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方面,我們普遍認為母親和孩子有一種“特殊的紐帶”,所以更為親近。這也和一貫的廣告以及普遍的認知有關,即休產假的是母親而非父親。
但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我們不禁懷疑:母親真的比父親更適合照顧孩子么?有的人會認為母親在生理上和孩子有一種先天的“母性本能”。但就憑妊娠、激素或者育兒經驗就能斷定母親和孩子更為親近嗎?我們還是來看看科學證據吧。
有的學者認為親子關系可以始于孩子出生以前。他們聲稱這種“產前關聯”——即感知到與未出生的孩子之間的交流,這也是母子關系勝于父子關系的一個重要預測。然而,實際證據表明:懷孕期間母親對孩子的感覺和產后母子關系并不一致。所以即使這種關聯會影響之后的母子關系,但我們至今還不清楚這是如何影響的。
但即使事實如此,我們還有另一個問題,即這個領域的大多數調查都是針對母親展開的。我們現在也開始明白父親也會有這種產前的關聯。因為很明顯的是,毫無妊娠經歷并不意味著將來與孩子的關系會受限——比如那些通過領養或者代孕的父母就深有體會。
來源:Evgeny Atamanenko/shutterstock
父親們也在改變
催產素,一般被稱為情感荷爾蒙。眾所周知,女性在生產時會大量釋放催產素,并幫助調節其在哺乳期與孩子建立親密關系。然而,鮮有人知道父親在與孩子互動時,催產素含量也會因此增加。但其差異之處在于他們與孩子的互動方式不同。對于母親而言,與孩子的互動可以是和孩子說話,注視他們的眼睛或者親密的接觸等等。而父親的互動則主要是和孩子嬉戲時的接觸和行為——比如抱著孩子晃來晃去,或者拿玩具來逗他們玩等等,這似乎也會增加催產素含量。
當我們談到父母這些差異和共同之處時,有一個大問題——大多數針對與孩子關系的研究并沒有直接對父母進行比較。這可能是因為母親在家照顧孩子的時間還是比父親多,而研究人員也很難找到“奶爸”的案例。所以我們并不清楚父母與孩子不同的互動方式是由于生理差異,還是養家和帶孩子的不同角色。

來自父親,愛的眼神。來源:Shutterstock
但和母親相比,父親到底有多擅長于理解孩子的需要呢?在一項調查中,研究人員對父母能否從一堆嬰兒中聽出自己孩子的哭聲進行了考察,并發現這直接關系到父母與孩子相處的時間長短——而與他們的性別無關。其他的調查也發現父親的荷爾蒙含量似乎會受孩子的哭聲所影響。而且荷爾蒙的含量也會影響其回應這些哭聲的方式。
我們都知道父母在理解孩子的想法和動機時會有細微的差異,而在一定程度上,這個差異則預見了將來他們與孩子關系的親疏度。
所以,雖然我們還需要展開更多的調查,但就目前的證據表明:關于生母比父親與孩子更為親近這一爭論很難得到證實。因為產前關聯,激素,或者妊娠經歷,甚至與我們自己的童年都會相互作用,然后對親子關系產生影響。但把這些因素都歸結于性別差異,實在是意義不大。
事實上,影響親子關系的因素很復雜,我們現在尚未了解其全貌。但重視孩子的經歷,正確理解并回應他們的需要似乎是個不錯的開端。
注:所有文章均由中國數字科技館合作單位或個人授權發布,轉載請注明出處。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