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北京的“平民之城“是什么樣的?

    2010年,北京市行政區劃重新調整,市中心區的四個區變成了兩個,崇文區和宣武區分別被它們北邊的東城區和西城區給兼并了。

    市中心區原來有東城西城崇文宣武這四個區,它們都處在原來北京城的城墻之內。東城西城,方方正正,以貫通天安門鐘鼓樓的中軸線為界,而崇文宣武,卻像是墊在東城西城下面的一座基石,東西寬,南北窄,呈扁方形,或者也可以把它比喻成東城西城的一付厚底靴。

    人們通常也將崇文、宣武這兩個區稱為“南城”,這里的房子更多平房,也更破爛,到了晚上連街道的燈光都比東城西城更暗淡,這里住的人,除了北京“土著”,更有很多在北京打拼漂泊的“蟻族”,因為南城的房租便宜。

    1994年冬,北京大柵欄雪后街景

    這讓人不禁想起那句形容北京城的老話:北京城歷來是“東貴西富,北貧南賤”。這句話的歷史淵源可以上溯到明朝乃至更早。

    內城,外城

    北京成為都城很早,戰國時燕國的首都薊城就在今北京城的西南隅。不過真正從建都之初就非常有規劃,按設計圖來把北京城建得齊整而又周全的,是元大都。

    到了明朝在北京建都,整個城市往南移,城市中心即皇城到了今天故宮的位置,德勝門和安定門為北京城墻的北界,而它的南部城墻,是在今天崇文門、正陽門(前門)與宣武門一線修起來。

    明朝的正統四年(1439年),新城墻的九座城門樓完工,遂改稱原來的麗正門為正陽門,文明門為崇文門,順承門為宣武門。這就是崇文和宣武兩個地名的由來。

    今天的北京人,習慣將正陽門、崇文門和宣武門稱為“前三門”。

    在元代時,“前三門”以南即今天的北京南城一帶,屬于城外,沒能住到城里的居民多在此安家,當時已經是比較繁華的商業區和居民區。

    但是到明朝初年時,因戰亂使得北京城商業凋零,政府只好招商引資進城。當時建的商業區城內城外都有:在內城的鐘鼓樓、東四牌樓、西四牌樓以及大城各城門附近,修建了幾千間民房和店房,規定一部分“招民居住”,一部分“招商居貨”,叫作“廊房”,前門外的廊房頭條到廊房四條那四條街巷就是這樣來的。


    明清之間北京舊城城址變遷

    在明朝建都一百多年之后,明世宗朱厚采納大臣們的建議,決定加筑外郭城,以增強北京城的防衛,抵御蒙古騎兵的襲擾。這道外城城墻所圈進去的扁方形土地范圍,就是“外城”,它與前三門以北的內城相對。它也即今天我們所說的北京南城。北京城特有的凸字形輪廓,就這樣定型。

    不過,這片“外城”,所包入的居民區與內城不同,它從未經過規劃,因而多是曲折狹窄的街巷相互交錯,并且形成一些自西南而東北通向正陽門前的斜街,即使是后來的老北京人,初到這里也很容易辨不清方向。

    這個時期的北京內城外城,并沒有后來清代時那樣大的貧富差別,但還是有微妙的不同:官宦人家的大宅基本都修在內城。很直接的原因是,那里離皇宮近,上朝方便。

    而且由于皇城南面的正門承天門只有大朝會才開啟,平時關閉,平常官員上朝皆需走東安門和東華門入紫禁城,所以,中央官署機構多安排在東城,在東城的勛貴宅第也盛過西城。

    滿城,漢城

    1644年,滿清的軍隊開進北京,將這里定為新的國都。這是北京城發展歷史上一個轉折點。如果說,此前的北京城還比較像一個典型的政治和商業中心,此后的北京城則呈現出一種畸形的官、商分頭發展的獨特局面。

    清朝人全盤繼承了明代的北京城格局,但將漢族居民全部驅除出北京內城。

    此時的北京內城處處軍營。而軍人們的家眷也都帶進了城,視官階的高低分配住房。王爺一級的,多是占用前朝重臣留下的宅院,后來再慢慢新建一些王府,各級將領分配到大小不同的四合院,普通兵丁,大約能分到一至三間房屋。原來明朝時北京的官邸就以在東城居多,到清代時沿循下來,更是偏重東城。

    住在內城的滿族官兵靠俸祿過活,不允許從事生產性工作,純粹是一個消費階層,但他們的生活區周圍偏偏沒有提供消費的吃喝玩樂場所,這些需求,只能到漢人們居住的外城去解決。

