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

    送孩子上學前,曼恩來到一家咖啡店吃早餐。因為孩子不想喝咖啡,所以曼恩認為不妨將這杯咖啡轉送他人。原本以為大家會很開心、會感到溫暖。但不知是哪里出錯了,恰恰相反,大家都困惑地看著她,懷疑她是否在咖啡里吐過口水或下了毒。這杯送給他人的熱咖啡就像給他人的一記耳光。

    身為英國中央蘭開夏大學心理學家的曼恩最近啟動了一個新項目,研究“將愛傳遞”這一現象。“將愛傳遞”是指給予陌生人恩惠,并希望接受者能將善意傳遞下去。曼恩解釋道:“這樣就可以促成連鎖現象,形成多米諾骨牌效應”。

    曼恩身體力行地實踐了幾周,觀察受眾的反應。大多數人都有給予善行的意向,只是缺乏毅力。那么,為什么給予和接受善意同樣困難呢?在當今社會,善行的結果是雙贏還是諷刺呢?曼恩在近期著作《將愛傳遞:一杯咖啡是怎樣改變世界的》一書中記錄了她實踐過程中所有的歡樂和尷尬。

    曼恩的美國朋友黛比在得來速咖啡店點餐時,發現前面的人已經為她付費,并因此開心了一整天。在臉書上看到這一消息后,曼恩立刻被“單一善行會產生‘蝴蝶效應’,將善意傳遍世界”這一哲學的潛力所吸引。


    隨著研究的深入,曼恩發現這一理論淵源已久。在意大利,富庶的那不勒斯居民有一個傳統——為無力支付的同胞多買一杯咖啡。本杰明·富蘭克林支持這一理念。當他借錢給朋友時,他解釋道:“我并不想立功,我只是將錢借給你。若你遇到其他誠實的人遭遇困境,你可以把這筆錢借給他作為回報。這樣我就可以用少量錢做善事。”

    如今,“將愛傳遞”這一意義深遠的行動深受歡迎,甚至被改編成電影和小說。在網絡上搜索這一詞條,你會讀到許多暖心而偉大的故事。比如:慷慨的慈善家匿名為他人支付昂貴的醫藥費而不求回報。然而,微小的善舉更加感人。一個12歲的小男孩在火車上拾到了一個陌生人丟失的電話。施主很感動,想要給他一筆錢作為回報。然而,男孩在歸還電話時附上了一張小紙條,寫著:“無需給我錢,為別人做一些事兒吧”。

    利他主義者也許不會立刻得到回報,但卻可以在生活中得到滿足。哈佛商學院教授邁克爾·諾頓給出了有力的證據:研究發現,從長遠來看,為他人付出更多的人會快樂。

    這并不只適用于西方社會。諾頓研究了包括美國、烏干達在內的130個國家,調查數據顯示:這一理論具有普世性。因此,他認為:給予的快樂是一種普遍心理,是人類的本性,無關文化與貧富程度。


    曼恩表示:幫助他人也能使人免于疾病。研究顯示:常做慈善的女性患病幾率可降低16%。這可能是因為:快樂可以減壓,促進免疫系統。

    無私奉獻有益身心,可以促進社交、加強生活目標。人類是社會動物,社交是人類的天性。人類需要脂肪和糖,通過培養,也可形成對幫助他人的需求。

    曼恩發現:“幫助的快感”很難收獲。在讀過研究文獻后,她決定用兩周時間嘗試簡單的善行。“我決心不花太多錢,所以我首先挑戰一英鎊以內的善行”。

    如上文所述,她的第一個任務很簡單——送咖啡。然而,迎接她的不是感激而是懷疑。而當她將善行解釋得合乎理性時,受眾的態度則有所改變。“當我說我的孩子不喝咖啡時,人們依然會拒絕,但不再懷疑,而是微笑感謝”。后來羅切爾接受了這杯咖啡,并在后來將咖啡與愛傳遞。

    在接下來的13天里,曼恩依舊常被誤解。她在雨天為陌生人送傘,為他人支付停車費,讓在她后面排隊的人先結賬。然而,迎接她的只有懷疑。只有當她給出理性解釋時,人們才會接受。比如:她在等人,所以無法結賬。曼恩將這一現象解釋為:“陌生人恐懼”,因為我們從小到大接受的教育都是陌生人可能會捉弄我們。

    然而,有時她的真誠也會感動、影響他人。曼恩說:“一位男士在收到我的巧克力時告訴我:傳遞愛是件很棒的事。感動他人,使這個世界有些不同的那種感覺無與倫比”。同時,她也獲得了一個好朋友——她仍和那個接受她咖啡的女士羅切爾保持聯系。

    恰恰相反,偶爾的挫折使曼恩更加堅持。研究顯示:過去幾十年里,人們變得越來越自我,與20世紀70年代的人相比,當代人同理心指數降低40%。也許,我們只是不習慣給予和接受善意。

    曼恩表示:“充斥著惡意、消極、懷疑和自我主義的社會是可悲的。人們似乎只為自己奮斗。我們需要啟動一個善行運動來做出改變。這聽起來很俗,但我們需要它”。

    “讓愛傳遞”這一行動的批判者認為:人為的善行運動,似乎有些強迫他人做并不想做的善事。并舉出證據證明:善意的傳遞并沒有支持者認為的那么快。例如,諾頓本人的一個調查顯示:惡意和貪婪比慷慨更容易傳遞。吝嗇者更容易影響身邊的人。


    而“讓愛傳遞”的原因之一是讓壞人變得中立。有證據表明:即使一開始會有些不自然,但這一行動最終可以永久地改變你,讓善意成為你的行為標準。耶魯大學的大衛·蘭德表示:“美德可以培養”。在善行試驗中,他發現被試者經歷過初次善行后,會在隨后的任務中表現得更加善良,形成一種心理溢出效應。實際上,大衛認為大多數驚人的利他主義付出都是從微小的善行發展起來的——如:巴黎射擊事件中的救人英雄。刻意的善行最終會發展成自然而然地幫助他人的渴望。曼恩確信,我們都可以變得更好。作為臨床心理學家,她嘗試在抑郁癥患者的治療中加入 “將愛傳遞”行動。這并不能治愈患者,只是其他療法的輔助。“抑郁癥患者找不到生活意義,感覺不到自我價值,讓他們對社會做些貢獻能夠使他們感覺到自己的用處和意義。”

    如果,你想一試,你需要足夠“厚臉皮”,有足夠的勇氣和膽識。曼恩建議最開始可以從小障礙善行起步。“我建議初試者從舒適區開始:對路過的人微笑,和店員交談,贊美別人”。這些善行簡單而易被禮遇。

    最后,曼恩希望借其著作提醒所有人:善良是一種本質的獎勵。善行并不需要多大的外在動機,你只需要為了變得更好而踐行善行。

    • 發表于 2016-02-01 00:00
    • 閱讀 ( 1091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