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海邊的危險:&quot;殺人蟹&quot;真能殺人?

    近日,有媒體報道,在日本海有一種“殺人蟹”頻頻傷人,據說搞不好是核污染造成的變異,然后成群結隊地從深海向淺海區、海灘遷徙,報道還稱有漁民自稱見到了長達98米的大家伙……呃……這怎么有點哥斯拉君從海底跑出來的調調……

    巨螯蟹,大個子

    媒體報道的這種“殺人蟹”的原型是蜘蛛蟹科(Inachidae)蜘蛛蟹屬的巨螯蟹(Macrocheira kaempferi),也叫日本蜘蛛蟹(Japanese spider crab)或高腳蟹,因為形似高腳的蜘蛛而得名。巨螯蟹是這個屬中碩果僅存的一個物種,其主要分布于日本周圍海域,在我國東海也有零星報道。

    這種螃蟹確實很大,最大個體的肢體伸展開,大約有3.8米長,不過這主要是腿的長度,相對而言,它的軀干就小了不少,只比籃球大上一些——整個螃蟹總重可以達到19千克。不過,大多數巨螯蟹都長不到這個尺寸,漁民們采上來的巨螯蟹足展長度大約在1.0到1.2米之間。這一尺寸和98米的巨型怪物似乎相差太遠了點……雖然巨螯蟹確實是吃肉的家伙,但以小魚和貝類為食,在海岸把人殺死分而食之的場面太過夸張了。而且它們主要生活在50米至600米的深水中,即使有游蕩到岸邊的,也應該是散兵游勇,不會有這樣勁爆的場景才對……我在國外網上進行了搜索,也沒有找到最近出現有類似的消息,因此,這些媒體的報道中,可能至少有一部分是值得懷疑的。

    巨螯蟹在包括日本在內的很多地方都被作為觀賞寵物飼養,當然,那需要一個非常大的魚缸……無可否認,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海蟹,憑借巨大而堅硬的身體,巨螯蟹比其他海蟹要不好惹,能夠對人造成嚴重的傷害,因此,在飼養、把玩的時候還是要多加注意的。

    海洋生物需小心

    其實不用巨螯蟹那么夸張的家伙,隨便一只大海蟹,都有可能給我們帶來傷害,它們的螯肢可都是既強壯又堅硬的。而在海灘和淺海,能給我們帶來麻煩的也不只螃蟹,如果去海邊拾貝,或者到潮間帶趕海,有些生物還是要留心的。

    第一個要提醒的便是鯊魚,特別是在淺海,你可不要幻想著鯊魚像電影里面那樣,愚蠢地露出一個醒目的背帆提示你它來了……當然,在淺海,很少能夠碰到大型鯊魚,但是小鯊魚同樣危險,一條小狗一般大小的鯊魚所造成的傷害要比小狗大得多,它們滿口的牙齒可比狗牙不止多了一個數量級,而且都如刀片般鋒利。鯊魚很少主動進攻人類,每年因鯊魚襲擊死亡的人數只有幾十人,但這并不意味著游客可以在淺海肆意圍追、騷擾一條小鯊魚——哪怕你用兩根手指就可以把它提起來。

    另一類可能造成傷害的就是有毒生物,比如水母和海葵,它們的觸手上都具有能夠注射毒液的刺細胞。特別是水母,往往具有很強的毒性,一些箱水母(立方水母)觸手拂過人體后甚至能夠迅速造成死亡。在我國,至少有19種常見有毒水母,其中有兩種箱水母。這些動物即使被沖上海灘,也不要輕易去觸碰,我曾經在海邊撿起過一只被沖上來的小海葵,我小心避過了大多數觸手,但是最后還是不小心被一小截觸手稍微蹭到了一根手指,然后就有一種和粗糙的藤蔓植物接觸的那種手感,不久,這根手指頭就不那么舒服了……一般來說,醋對中和刺細胞所釋放的毒素有比較明顯的效果。水母、海葵等動物身體透明,在海灘上還好說,在水中非常難觀察到,所以在淺水走動,最好要穿膠鞋。而且水底也并非全是沙子,海水能讓人的皮膚變得更加柔軟、脆弱,鋒利的巖石以及潛在的異物都可能給光腳人帶來嚴重的傷害。

