
大部分這些洞穴位于沖積平原上,洞頂時高時低,洞穴內還有多個互相連通的分支小洞穴和多條通道,有的洞穴只有一條出口和入口,但有的能有超過25條通道。大多數洞穴直徑為0.8~1.8米,通常寬度會大于高度,橫截面為橢圓形或者圓形。但也有一些非常巨大的洞穴,例如在亞馬孫雨林附近、巴西西南部的朗多尼亞州,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個最大的洞穴,加上分支洞穴,總長超過609米,超過1.8米高,1.5米寬。為了挖出這么大洞穴,建造者得移走4000噸的泥土和巖石。
1萬年前,什么樣的建造者能夠構造出這樣龐大的地下通道呢?它們又有什么樣的用途呢?

多種推測
一些人推測是巴西印第安人建造的,但是在歐洲殖民者到來之前,印第安人還不會用鐵,因此他們沒有在堅硬的巖石中鑿出這些龐大的洞穴的工具。
另外一些人則認為這些洞穴是史前巨蛇存在的證據。在當地部落的神話傳說中,有一種龐大的蛇類——水蛇,形象類似于中國的龍王,水蛇會在水下建造龐大的地穴系統,好去更遙遠的淡水湖泊,而科學家們發現的這些巴西洞穴出現的地方也往往位于沖積平原上。
還有一些人提出了植物鑿洞說。他們認為在史前,洞穴附近生活著大型植物群,為了獲得水源,它們的根不斷地向地下延伸,經年累月,鑿穿了巖石和土壤,形成了一個大洞。也有人認為這是外星人造訪地球的證據,這些外星人在地下建立了龐大的通訊系統。
然而,這些解釋都沒法得到認可,因為在洞穴的墻壁、洞頂上,還分布著巨大的凹槽,據檢測,這些凹槽是動物爪子印,這一爪印能達到30厘米長。根據洞穴的形狀、爪子印記等線索,研究者們推測這些洞穴實際上是史前動物的巢穴。
然而,會是哪些動物,能夠鑿出這么龐大的地穴系統呢?

可能的候選者
在末次冰期(始于約11萬年前,終于1.2萬年前),在巴西南部生活著許許多多的哺乳動物。但能打造規模這么龐大的地下洞穴的動物需要具備一些條件。首先它們必須夠大,身體構造要適合挖洞,它們也得能夠適應洞穴生活。按照這樣的標準,長鼻類、偶蹄類動物、奇蹄類動物以及滑距骨目(已滅絕的有蹄類動物)、大多數南蹄目動物(居于南美洲已滅絕的有蹄類)可以排除,因為它們并不適應洞穴生活,而一些太小的嚙齒動物也可以排除。
最后一些人鎖定了一種哺乳動物:犰狳(qiú yú)。

犰狳是一種胎盤哺乳動物,突出特征是其有一副鱗狀鎧甲,必要的時候可以蜷縮起來,形成一個球形的鐵甲團。現存的犰狳都居住在美洲,平均長度約為75厘米(包含尾長),巨犰狳能達到1.5米長,重達54千克,而粉紅色的犰狳則體型較小,總長度為13~15厘米。
由于頭骨狹窄,身體被堅硬的骨甲保護著,它們的前腳上還生有堅硬有力的鈍爪,現在的犰狳都是打洞高手,一些犰狳能在兩分鐘內打出一個狹窄的洞穴,洞穴的截面正是圓形。
雖然現在巨犰狳打出的洞穴直徑只有約為0.4米,長也只有約6米,但人們相信在史前,可能有更大的犰狳生活在南美,有能力打造地下宮殿。

最可能的挖洞怪
然而,即便現在犰狳打洞速度非常快,但可能并不能成為最佳候選者。因為曾經生活在地球上的最大的犰狳寬度也只有50厘米,而有些洞穴的圓截面的直徑能達到100厘米,這就意味著當它們在挖掘地洞時,得移走相當于它們自身體積4倍的泥土和巖石。這一工程對于犰狳來說過于龐大。而且在洞穴內發現的爪印非常長,意味著該動物必須有非常大的爪子,即便是最大的史前犰狳也不可能留下這么大的爪印。
綜合考慮,科學家們覺得為了減少能量消耗,挖洞怪的身體直徑應該跟洞穴直徑差不多,而滅絕于1.1萬年前的大型哺乳動物——大懶獸才是最有可能的候選者。

大懶獸體大如象,整個身軀長達6米,后腿直立時,身高能達到12米,體重3~4噸,是曾經生活在地球上的最大的樹懶。它們有著強壯的骨骼、粗壯的關節,手上的爪子非常巨大銳利,能夠抵擋其他物種的攻擊,也可以挖出巨大的洞穴,所以,在當時大懶獸幾乎沒有天敵。
然而,大懶獸行動和現代的樹懶一樣緩慢,很難想象這樣的動物能夠打造出那么龐大的洞穴。而它們是一種食草動物,以樹葉為食物,它們為什么要建造那么龐大的洞穴呢?
研究者們推測大懶獸可能是“迫不得已”。在更新世的南美,生活著兩種體型龐大的肉食動物——劍齒虎和巨型短面熊,體重都達到300千克以上,很可能會獵捕這些樹懶,為此大懶獸只好打洞藏身。
而另外一個原因是氣候變化。大懶獸棲息于溫帶干旱或半干旱的環境中,但在早更新世,氣候變得異常暖和,而在晚更新世,氣候又變得異常寒冷干燥。為了適應急劇變化的氣候,大懶獸只能打地洞來過上舒適的生活。
不過,雖然大懶獸能打造出這么龐大的洞穴。但依舊有一些謎題難以解答,比如這些洞穴往往過于龐大,大于大懶獸所需,它們為什么要浪費能量,打造這么一個巨大的洞穴系統?而且,大懶獸不只是棲息于南美洲,在北美洲也有分布,為什么北美洲沒有那么大的洞穴遺跡呢?這些謎團都等待著科學家們去破解。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