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百年前,法國生物學家讓-巴蒂斯特·拉馬克(1744-1829)曾提出,生物能將適應環境的后天性狀遺傳給后代,從而引起進化。例如,為了吃到樹頂的樹葉,長頸鹿的脖子被拉長。這個后天形成的長脖子被遺傳給后代,使它們的脖子越來越長。
然而,達爾文認為,變異是隨機發生的,只有具有競爭優勢的變異才能獲得遺傳的機會。遺傳基因的發現,支持了達爾文的理論,拉馬克的理論則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然而,拉馬克并不是完全沒有道理。近幾年,科學家發現,如果一個女性經歷過饑荒年代,那她的子女和孫子女都很容易患上肥胖癥或其他代謝病。動物實驗也支持了這個現象:長期高脂飲食的雄性小鼠,會導致雌性后代的肥胖癥。
后天的經歷究竟如何影響下一代的健康呢?最近,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CUMC)的科學家們研究發現,小分子RNA(一種可以調控某些基因的表達,但不編碼蛋白質的RNA)可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研究者發現,挨餓六天的秀麗隱桿線蟲的細胞中產生了一組特殊的小分子RNA,能遺傳到至少三代之后——即使這些后代并沒有挨餓。這些小分子RNA調控的基因與營養有關。

科學家認為,小分子RNA產生后,會被運送至全身各處的細胞,因此也可能被運送到生殖細胞中。繁殖時,這些RNA就被保留下來了。
這項研究并不會立即用于臨床應用,但有助于幫助人類理解生命遺傳和進化的過程。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