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為什么有些伴侶會性冷淡?

    一位女性朋友談到朋友的一次戀愛經歷,男方的外在條件各方面挺好的,兩個人談戀愛也有幾個月了,可是她總覺得有些奇怪和不舒服的地方,有好幾次他們都獨處一室,一起吃飯和看電影,然后他就送她回家了,兩個人相處的時候,他基本上沒有碰過她。不僅僅指發生關系,甚至接吻擁抱都沒有。

    一開始她在想是不是兩個人情感到那個程度,還是因為他不夠喜歡她,只是因為想要找個合適的結婚對象,所以和她在交往。感覺他的身體和她很疏遠,沒有正常的男女之間相互的被吸引的感覺。她非常困惑。然后直到男方向她告白之后,依然如此,她更加困惑不解了。各種猜想念頭涌上心頭:難道他生理方面有問題?難道他對女人不感興趣(是個gay)?還是說我是他適合的結婚對象,可是他內心并不喜歡我?......

    還有一位女性朋友和一個看起來適合結婚的對象走進了婚姻,婚后幾年發現丈夫對于性生活很冷淡,讓她懷疑是不是因為她不夠女人味,還是他在外面有別的女人,又懷疑老公是不是同性戀,后來發現并沒有,內心很掙扎痛苦,這是一個表面還算和諧的婚姻而且這個男人可以讓自己擁有體面的生活,可是……正如那句話: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一位很有名的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抱持性的治療”是他首創的術語,他專長是兒童心理治療,當然也包括成人的心理治療。但他本人與妻子艾麗斯,在第一段婚姻長達二十多年的時間里,是無性婚姻。換言之,可以說他在這段婚姻里是性無能的丈夫。

    有些男人在嬰幼年時期,與本身就有問題的母親太過緊密,導致原始驅力所代表的攻擊能力(如對母親的憤怒),包括性欲被嚴重壓抑或可稱為分裂。生命力的代表也是人原始的攻擊欲,由于與母親的共生關系持久,可能導致某部分自我被嚴重壓抑,比如“壞的負面情緒有攻擊欲的自我”比如“有性欲的自我”。

    雖外表已經成年,可是心理上母親仍是一種共生關系。而如果母親是否定壓抑自己的性欲的,孩子也同樣在意識層面無法允許性欲的存在。因為這樣的人其實嚴格來說是沒有獨立自我的。

    因為自我被母親所吞噬。

    這種情況,越是遇到愛的那個人——對方是符合內在關系模式的原型的,越是會產生強烈的“愛”或稱感情。但是在這樣的人面前,重演的是自己的內在模式,內在體驗到的是一個恐懼而焦慮的小孩,一個恐懼而焦慮的小孩,生命力早已被面對母親時的恐懼焦慮感所扼住,無法自然放松地做自己(是不能有憤怒有攻擊性,是不能做一個壞孩子的,或說是不能有自我的)。那生命之水流已然被截斷,性欲總是與自我感與攻擊性與大自然原始力量緊密相連的。

    面對所愛之人,卻是最恐懼之人。這是何等痛苦的事情。

    其實,這樣的人在這個階段是沒有平等地去愛對方的能力的,他即便付出一切甚至生命,為的不是讓你感到快樂或滿足你,而是為了讓你可以去愛他,為了你永遠守住他不拋棄他。因為你所承擔的是“母親”的角色。

    我有一個遠親姐姐,即是如此,結婚之后,不肯與丈夫有性生活(當然也不能感覺到自己有性欲,和一個已成年不能勃起和無法性交的男人是一樣的)。她早年與父親的關系極其緊密,在心理上,她還是一個很小的孩子,是一個完全自私的小孩,不知何為愛也不能夠去付出。她是缺乏愛別人的能力的,但她極度需要索取愛。

    而反映在男性身上,他們愿意付出物質上的東西甚至是生命,可是這樣的關系不是正常的兩性的平等關系,因為這樣的人沒有愛自己的能力(自我沒有成長和獨立起來),因而沒有愛別人的能力,反映為一種關系上的變相控制:我無私地為你付出對你好,你必須愛我,不能離開我。

    內心因早年愛的匱乏而自卑,很難去看到對方真正的需求而可以去給予對方所需,而是用自己的方式去“愛”。因為控制欲強的母親看似對孩子特別愛護,實則為一種嚴重的精神剝奪。

    他會重復小時候被對待的方式,在生活上對你照顧得無微不至,就像那個照顧他無微不至的母親,可是這個母親并不允許這個孩子有自己的意志和自由,必須活在母親的意志當中。在這樣的關系中,真實的對方并不被看到。

    電影《黑天鵝》,所講述的就是一個這樣控制欲特別強的,女兒與單身母親是共生關系的故事。母親壓抑所有的欲望,女兒活在母親的意志下,沒有自我,沒有性欲,沒有對母親憤怒和反抗母親的能力。因為她的人格自我已經被母親所吞噬。因而本能以另一種方式反抗,分裂。

    當本能自我不被看到,必然會反抗攻擊自己。

    這也是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的一個根源。

    但不是所有與父母有共生關系的人都表現以這種性無能或是無性欲的方式。

    溫尼科特在后來遇到了一個可以讓他極大程度對釋放本能自我的女人。然后他的性無能好了。那是一個有活力的女人,艾麗斯(他的前妻)對他來說如同于母親一般的存在。重復著他內在關系模式的原型。而邁出這一步:和一個有活力有心靈共鳴的女人在一起,及結束那段無性的婚姻,和他內在自我成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如果你是那個渴望去拯救和改變那個性無能伴侶的人,你需要做好像溫尼科特的前妻一樣的準備。而這一切不是因為你不夠好,而是對方可能有嚴重的親密關系障礙或是心理障礙,這個需要對方自己的覺察和自我的成長。

    弗洛伊德曾經描述過這樣的病患,而且仿佛在他那個時代很不少。一個紳士男人面對著門當戶對受過良好教育的妻子,非常優雅和美麗的妻子,無法正常性交,或是無法提起性趣。而在妓女那里卻可以完全地釋放性欲。

    因為面對妻子——母親的代表,重現了內在親密關系模式的原型,內心最深愛的這個女人,最無法在她面前做“壞的自己”,面對這個女人,可能更多的是一種祟敬的和恐懼心理。而且感覺到自己是“不夠好的”(特別是如果那個母親是很嚴厲的),弱勢的,而對方是“足夠好的”“強勢的”。自然身心都無法“硬起來”。

    反而是他比較不在乎的女人,他有可能性方面是正常的。對于另一部分完全感覺不到性欲的人來說,自我某部分可能是完全被閹割的。

    而如果是面對一個“壞的不好的女人”,自己則可以是“強勢而好的”,可以釋放攻擊性的丑惡的一面的(特別是那個年代如果很保守,會把性視為一種有罪惡感的東西,如此有性欲的自己代表著丑陋的壞的骯臟而有罪的自己)。


    文:吳曉芬 | 壹心理專欄作者

    • 發表于 2016-08-01 00:00
    • 閱讀 ( 783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