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地球的物理體是由許多層組成的一樣,地球的大氣層也是由許多層組成的。其中一層被稱為中間層。直譯為"中層",因為它夾在大氣的主要頂層和底層之間。第一層是對流層,第二層是平流層,中間層是第三層,然后是熱層和外層。中...
正如地球的物理體是由許多層組成的一樣,地球的大氣層也是由許多層組成的。其中一層被稱為中間層。直譯為"中層",因為它夾在大氣的主要頂層和底層之間。第一層是對流層,第二層是平流層,中間層是第三層,然后是熱層和外層。中間層開始于距地球表面大約30英里(48.2公里),延伸到大約50英里(80.4公里),它位于平流層的上方和熱層之下,是大氣中最冷的一層。這一層是大多數流星燃燒的地方。盡管許多人認為流星造成的光帶是流星落下的,但它們實際上是以極高的速度撞擊地球大氣層的小塊巖石或金屬由此產生的流星會粉碎流星,并將能量從流星轉移到大氣中的原子和分子中。然后,這種能量被釋放為被誤認為是墜落恒星的"輝光"。

流星通常在中層燃燒。中間層的頂部是大氣中最冷的地方,當溫度降到-225°F(約-143°C)時,凍結的溫度會在巖石和大氣中的金屬顆粒上形成冰,然后形成所謂的夜光云。這些云比大氣中任何其他云都要高,只有當太陽落在地平線以下時才可見只有在極地緯度附近,在夏季中間層溫度達到最冷的時候,夜光云具有獨特的波浪狀外觀,并被下面的太陽照亮自19世紀末才有人看到它們,但它們的出現頻率越來越高,人們認為它們的亮度也在增加。科學家認為,它們可能表明地球大氣的變化,主要是氣候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