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日本武士所謂的“切腹”是為了美化侵略?

    切腹,這是一種日本武士特有的自殺方式。在一般的說法里,看起來殘忍的切腹在武士眼中猶如徐徐飄落的櫻花般凄美艷絕。武士們用刀切出一條生死分界線,使自己超越了死亡。根據日本人自己的宣傳,切腹的起源相傳為公元989年的一個叫藤原義的惡棍,當其惡行敗露遭到官兵圍捕時,選擇了用刀插入腹部,將腹部一字切開,用刀尖挑出內臟扔向官兵倒地而死,這可能是日本第一個死于切腹之人。

    切腹的盛行則是在鐮倉幕府以后,通常為作戰中丟失陣地而引咎自殺,或不想被俘虜而采取切腹自殺。到了江戶德川幕府以后,在幕府的推動下,切腹亦制度化,成為了武士的特權。除了自殺以外,切腹也用作犯了罪的武士的“賜死”,與其他刑罰相比,“賜死”的自殺可以維護死者的名譽和尊嚴,較為體面。

    近代以來,切腹更被日本人賦予了神話般的宗教地位。

    “我將打開我的靈魂,是污濁,是清白,請您自己看。”在古代日本人的信仰中,腹部是人類靈魂和愛情的居所,剖開自己的腹部,就意味著把自己坦蕩的靈魂展示給他人。甚至有人聲稱,以覓死之道詮釋的武士道,自然而然的推崇切腹這種方式。

    對于一個有雄心壯志的武士而言,自然的死亡似乎很平庸,不夠熱誠,唯有切腹才是最高尚的行為,也是最動人的哀傷。理論上,武士在切腹之前要先剃須理發,沐浴更衣,穿著白色和服在裝飾肅穆的寺廟中進行。

    ▲日本寺廟

    切腹的手法有“一字腹、二字腹、三字腹”,還有“十字腹”。切的時候刀法要細致,不允許腸子流出體外,否則就不夠美學,被稱為“遺憾腹”,有失武士的體面。就是臨死前也得讓自己向前俯倒,不可仰面朝天以免失儀。當然,因為切腹死亡的過程較長,為了讓武士減少痛苦,還有所謂的“介錯人”補刀將武士的頭砍下來。

    那么日本武士的切腹真的是如此神圣和出于維護尊嚴嗎?答案是否定的!

    其實稍微了解日本歷史的人都知道,武士道所宣揚的忠義、名譽,追求死亡等理念,與日本歷史上真實的武士是根本不沾邊的。以“下克上”為風潮的中世日本,武士換主子如換衣服一樣隨意,作為侍從家臣的武士甚至會推翻他們所侍奉的主家。比如著名武士藤堂高虎,與被稱為"天下的副將軍"的伊達政宗并列為"外樣大名中的雙璧",居然侍奉過九個主人!

    ▲藤堂高虎

    仔細研究史料,歷史上的那些武士切腹也有相當部分是虛假的宣傳。例如日本著名的赤穗事件,四十七名義士被下令切腹,實際上他們只是被斬首的,對外則宣稱是切腹自盡。大多數時候的所謂切腹,是用木刀、竹刀或者扇子,在腹部象征性的劃拉一下,肚皮都沒破介錯人就手起刀落將切腹者斬首了。當然,對外自然是要宣稱切腹自盡的。這種方式叫做“扇腹”。到了江戶后期,發展到武士直接服藥自殺,死后再介錯,然后對外宣稱是切腹。

    由于切腹的過程過于痛苦,所以大部分人根本忍受不了,而如果切腹過程中大喊大叫實在丟盡臉面,于是既能保留切腹的形式和武士的面子,又能減輕痛苦的假切腹就大行其道。隨著德川幕府為了中央集權,不斷動用各種手段削弱各地大名,豪門開始衰敗,服務于領主的武士也開始無家可歸,很多武士淪落為浪人,更有武士為了生存,以切腹為名騙取錢財。

    ▲赤穗義士

    周作人先生曾一針見血的指出“武士的行為,無論在小說與戲劇里如何壯烈,如何華麗,總掩蓋不住一個事實,武士是賣命的奴隸。”作為封建主的侍從身份的武士,要對自己的主人言聽計從,保持忠誠,并無多少尊嚴可言。那些因切腹而死的武士,無論是自行切腹還是被賜“切腹”,也不過是對封建主的食祿報恩罷了。1963年戛納評委會特別大獎,由日本導演小林正樹拍的電影《切腹》中的臺詞更毫不留情的說:“武士的尊嚴,只是裝飾的門面”。