    還有,很多海魚的魚鰭是帶有毒棘毒腺的,我國沿海的刺毒魚類很多,如虎鯊類、角鯊類、銀鮫、海鯰類、刺尾魚類、鲉魚類等等。對于那些行動緩慢的魚類我們更是要小心,既然敢出來混,沒有防身手段是不可能的——如果跑不快,偽裝又差,那多半會有化學武器。當然,偽裝好的魚也有非常坑的,比如石魚,這家伙看起來就像一塊再普通不過的石頭了,潛伏在水底一動不動。它們的背上有毒棘刺,毒力強勁,人如果不小心踩上去,就有性命危險了。2006 年,著名的鱷魚獵人史蒂夫·歐文在則是在被刺鰩刺中心臟后不幸身亡的,后者的尾部腹面具有有毒的刺鉤,讓人防不勝防,我在整理標本時就曾不小心被它劃傷,也只能暗自安慰自己——幸虧這貨已經死很久了,雖然標本上有防蟲的砒霜,但好歹毒性小多了……一般來說,魚類的刺棘毒素在高溫下不穩定,在胃液中也能分解,因此煮熟吃下去,中毒的倒是不多。對于這樣的傷口,可以用熱水在一定程度上進行緩解,當然,不要使用開水,以免造成燙傷……在海邊,大多數的傷害其實是來自無防備的接觸,比如撿起一個漂亮的貝殼。雞心螺又叫“芋螺”,有至少數百種,是生活在暖海沙灘和珊瑚礁的美麗貝類,它們很多具有有毒的齒舌,可以像利劍一樣迅速吐出來,刺殺周圍的魚類,當然,也可以作為防身武器。不同芋螺的毒素成分不同,有些芋螺甚至具有致命毒性,造成過海邊的拾貝人死亡。因此,沒有海洋生活經驗的人在拾貝的時候最好不要直接拾取海洋生物,即使戴上手套也未必安全。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雖然大多數有毒海洋生物都不致死,但是能夠引起過敏反應,對不同的人造成的痛楚和結果可能是不一樣的,雖然大多數過敏反應都不會有后遺癥,但強烈的過敏反應也是能死人的……此外,毒液也能造成傷口愈合緩慢或惡化,因此造成的感染也能帶來嚴重的傷害。

    另外,還有一些生物也要小心,比如海膽,它們具有長而易折斷的尖刺,可以折斷在肉里。還有針魚尖銳的長顎也有可能造成刺傷或折斷,這時不要自己嘗試將“針”取出,應該止血后迅速尋求醫療救助。

    不止有生物

    不過造成傷害最多的,可能是海岸和海底的巖石,這些巖石往往如刀片般鋒利,自然生長的珊瑚邊緣有時也非常銳利。不要輕易觸碰未知的東西,這是我們與海洋溝通的時候的基本原則,作為游客,做一個自然的觀察者,要遠比做一個掠奪者來得好,尤其是在潛水的時候。

    另一個海邊的威脅就是海浪,特別是長波涌浪,也被稱為“瘋狗浪”,這種浪在平靜的海面上突然出現,并且在沖擊沿岸突出的礁石、防波堤等地方時急劇釋放能量,有可能給垂釣、觀光的人造成傷害,將其卷入水中。2013年11月9日,臺灣新北市26名樹林小區大學“步道美學課程”學員、家屬及講師,在龍洞的鼻頭角地質公園海濱戶外教學,突遭“瘋狗浪”襲擊,8人落海死亡,另8人受傷,是臺灣近年來最嚴重的“瘋狗浪”殺人事件,當日,在其它地方還造成一人死亡。目前,“瘋狗浪”的成因尚不十分明確,可能是綜合原因造成的,有些與臺風有關,是否能遇到,得看運氣……一般來講,如果有經驗,迅速而異常推進的海浪是能夠被發現的,逃跑及時是能躲開的,所以該跑一定要跑。作為游客,應該盡量避免在突出海岸的礁石、直立壁上、平臺或海堤、防波堤,尤其是燈塔附近的防波堤附近長時間逗留,更不要在這些地方背對大海留影……最后的最后,在海岸,一定要看提示牌。

    • 發表于 2014-10-21 00:00
    • 閱讀 ( 906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