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波爾卡圓點是怎樣流行起來的?

    2011年春夏之交,多家時尚雜志宣稱:風靡于上個世紀50年代的波爾卡圓點(Polka Dot)又回潮了。追蹤T型臺上令人眼花繚亂的圓點,你會發現,與其說波爾卡圓點是再度回歸,不如說它從來沒有退出過流行圈。

    所謂波爾卡圓點是指由同一大小、同一種顏色的圓點以一定的距離均勻地排列而成的圖案,簡稱為“波點”,這種讓女人不離不棄的圖案,時隔幾年就會被重新翻新成為本年度的流行面孔。

    不過波爾卡圓點最風光的時候是在上世紀50年代的美國,那是美劇《廣告狂人》所描述的時代,該劇中到處可見跳躍的波點,代表著那個時代的樂觀、繁榮、簡潔和令人炫目的熱情,同時又如此單純、有趣、充滿孩子氣,可以說是美國人心目中的黃金時代的象征。


    有魔力的圓點

    波爾卡圓點并非西方文化所特有,在非西方文化中,圓點意味著魔力,男性潛力和狩獵成功的幾率。南部非洲的布須曼人的巖畫藝術中有各種不同的點,人類學家們把它們分為:手指點、微小點和手指斑點。所有的點都有魔力,圓點排列得越密集,說明描繪出這些圓點的巫師法力越強大。

    在西方歷史的早期,波爾卡圓點代表著不祥之兆。在中世紀的歐洲,沒有機械的幫助,染工們很難把圓點在織物上排列整齊。

    現代文化學者史蒂文·康納在2003年的一篇有關織物圓點圖案的文章中說,不規則的圓點不但令人聯想到疾病在皮膚上引起的癥狀,還讓人想起其他不祥之兆:比如手帕上的血跡(這是結核病的表現),衣服上的污跡(可能是流產的標志)……

    在《奧德賽》中,莎士比亞用一方繡著草莓的手帕貫穿全劇。這方手帕,釀成了一場悲劇。可以說草莓手帕把疾病、欺騙、欲望和腐敗聯系在了一起,集中體現了當時西方人對斑點的恐懼。

    圓點并非中世紀唯一邪惡的圖案,條紋同樣為社會所不容,這是因為這些圖案與中世紀的觀看習慣發生沖突,中世紀的人習慣分出上層圖案和底層顏色。對于圓點和條紋來說,這樣的解讀是不可能的,對圓點和條紋給中世紀的歐洲人帶來的困惑,被動畫片《馬達加斯加》里的那只斑馬一語道破:“我不知道我是黑斑白馬,還是白斑黑馬。”

    補丁妝

    圓點的意味隨著歷史潮流不斷變化。當服裝和配飾不僅僅代表階級和財富,也開始意味著風格和自我表達之后,圓點也從邪惡變成了時尚。從1590年到1720年,歐洲的淑女們開始追求一種名為“補丁”妝的時尚。這種時尚有時候被稱為moucheron (法語,小蒼蠅),就是在臉上畫一個個的黑點,類似于中國人的美人痣。畫這個點有可能是為了掩蓋臉上的瑕疵也有可能是增加對比度,彰顯皮膚白皙之美。

    補丁妝要模仿出真痣的效果,17和18世紀的人們瘋狂地相信,長在不同位置的痣暗示著不同的時運。在有錢有閑的淑女手下,真痣的形狀也很容易模仿出來。在1668年的日記中,英國海軍大臣塞繆爾·佩皮斯觀看了一位女士在她的包廂里,拍打臉頰制造出一顆“補丁”的全過程。“我想她感覺一顆真的痣正在鼓起。”佩皮斯寫道。

    同一時期正在興起的清教徒總是對炫耀和虛榮嗤之以鼻,他們譴責的矛頭自然指向了“補丁”妝。1630年的詩歌《邪惡的朝臣》諷刺的就是那些描“補丁”的女士的虛榮,詩中寫道:描畫誘人臉龐的表面/繡上地獄之點/從此與優雅絕緣。

    讓補丁妝消失的不是清教徒的譴責,是更讓人難以抗拒的力量。1665年,倫敦爆發了瘟疫,人心惶惶,而補丁妝讓人聯想到染上瘟疫后的征兆,從此就沒人再在臉上畫點了。

    波爾卡舞狂潮

    18世紀中期,時尚界盛行花團錦繡的洛可可風格,不過法國大革命把這股奢靡之風一掃而空,代之以青睞淺色,齊整圖案的新古典主義風格。隨著縫紉機和工業扎染技術的發展,波爾卡圓點開始正式登上了歷史的舞臺,可以說波爾卡圓點是機器制造時代的產物。

    在19世紀的歐洲,圓點圖案的織物有幾個不同的名字。透明薄紗織物上點綴凸起圓點的織物稱為點子花薄紗。像骰子上五點一樣排列的圖案稱為梅花五點式。硬幣大小的圓點圖案,德語叫做塔勒點(Thalertupfen),來自德語區的流通貨幣塔勒(Thaler)一詞。

