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人們的偏見是如何產生的?

    1951年,在美國普林斯頓帕默球場,一場秋季足球賽事正在進行。只見雙方激烈搶球、傳球,好不精彩。正在雙方劍拔弩張的時候,一個意外發生了,賽場的兩名球員發生了肢體沖突,繼而引發比賽雙方大打出手,最終多名球員受傷。

    此事一出,輿論嘩然,賽場斗毆事件迅速占據了美國各地體育版的頭條,大眾開始反思:“到底誰該為此事負責?”比賽雙方都相互指責對方手段粗劣,吵得不可開交,從他們身上顯然得不到正確答案。在比賽結束后不久,心理學家們采訪了看過比賽的學生,這些學生們的回答讓心理學家哭笑不得,由于他們都過分偏愛自己喜愛的球隊,所以給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描述,出現了跟比賽雙方一樣的偏見。

    鴨兔錯覺

    心理學家們在觀察和解釋這場比賽時,發現這些學生表現出了與鴨兔錯覺中孩子們類似的反應。此前,實驗者們用一張《鴨兔錯覺圖》,做了幾個不同的實驗。從這張鴨兔圖中,既可以看到兔子,也可以看到鴨子,但需要一些努力。研究人員發現,當復活節到來時(復活節兔是復活節象征之一),更多的孩子會看到兔子,在其他時候,他們更有可能看到鴨子。

    在另一項花瓶和面孔的錯覺圖中,3至5歲的孩子沒辦法看到另外一個圖片。對大一點的兒童進行測試時,三分之一能看到另外一個圖像,其余人大部分在被提示這張圖有歧義時,才能看到兩個圖像。

    那場引人爭議的足球比賽以及實驗中的這些的錯覺圖,暗示著無論是心智還不健全的小孩,還是已經有分辨復雜表象能力的學生,都很難全面地看到事情的真相。即使學生們通過努力能夠更仔細地了解沖突的起因,孩子們仔細觀察就可以看到兩張圖片,但人們并不太愛這么做,偏見總是不可避免地存在。為什么會這樣呢?

    大腦更像是個推理家

    在人的大腦結構中,有些神經元專門為大腦帶來外部世界的感覺信息,但比起這些“外來專家”,大腦還有更多的內在連接,這些連接與人們的記憶和經驗信息有關。平時,大腦在決策時,兩方的信息都會用到,但由于現實生活中信息常常不全,即使很全,調動多重感官也費時費力,有點偷懶的大腦更喜愛預測。

    比如在客廳,你看到一個黃色的移動的物體,大腦收到的視覺信息很模糊,但你很快能認出來這是你養的貓。你看到你鎖好的屋子門被打開了,即使你沒有看到人影進去,也會作出判斷:“可能有小偷來過。”這個時候,大腦實際更多用到的是經驗的部分,填補外界信息空白,雖然你只要走進或者仔細看一下,就能判定這到底是不是如你所想,但你不會這么做,或者說大腦不會這么做,因為這是一件耗費精力的事情。

    在《鴨兔錯覺圖》中,也出現了類似的預測。孩子們在復活節時更容易看到兔子,平時則更容易看到鴨子,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大腦在見到圖像的那一刻,已經開始調動之前積累的知識經驗,來判斷這個物體到底是什么。那些對特定球隊有偏愛的球員也會根據喜好,更可能指責另一個球隊。

    注意力偏愛

    當感官信息與大腦預測不匹配時,有兩種可行的方式:大腦要么改變預測,要么更改收到的感官信息。對于愛偷懶的大腦來說,前者完全顛覆了已存在的觀念認識,重新改變記憶方式,集中注意力,努力獲得新知識,顯然不劃算,所以它會更改收到的感官信息,來讓這些感官信息驗證已經存在的認識。這些認識不僅使得大腦能夠得以推測,而且會影響哪些刺激被優先注意。

    紐約大學心理學實驗室曾做過一次實驗。讓一組受試者觀看了一段45秒的警察和一名手無寸鐵的市民的沖突視頻,視頻有點模糊,人們沒法準確判斷這名警察在試圖逮捕這名平民時是否表現不當。

    看視頻前,測試對象回答了幾個問題,比如他們對警察這一職業的看法,他們對警察的認同感有多高。然后,實驗者用儀器監視起了受試者的眼球運動。

    看完視頻后,這些實驗者需要像法官一樣,對這起沖突事件的雙方進行宣判。眼球檢測儀顯示,和《鴨兔錯覺圖》中類似的是,人們不能在同一時間觀看到警察和平民。那些對警察天生反感的人,會在看視頻時更加注意警察的舉動,他們也會呼吁對警察更嚴厲的懲罰。

    這就意味著,我們在下判斷之前,注意力并沒有按理性出牌,它聽從了大腦的喜好,更關注那些與我們觀念相符的事情。比如,即使警察是在平民動手之后才還擊,大腦也會忽略這一因果關系,更看重警察的不當舉動,才使得平民產生這樣的暴力行為。在一些類似鴨兔錯覺的實驗中,人們用大腦掃描儀也發現,大腦在遇到符合認知的事情時,更多的神經元會參與進來。所以,在面對《鴨兔錯覺圖》時,不必再糾結你為什么看不到那只鴨子,怪就怪你那獨裁的大腦,已經早早地幫你作出了判斷。

    偏見比我們想象的更難消除

    人們往往認為偏見是在信息缺失的時候才會發生,其實就算是在證據確鑿的情況下,人們也很難改變自己當初根據喜好下的定論。

    驚天動地的英國疫苗事件曾影響全球,一份論文顯示,打疫苗會使孩子得上自閉癥,人們得知這個消息后,紛紛停止疫苗注射。但隨后這個論文被證明是錯的。為了糾正人們的認識,超過1700個美國父母收到了來自4個科學團體的說明材料。這些團體試圖去減少大眾對MMR疫苗危險性的誤解,材料里包含了大量的科學數據和事實,并且附帶了許多孩子在沒有打MMR疫苗后的后遺癥。

    按理說,這些材料應該能消除父母們對MMR疫苗的恐慌心理,但情況恰恰相反,這些收到材料的父母們仍沒有帶孩子去注射疫苗。研究人員發現,這些材料確實降低了父母們關于MMR會導致自閉癥的偏見,但這些材料中包括的一些不打疫苗,而患上麻疹、風疹的孩子們的照片,反而使得人們更可能會聯想到疫苗的負面作用。

    這些人之所以很難消除對疫苗的負面印象,是由于他們在判定疫苗有害時,過分關注疫苗的負面作用,已經產生了偏見。心理學家在用腦電圖檢測大腦活動時,也證實了這些錯誤認識和正確認識用了一樣多的記憶信號,這意味著錯誤認識將被當做事實儲存到我們的大腦,而成為我們經驗的一部分,很難從印象中消除。

    那么,怎樣才能消除我們大腦里的固有偏見呢?研究發現,人們如果被鼓勵用多種方式看問題,會更好地消除認知偏見,更全面地看問題。所以,通過接受多樣化的教育來減少偏見也許是一種很有效的方法。

    本文源自大科技*百科新說2016年第8期雜志重點文章、歡迎廣大讀者關注我們大科技的微信號:hdkj1997

    • 發表于 2016-08-24 00:00
    • 閱讀 ( 658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