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月餅的變革: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餅不同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大詩人在千年前賞月時發出這句感慨,不求共聚一堂賞月談天,但盼人長久,然而終究還是“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古往今來,家族意識濃重的中華民族傳人每每中秋佳節,皓月當空之時,都盡可能地奔回家中,闔家團聚品餅賞月,盡享天倫之樂,算是再浪漫不過的事。發展至今,根據口味和地域的不同月餅分成了幾大派系,分別為蘇式、廣式、京式、滇式和潮式等。蘇式月餅餅皮酥軟,油而不膩;廣式月餅皮薄餡香,中外聞名;京式月餅以糖餡為主,有嚼勁頗為北方人青睞......經年累月中,月餅是如何擴展為如此龐大的家族呢?

    蘇軾把酒問月(網絡圖)

    根據民俗學資料,團圓過中秋的習俗源自上古,《書舜典》中記載的“六宗”包括“天宗”,而“天宗”就是祭拜日、月、星之神靈,而賞月應該就源自遠古時代先民的“拜月”, 當時只有儀式并沒有品食月餅這一說,而當人們齊聚一堂,侃侃而談之時,來寫點心填肚子則更能促進氣氛,吃什么呢?文人雅士鐘愛的自然是精致的茶點,所以有學者認為“月餅”最早指的是唐宋時代飲茶用的“茶餅”,唐代陸羽《茶經》中富有制作工序:蒸熟、搗碎、入模子壓制成形、焙干、串起來、封裝。稱”月餅“源自”茶餅“也有幾分道理,賞月之時,墨客們飲茶品餅,抬頭望見皎潔明月,低頭發現形狀和手中的餅很是相似,一思量改名為”月餅“也是有可能的。

    關于月餅起源,還有其他說法,流傳較廣的說法之一是月餅起源于唐朝,傳說高祖李淵歡度中秋佳節之時品嘗吐蕃商人進獻的圓餅,望見明月不禁暢懷”應將月餅邀蟾蜍”,于是中秋賞月吃月餅就沿襲成俗,后來由他的后人愛美人不愛江山的李隆基發揚光大,將品酒賞月定為制度下令執行;還有人說月餅是明初劉伯溫所創,用其來傳播消息,起義軍將反元計劃寫在紙條上藏于餅中互贈,并于八月十五造反,功成之后為了紀念這一日子,每年八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會吃麥餅;還有說月餅之所以風靡于世,這得歸功于清朝乾隆皇帝,據傳他游覽杭州之時正值中秋,在晚上和眾學士們賞月品餅后對美味的月餅贊不絕口,引得世人紛紛效仿嘗食。

    元代月餅模具(網絡圖)

    月餅的來歷眾說紛紜,難以辨別真假,但是月餅確是流傳下來了,而且據史書記載始于宋代,那時稱為“圓餅”、“糖餅”或是“麥餅”,顧名思義,麥子做的里面含有糖漿的圓餅,蘇軾曾作詩稱贊“小餅如嚼月, 中有酥與飴”,這是蘇氏月餅的元祖,蘇氏月餅起源于蘇州,又稱“姑蘇月餅”,備受江南人民的喜愛。利用小麥粉、飴糖、食用植物油或豬油加水制作皮,又用小麥粉、食用植物油或豬油制酥,隨后包入餡、入模成型、烘烤而成,吃起來酥松易化。

    到了南宋,已出現油面做餅皮的月餅,餡是果仁、糖和油酥等,然而品種并不多,制法也較為單調,南宋周密在《武林舊事》中說:“'月餅' 是‘蒸作以食' 的餅食。”

    到了清明之際,月餅種類越來越豐富,制作手藝日臻成熟,明代月餅的發展到了一個巔峰時期,《酌中志》記載,“八月宮中賞秋海棠,自初一起,即有賣月餅者,直至十五日,家家供月餅瓜果”,到了清代,各地不同風味的月餅開始形成,《燕京歲時記》中提到“ 至供月, 月餅到處皆有。大者尺余, 上繪有月宮蟾兔之形。有祭畢而食者, 有留至除夕而食者, 謂之團圓餅。”由此可見,“團圓餅”是“月餅”當時的稱呼,明清時期,我國對團圓餅的要求有三:一是要圓,二是要大,三就是看廚藝了,如何利用堅果裝飾月餅并且保證味道誘人。

    明朝大型月餅模具,直徑40cm

    明朝《帝京景物略?春物》中記載,“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餅心圓,餅有徑二尺者”可見餅之大,據說慈禧太后在頤和園祭月使的彩繪大月餅足有20斤重,祭月過后,慈禧便讓人把月餅切成小塊賜給身邊的嬪妃、太監宮女一同品嘗。

    由此看來,月餅好不好吃還在其次,一定要圓要大,原因很簡單,主題是團圓當然要圓,而家人朋友齊聚一起分享,自然得大。這是典型的傳統月餅,外形類似鍋盔,餅徑一尺多,餅的厚度約二寸,餅面上一般繪有圖畫,其內容大多是和月亮的傳說相關,月餅的中心還會點上一個梅花形狀的紅心。

    還有另一種月餅較小,像一般的茶點,一掌大,一指厚,一手便可容納,中間有糖和各種干果堅果混合制成的餡,表面有各種花紋,模樣大多差不多,餅中心點上一個紅點。過去的月餅,無論是哪種大多是家庭手工制作的,很少是工業加工的。


    制月餅(《太平歡樂圖》清)

    在我國歷史長河中,還有一個和月餅頗有淵源的游戲——“博餅”,將中秋、月餅、骰子、狀元等元素結合起來,最早的記載見于清朝首任臺灣知府蔣毓英主修的《臺灣府志》,“是夜,士子逓為宴飲賞月,制大面餅一塊,中以朱砂涂一元字,用骰子擲以奪之,有秋闈奪元之想。”用科舉名稱來命名等級不同的月餅,并通過擲骰子博取四紅來決勝負,除了”狀元“之外,”博餅“中的科名都有所不同,不是”狀元、榜眼、探花、進士、會魁、舉人、秀才“,而是“對堂”、“三紅”、“四進”、“二舉”、“一秀”。很是有趣的一個游戲,如今廈門仍有”博餅“的玩法。

    雕塑:博餅

    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追求健康食品的人也不斷增多,根據顧客需求,廠家對月餅進行改良,制成了低糖低油脂的月餅。保健月餅也逐漸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果蔬月餅、鈣質月餅、藥膳月餅紛紛現身市場,豐富了月餅家族的隊伍,真是應了那句話“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餅不同”。不論外形和味道如何變化,月餅帶給人們味覺的享受和濃濃的親情都悠遠綿長、歷久彌香。

    附圖:

    蘇式月餅

    廣式蓮蓉蛋黃月餅

    滇式云腿月餅

    京式自來紅月餅

    潮式酥皮月餅

    中秋節記憶

    參考文獻:

    《酥和怡——蘇式月餅》,鄭武,《科學之友(上旬)》,2011-09-01
    《“博餅”風俗的起源》,馮少波; 王毓紅,《文化學刊》, 2012-07-15
    《月餅史話》,袁遠,《山西科技報》, 2000-09-14
    《中秋節起源與形成新論》,王蘭蘭,《寧夏社會科學》, 2012-07-15
    《中秋月餅考》,黃濤; 王心愿,《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3-25

    • 發表于 2016-09-12 00:00
    • 閱讀 ( 624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