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在影視劇還是現實生活中,我們遇到的車禍現場一般都會是這樣:車體變形,擋風玻璃如蛛網一樣裂成無數碎條...... 有沒有人發出這樣的疑問:遇到異物撞擊后,汽車擋風玻璃為啥只是出現裂縫,而不是像普通玻璃那樣,碎片四處飛濺?

普通玻璃遇撞擊后是這樣滴(圖源見水印)

汽車擋風玻璃有多強韌,請看!(網絡圖)
眾所周知,正是這種優于普通玻璃的安全性能讓汽車擋風玻璃無形中救了很多人的生命。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這種安全玻璃的發明要歸功于法國化學家的一張小紙條!
故事發生在1903年的一天。“嘣”的一聲悶響從法國化學家貝奈第特斯的實驗室里傳出。
此時貝奈第特斯和往常一樣,在實驗室里忙碌。一不小心,他把一只玻璃瓶掉在地上。聽到瓶子掉在地上的聲音,貝奈第特斯心想:“糟了,肯定是摔破了!”

貝奈第特斯(網絡圖)
他無奈地彎腰準備收拾殘局,卻大吃一驚:那只玻璃瓶上布滿了橫七豎八的裂紋,但整個瓶子仍然完好,瓶子里裝的藥液也沒流出來。“不可能啊,這么薄的玻璃制品掉在地上,竟然沒碎!”
當時的貝奈弟特斯異常忙碌,一般人在此時的反應大概應該是一邊慶幸自己運氣好,一邊把瓶子收起來接著忙手頭的事。可身為科學家的敏感讓貝奈弟特斯撿起瓶子查看上面的標簽,知道它以前盛過一種他實驗用的溶液;再仔細看看,并無什么特別之處。
一時想不通為什么,貝奈弟特斯無奈地搖搖頭,把瓶子放在一邊。如果他就此罷手,那我們的故事也就到了結尾,整個“劇情”只是一場毫不起眼的實驗室意外。還好,嚴謹的他又在瓶子上貼了一張小紙條,上面寫道:“1903年11月,這只燒瓶從3米高的地方摔下來,拾起來就是這個樣子。”

一張小紙條即將改變歷史(圖片與本文無關,網絡圖)
幾天后,貝奈弟特斯從報上看見一則消息:一輛客車發生事故,乘客被車窗玻璃劃破了手和臉,鮮血直流;另一輛客車發生事故,車窗玻璃碎片扎進旅客的頭,血肉模糊…… 讀著讀著,他腦海里竟浮現出前幾天實驗室掉瓶子的情景。他想:“瓶子掉在石板上都不破,如果這種摔不破的玻璃裝在車窗上,那該多安全啊。”
貝奈弟特斯奔回實驗室,從林立的試驗燒瓶中,快速找到了那只貼著小紙條的玻璃瓶再次更加仔細地觀察。他發現,玻璃瓶上附著著一層薄薄的透明的膜,這應該是之前盛裝過的三硝酸纖維素脂溶液,揮發以后在瓶子內壁留下的。瓶子裂而不碎,很可能就是這層保護膜起了作用! 他迅速配制藥水,反復實驗:他把藥水涂在別的瓶子上,待溶液揮發結膜后,讓瓶子從不同的高處掉下來,瓶子果然摔不破,貝奈弟特斯高興極了。 他進一步推想:“這是單片玻璃,如果用配制的藥劑把兩層玻璃粘在一起,會不會更堅硬呢?”
他將透明的三硝酸纖維素脂夾在兩層玻璃之間,使之牢固粘合,然后劇烈振動玻璃,用力撞擊玻璃,最多會出現一點不起眼的裂紋。

夾層玻璃的構成(網絡圖)
就這樣,一種摔不碎、打不破的夾層安全玻璃問世了。一開始,這項發明并沒有引起各大汽車制造商的注意。1919年,美國著名的汽車制造商福特公司開風氣之先,率先在福特汽車上安裝了這種夾層玻璃,很受歡迎。于是很快,這種抗擊打能力超強的夾層安全玻璃成為了汽車的標配。
如今,貝奈弟特斯的發明被廣泛應用到各種交通工具和建筑物上,而且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其抗沖擊性和抗穿透性越來越強。人們還將特殊材料放在玻璃夾層中間,起到防噪音、過濾紫外線的作用。當我們坐在溫暖明亮又防爆隔音的玻璃后面享受安適時光的時候,是不是該感謝法國人貝奈弟特斯留下的那張小紙條呢?

具有防爆、隔音、隔絕紫外線功能的夾層玻璃屋(百業網)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