    ▲電影《切腹》海報

    鐮倉到戰國時代,武士道不過強調主從的情誼,江戶時代也不過強調武士的仁義。到了近代日本,武士道才發展出忠義、光榮、追求死亡這些核心精神。宣稱忠義、以死為榮譽的所謂武士道不過是日本明治以來為了宣揚“愚忠”“盲從”,毒化控制國民思想而發明創造的一種思想。其代表作就是新渡戶稻造的《武士道》,此書于1899年出版了英文版。這本書已被翻譯成多國語言為世界各地人們所閱讀。包括日本人在內,今天人們對于日本武士道的理解和認識大多源于此書。可以說,新渡戶稻造所創造的“武士道”就成了今天日本人所信奉的武士道。

    ▲新渡戶稻造

    很多學者指出,《武士道》一書似乎并沒有真實地反映出武士的本來面目:“新渡戶稻造的‘武士道’是與以往的歷史斷絕的一種新武士道”。之所以這樣講,是因為新渡戶稻造寫這本書的目的是為了向當時的西方“辯護”自己的國家。

    ▲乃木希典

    明治三四十年代,特別是甲午戰爭后,西方世界對日本抱有相當多負面評價和印象。

    1894年11月21日至24日,日本侵略軍在旅順口進行了為期四天的大屠殺,兩萬余無辜中國平民喪生。美國記者以《日軍大屠殺—〈世界報〉隨軍記者關于旅順屠殺事件的報道》為題對此進行了報道:“日本軍隊于11 月21 日進入旅順口,全市居民遭到冷酷無情的屠殺。手無寸鐵的和平居民在他們的家中遭到殺戮,而且斷肢殘體不堪言狀。連續不斷的恣意濫殺一直持續了3 天。整個城市伴隨著駭人聽聞的屠戮和搶掠。

    這是日本又退回到野蠻的例證。所有為屠殺事實辯解的借口都是虛構的。文明世界將會隨著對屠殺詳情的了解而感到震驚。”這篇報道在西方世界掀起了軒然大波,克里爾曼在文章的一開頭便指出:“這決不像日本所宣傳那樣是‘文明與野蠻之間的沖突’,而是一場‘野蠻的征服戰爭’;日本已經撕下了它所蒙的面紗,在剛剛過去的四天里把文明踏在了它的征服軍腳下。攻取旅順的故事將成為歷史上最黑暗的一頁。”旅順大屠殺導致西方世界對日本明治維新以來,向外界傳達的文明形象產生了懷疑,從而認為日本是“披著文明外衣有著野蠻筋骨的怪獸”。

    ▲旅順大屠殺照片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明治日本的一些知識分子紛紛以英文著書辯解,希望向西方介紹日本“優秀特質”。《武士道》一書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寫出的,同時期還有《茶之書》、《代表的日本人》等書,無一不是向外界宣揚日本人的“優秀特質”和“大和魂”。

    到了日俄戰爭期間,乃木希典率軍進攻旅順口時,強迫士兵進行自殺式的“肉彈攻擊”,用士兵的鮮血和尸體為日軍的勝利鋪平了道路。戰后,日本統治者大肆吹捧士兵的勇武,同時還美化乃木希典,不僅將其吹捧為“軍神”、“圣將”、“皇國軍人的表率”,將乃木編入教科書,廣為宣傳。1906年出版的《肉彈》一書中,更將旅順戰役中的“肉彈”戰術吹噓成了“大和魂”武士道的體現。

    ▲《世界報》刊登的克里爾曼所報道的旅順大屠殺

    這些書籍的出版和宣揚的思想,標志著“明治武士道”被發明創造出來。正像英國的日本學者張伯倫評論的,“明治武士道的復興是一種‘新宗教的發明’。觀念化、精神化、大眾修身術、人生訓。甲午戰爭與日俄戰爭期間,軍國熱,外國的好奇,與國民性論重疊。”

    此后,武士道又與軍國主義結合起來,成為日本政府鼓吹絕對效忠天皇和對外擴張的精神武器,從而使日本具有更加瘋狂的侵略性和野蠻性。日本國民完全被武士道所奴化。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盟軍宣布無條件投降,1946年,天皇發布《人的宣言》申明自己是人不是神,否定天皇的神格化,這才動搖了明治以來武士道存在的依據和理論基礎,明治武士道宣告崩潰。

    戰后日本進行了一系列的民主改革,武士道遭到絕大多數日本人的唾棄。以電影《切腹》為代表的一些影視作品也對武士道進行了反思和控訴。但是武士道滋生的土壤依然存在,如果一旦被別有用心的人所利用,仍能死灰復燃,這是人們應該警惕的。

    本文為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李夢陽,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 發表于 2016-08-27 00:00
    • 閱讀 ( 853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