    而這時的外城,即今天的北京南城,慢慢地形成了一個繁榮興旺的集商業、娛樂和漢人士大夫文化為一體的獨特城區。

    今天的人一提到北京的南城,都會提到這樣幾個名字:大柵欄、宣南會館、天橋、八大胡同。這確實是北京南城的幾個標志。

    既然北京這樣一個政治與文化中心,一個純粹的消費之都有這樣大的需求,既然大柵欄一直又有商業區的基礎,又恰好地處內外城之間的要沖之道,十數萬的漢民遷到這里,這片商業區不繁榮發達都不可能。

    大柵欄里的眾多北京老字號商鋪非常出名。康熙八年,同仁堂藥店開張,嘉慶十六年,馬聚源帽店開業,隨后是內聯陞鞋店、瑞蚨祥綢緞莊、厚德福飯莊……

    生活需求的方方面面這里無所不包,到清末,這條街的繁榮發展到頂峰。但大柵欄不光是商業中心,這里還有許多的鑄造銀子的爐房,及錢莊、銀號等,它也是一個金融中心。

    南城不窮

    從大柵欄往西,在后來的宣武區界內,是北京的會館最為集中的地方。

    會館,最早在明初就有了。開始是為進京趕考的外地學子們提供食宿而修建起來的,后來有外地來京赴任或述職的官員、經商的商人也多在此留宿。

    明、清兩朝的貢院一直位于東單牌樓東邊,殿試在紫禁城內的保和殿,都距離前門不遠。

    進京來的學子從這里去考場方便,而客商們從這里去聽戲、逛商鋪更方便。

    戲園、戲班子多,這也是舊時北京南城的一大特征。早在清康熙十年,清政府就下令“京師內城永行禁止設戲園”,目的在于防止八旗子弟耽迷其中,流于浮蕩。但是卻禁而不止,內城的戲園反而日見增多。

    到嘉慶四年,政府再次下令將內城所有戲園全部遷到外城。此后的百余年時間,前門外聚集起了廣德樓、三慶園、慶樂園、廣和園等數十家著名戲園,夜夜鑼鼓喧天笙歌不絕,而享譽京城的“四大徽班”也多在這些戲園演出,為了方便,他們就寓居在附近的街巷:韓家潭、陜西巷、百順胡同等處。

    這些胡同名,今天的人聽了可能已經生疏,但當年的老北京人都知道,那是著名的“八大胡同”所在地,即舊時北京妓院最集中的地段,最紅火時,那里的妓院達到200多家。

    由是,前門外的北京南城,既有繁華商鋪,又有梨園戲班,還有青樓艷妓,不光是內城的八旗子弟在這里聲色犬馬,這里也是漢官、文人、客商們流連忘返的地方。

    那些建在宣武門外的會館,規模大一點的都會建一個自己的戲臺,在節慶假日請戲班來唱戲,有的會館比如湖廣會館,在本身沒落以后,戲臺變成專業戲園,即后來的“湖廣會館大戲樓”。

    據統計,住在北京南城的“北京土著人口”,大多是以服務業為生的下層市民:商鋪伙計、手工業者、商販走卒或如駱駝祥子那樣的人力車夫。

    民國之后,隨著科舉制度的取消,會館也開始沒落。會館的房子逐漸出售給周圍的居民,遂演變成大雜院。

    我們通常對老北京文化的印象,多是來自老舍的幾部文藝作品:《駱駝祥子》、《龍須溝》、《四世同堂》等等。里面描寫的四合院文化應該發端于北京南城,也具有最典型的北京平民階層的特征。

    20世紀30年代,北京天橋的一家影院門口

    這里就必須說到南城的天橋市場。它在前門大柵欄的南邊。那里是為下層市民提供娛樂的場所。里面的相聲、雜耍、戲曲與吃喝玩樂混雜在一起,全部露天,有點類似后來人們看到的北京春節廟會。

    它的蓬勃生命活力,孕育出了北京相聲大師侯寶林這樣的民間藝術家,它也是各種社會污垢的沉積之地。

    有一位老北京的燈謎專家翟鴻起,曾撰文回憶他小時候跑到天橋看露天電影,“回家被父親得知,將我痛打一頓,并嚴厲囑咐我,以后絕對不許再去。母親事后對我說:‘這么點的孩子就去天橋玩兒去,能學出什么好來?’”

    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南賤北貧”的“賤”。在普通北京市民的意識中,南城這地方,好玩,得享受,卻沒有地位,下賤。

    從北京南城——崇文和宣武的數百年走過的歷程中,我們可以這樣說:北京的南城,是一塊與官僚官邸相對的平民之地,也是北京的平民文化之源。

    (作者:黃艾禾)

    看歷史微信公眾號:EYEONHISTORY

    • 發表于 2016-08-29 00:00
    • 閱讀 ( 822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