    英語里所說的波爾卡圓點出現在1840年到1860年左右,當時從東歐興起的對波爾卡音樂和舞蹈的狂熱迅速蔓延到西歐。

    傳說,一個名叫聶魯達的匈牙利舞蹈教授在波希米亞首先發現了這種農民的半步舞。1833年,波爾卡首次進入布拉格舞廳。1840年,布拉格的舞蹈教師在巴黎表演波爾卡一舉成功,從而使波爾卡舞闖進了巴黎的沙龍和舞廳。

    1844年波爾卡登陸英倫之后,在倫敦的社交界刮起了一股波爾卡旋風,當時上一節波爾卡舞的課要5英鎊,教授波爾卡的舞師很快就腰纏萬貫了。因此《笨拙》雜志筆含諷刺地寫道:你會跳波爾卡舞嗎?你喜歡波爾卡嗎,波爾卡……波爾卡……波爾卡,簡直要讓人瘋掉了。

    19世紀的作曲家們挖空心思地創作各種波爾卡舞曲:《北極光波爾卡》《歡樂家庭波爾卡》《格蘭特將軍波爾卡》《海華沙的新娘波爾卡》《貓的波爾卡》《雷鳴電閃波爾卡》。幾乎每種場合、每個社會群體、每種天氣、每種情緒都有相應的波爾卡舞曲。其中當然也不乏知名曲目,比如老約翰·施特勞斯那些經典的波爾卡舞曲。

    為了借波爾卡熱潮的東風,商人也把各種東西冠以波爾卡之名:波爾卡布丁(一種橘子味的奶油甜點)、波爾卡窗簾、波爾卡紗布,被稱為波爾卡帽子、鞋子和馬甲的布料上就有波爾卡圓點。波爾卡舞和波爾卡圓點圖案之間沒有直接的聯系,也許這些圖案激起了人們跳這種半步舞的歡快感覺。波爾卡舞的泡沫早已破碎,不過波爾卡圓點卻留了下來。

    波爾卡在美國

    1927年,捷克作曲家杰拉瑪·萬卓達創作了《啤酒桶波爾卡》,1939年經著名的指揮家伯恩斯坦指揮該曲之后,立即風行美國。

    隨著波爾卡音樂在美國的流行,波爾卡圓點從20世紀初期開始就在美國大受歡迎。經機器印刷的圓點圖案整潔而又簡單,非常適合兒童,經常出現在床單、搖籃襯里和睡衣上。但是這種簡單的圖案稍加變化,比如排列得更加緊密,圓點重疊就又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帶給人加速和迷失的興奮感。孩子氣和令人興奮這兩種效果疊加,讓波爾卡圓點充滿女性的魅力。

    20世紀40年代,不同形狀、大小和排列方式的波爾卡圓點風靡時尚界,以至于《洛杉磯時報》說:熱衷時尚生活的你,快點離開這些波爾卡圓點吧,至少本季你不會后悔這么做的。

    之后,《華盛頓郵報》把波爾卡圓點夸得天花亂墜,認為是戰時民主價值觀念的體現:“波爾卡圓點可以千變萬化同時又整齊劃一,既不令人頭昏眼花也不單調乏味。近看和遠觀都很養眼,而且得到不同品位人群的喜愛。”

    干凈、平和、歡快、耐看的特性,令波爾卡圓點得到了美國大眾的普遍青睞。二戰結束后,波爾卡圓點一直伴隨著戰后的繁榮,但是在核武器的時代,還是顯得有些黯淡。

    1962年,驚奇漫畫公司在《蝙蝠俠》里創造了反派人物波爾卡圓點人,波爾卡圓點人通過腰帶來控制和發射邪惡的圓點,這些圓點可以變成飛碟和汽車等超能力的裝備。這些邪惡的圓點是電視像素?腦膜炎病菌?放射性離子?反正讓美國人心中五味雜陳。

    地球不過是一個圓點

    “燒掉華爾街,華爾街的男人必須變成農民和漁夫……用波爾卡圓點淹沒華爾街男人赤裸的身體。”日本行為藝術家、波爾卡圓點的大師草間彌生這樣寫道。

    草間彌生對斑點的迷戀源自幼年患有的神經性視聽障礙,這場疾病使她看到的世界仿佛隔著一層斑點狀的網。于是她開始畫這些斑點,在草間看來,“地球也不過只是百萬個圓點中的一個”。

    到了2006年,自愿進入精神病院治療的草間開始設計手機、T恤和其他物品,她對圓點的熱愛也更加溫柔,“圓點增殖發散宇宙中的愛,把我的精神提升到天空的高度,”她說,“這就是圓點神秘的魔力。”

    這也是波爾卡圓點對所有人的魔力。也許正是因此,波爾卡圓點才會不斷繁衍,生生不息,它的歷史還在今天普通人的衣飾上延續。

    (作者:栗月靜)

    【有獎調研】如果百度知道各領域專家為您提供個性化服務,你會來體驗嗎?——點我拿獎品

    • 發表于 2015-09-25 00:00
    • 閱讀 ( 1062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