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拍賣是一個非零和序貫游戲的名稱,旨在說明玩家在理性選擇的基礎上做出非理性決策的現象。當拍賣人提出在拍賣會上賣出1美元(USD)時,游戲開始有兩個規定:每次出價必須高于前一個出價,第二高的出價者也必須支付自己的出價...
美元拍賣是一個非零和序貫游戲的名稱,旨在說明玩家在理性選擇的基礎上做出非理性決策的現象。當拍賣人提出在拍賣會上賣出1美元(USD)時,游戲開始有兩個規定:每次出價必須高于前一個出價,第二高的出價者也必須支付自己的出價。如果中標價為0.99美元,而失敗的出價為0.98美元,則兩個競拍者都會各自支付各自的出價。

美元拍賣中的矛盾之處在于每個競買人都是想占便宜,但隨著拍賣的進行,競買人的損失越來越大。這個游戲的新奇之處在于,隨著出價的增加,焦點從獲得最大的收益轉移到最小化損失。美元拍賣開始時的出價可能是0.01美元和0.02美元,但當出價接近1美元時,焦點就會轉移。如果最高出價是1美元或更多,第二高出價者可能會提高出價,以盡量減少損失。如果出價者獲勝,他或她將得到1美元美元來幫助抵消出價。實際的游戲可能會讓參與者為一張1美元的鈔票出價3美元或更多。由Martin Shubik設計,他在1971年的一篇論文中這樣描述,他試圖確定是否可以將成癮性引入博弈論,博弈論是一組描述各方之間戰略互動以獲得勝利或收益的概念,廣泛應用于微觀經濟學領域零和博弈是收益和損失等于零的博弈,比如一方獲得10,另一方損失10。美元拍賣的悖論在于,每個競買方都在計算獲得優勢,但隨著拍賣的進行,競拍者的損失越來越大。這類似于一場全付費拍賣,顧名思義,所有競拍者都要買單。政治游說就是一個例子,所有的游說者都在支付成本,而像美元拍賣一樣,只有一個會是明顯的"贏家"在一個更大、更陰險的例子中,美元拍賣背后的原則被應用于所謂的消耗戰。在消耗戰中,目標不是贏得一場戰斗或決定性的勝利,而是有系統地造成最大的損失對手的人力和資源成本。相似之處顯而易見,因為擁有最多現金的競標者將能夠耗盡對手的儲備。雙方都會賠錢,但勝出者的出價超過輸家出價的最低金額,將比第二高出價者少損失近一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