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孩子上學前,曼恩來到一家咖啡店吃早餐。因為孩子不想喝咖啡,所以曼恩認為不妨將這杯咖啡轉送他人。原本以為大家會很開心、會感到溫暖。但不知是哪里出錯了,恰恰相反,大家都困惑地看著她,懷疑她是否在咖啡里吐過口水或下了毒。這杯送給他人的熱咖啡就像給他人的一記耳光。
身為英國中央蘭開夏大學心理學家的曼恩最近啟動了一個新項目,研究“將愛傳遞”這一現象。“將愛傳遞”是指給予陌生人恩惠,并希望接受者能將善意傳遞下去。曼恩解釋道:“這樣就可以促成連鎖現象,形成多米諾骨牌效應”。
曼恩身體力行地實踐了幾周,觀察受眾的反應。大多數人都有給予善行的意向,只是缺乏毅力。那么,為什么給予和接受善意同樣困難呢?在當今社會,善行的結果是雙贏還是諷刺呢?曼恩在近期著作《將愛傳遞:一杯咖啡是怎樣改變世界的》一書中記錄了她實踐過程中所有的歡樂和尷尬。
曼恩的美國朋友黛比在得來速咖啡店點餐時,發現前面的人已經為她付費,并因此開心了一整天。在臉書上看到這一消息后,曼恩立刻被“單一善行會產生‘蝴蝶效應’,將善意傳遍世界”這一哲學的潛力所吸引。

隨著研究的深入,曼恩發現這一理論淵源已久。在意大利,富庶的那不勒斯居民有一個傳統——為無力支付的同胞多買一杯咖啡。本杰明·富蘭克林支持這一理念。當他借錢給朋友時,他解釋道:“我并不想立功,我只是將錢借給你。若你遇到其他誠實的人遭遇困境,你可以把這筆錢借給他作為回報。這樣我就可以用少量錢做善事。”
如今,“將愛傳遞”這一意義深遠的行動深受歡迎,甚至被改編成電影和小說。在網絡上搜索這一詞條,你會讀到許多暖心而偉大的故事。比如:慷慨的慈善家匿名為他人支付昂貴的醫藥費而不求回報。然而,微小的善舉更加感人。一個12歲的小男孩在火車上拾到了一個陌生人丟失的電話。施主很感動,想要給他一筆錢作為回報。然而,男孩在歸還電話時附上了一張小紙條,寫著:“無需給我錢,為別人做一些事兒吧”。
利他主義者也許不會立刻得到回報,但卻可以在生活中得到滿足。哈佛商學院教授邁克爾·諾頓給出了有力的證據:研究發現,從長遠來看,為他人付出更多的人會快樂。
這并不只適用于西方社會。諾頓研究了包括美國、烏干達在內的130個國家,調查數據顯示:這一理論具有普世性。因此,他認為:給予的快樂是一種普遍心理,是人類的本性,無關文化與貧富程度。

曼恩表示:幫助他人也能使人免于疾病。研究顯示:常做慈善的女性患病幾率可降低16%。這可能是因為:快樂可以減壓,促進免疫系統。
無私奉獻有益身心,可以促進社交、加強生活目標。人類是社會動物,社交是人類的天性。人類需要脂肪和糖,通過培養,也可形成對幫助他人的需求。
曼恩發現:“幫助的快感”很難收獲。在讀過研究文獻后,她決定用兩周時間嘗試簡單的善行。“我決心不花太多錢,所以我首先挑戰一英鎊以內的善行”。
如上文所述,她的第一個任務很簡單——送咖啡。然而,迎接她的不是感激而是懷疑。而當她將善行解釋得合乎理性時,受眾的態度則有所改變。“當我說我的孩子不喝咖啡時,人們依然會拒絕,但不再懷疑,而是微笑感謝”。后來羅切爾接受了這杯咖啡,并在后來將咖啡與愛傳遞。
在接下來的13天里,曼恩依舊常被誤解。她在雨天為陌生人送傘,為他人支付停車費,讓在她后面排隊的人先結賬。然而,迎接她的只有懷疑。只有當她給出理性解釋時,人們才會接受。比如:她在等人,所以無法結賬。曼恩將這一現象解釋為:“陌生人恐懼”,因為我們從小到大接受的教育都是陌生人可能會捉弄我們。
然而,有時她的真誠也會感動、影響他人。曼恩說:“一位男士在收到我的巧克力時告訴我:傳遞愛是件很棒的事。感動他人,使這個世界有些不同的那種感覺無與倫比”。同時,她也獲得了一個好朋友——她仍和那個接受她咖啡的女士羅切爾保持聯系。
恰恰相反,偶爾的挫折使曼恩更加堅持。研究顯示:過去幾十年里,人們變得越來越自我,與20世紀70年代的人相比,當代人同理心指數降低40%。也許,我們只是不習慣給予和接受善意。
曼恩表示:“充斥著惡意、消極、懷疑和自我主義的社會是可悲的。人們似乎只為自己奮斗。我們需要啟動一個善行運動來做出改變。這聽起來很俗,但我們需要它”。
“讓愛傳遞”這一行動的批判者認為:人為的善行運動,似乎有些強迫他人做并不想做的善事。并舉出證據證明:善意的傳遞并沒有支持者認為的那么快。例如,諾頓本人的一個調查顯示:惡意和貪婪比慷慨更容易傳遞。吝嗇者更容易影響身邊的人。

而“讓愛傳遞”的原因之一是讓壞人變得中立。有證據表明:即使一開始會有些不自然,但這一行動最終可以永久地改變你,讓善意成為你的行為標準。耶魯大學的大衛·蘭德表示:“美德可以培養”。在善行試驗中,他發現被試者經歷過初次善行后,會在隨后的任務中表現得更加善良,形成一種心理溢出效應。實際上,大衛認為大多數驚人的利他主義付出都是從微小的善行發展起來的——如:巴黎射擊事件中的救人英雄。刻意的善行最終會發展成自然而然地幫助他人的渴望。曼恩確信,我們都可以變得更好。作為臨床心理學家,她嘗試在抑郁癥患者的治療中加入 “將愛傳遞”行動。這并不能治愈患者,只是其他療法的輔助。“抑郁癥患者找不到生活意義,感覺不到自我價值,讓他們對社會做些貢獻能夠使他們感覺到自己的用處和意義。”
如果,你想一試,你需要足夠“厚臉皮”,有足夠的勇氣和膽識。曼恩建議最開始可以從小障礙善行起步。“我建議初試者從舒適區開始:對路過的人微笑,和店員交談,贊美別人”。這些善行簡單而易被禮遇。
最后,曼恩希望借其著作提醒所有人:善良是一種本質的獎勵。善行并不需要多大的外在動機,你只需要為了變得更好而踐行善行。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