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長該把“Mona Lisa”的牌子全摘下來,推廣別的作品。“Mona Lisa”只是一幅象征地位的畫作而已。
——某Yelp用戶對盧浮宮的點評
是不是有時候會覺得蒙娜麗莎很煩,批評它又會被認為不懂藝術?為什么只有蒙娜麗莎成為了世界上最著名的畫,而別的作品卻不會被商家貼上咖啡杯?
網上到處都能找到對這幅達芬奇作品的細致賞析。但如果你覺得評論家都在亂吹,《蒙娜麗莎》最大的謎團不是她的微笑,而是她為什么那么有名。
其實麗莎成為麗莎的背后,還是有個帶邏輯的原因的。一切始于一個作家和一個小偷。
過氣作家點亮了“蒙娜麗莎”
許多小編寫《蒙娜麗莎》的時候只會追溯到那個在1911年偷走它的小偷。但為什么盜賊佩魯賈選擇了麗莎?我們要問問19世紀英國著名批評家、作家沃爾特·佩特(WalterPater)。

藝術批評家佩特(1839-1894)
通過一本《文藝復興》(TheRenaissance),佩特首次向維多利亞的子民介紹這場偉大的歷史運動。他筆下的麗莎顯得尤其出眾。比如在這段華麗耀眼的文字中,他把麗莎比作一個永生的精靈:
“這個吸血鬼比圍繞她的巖石還要古老,已經死過多次,暗知墳墓的秘密;她潛游深海,懷著著昔日的光輝;她與東方的商客交易奇異的織網。她成為了勒達,海倫之母;成為了圣安妮,瑪利亞的娘;一切的一切對她像是里爾琴與長笛過耳。隅居這片璀璨中的她鑄出了變幻的鋒芒,眼瞼與柔指也附上了顏色。恒久生命的華麗,卷帶十千經歷,度過滄桑;而嶄新的精神鍛造了人文的理念,喚出思想與生命的每一種形態。”
似乎很矯很膩,但人們喜歡這樣的描寫,王爾德就給了其崇高的評價。此后一代又一代的作家都描寫了自己的麗莎——比如法國批評家泰納。但對于英語世界的讀者來說,佩特對麗莎的描述后無來者。
普通人很少再繼續聽到佩特的名字,但他的文字已進入了盧浮宮的官方介紹中。可這時的麗莎僅是出了名,沒有成為至尊得讓人不禁吐槽的杰作。1880年寫盧浮宮的一篇文章更著重于刻畫達芬奇的另一幅畫作《最后的晚餐》,1900年盧浮宮介紹也沒那么突出麗莎。1907年,想出名的人破壞了一幅安格爾的作品。1910年另一篇報道也只是將麗莎稱作盧浮宮“第二有名的畫作”。
19世紀末,人們已經開始探討她詭異的微笑,20世紀初,甚至出現了麗莎又被秘密轉移至美國的謠言。麗莎終究會帶上無可置疑的名氣,只是還沒那么快。佩特給了她一個平臺,而是一個叫佩魯賈(Vincenzo Peruggia)的人將她帶到了遙遠地地方。
造就傳奇的盧浮盜賊
1911年8月21日,偷走《蒙娜麗莎》的小偷本人成為了一個獨行的神話。

偷走《蒙娜麗莎》的佩魯賈。(GettyImages)
但事實其實不能更為明了。前盧浮宮員工佩魯賈向把麗莎帶回她的祖國意大利。他說他視這個畫作為民族的驕傲(錢也應該是考慮因素之一)。他走進博物館躲起來,閉館后把畫作塞進外套下離開。人們在一天后才發現麗莎的消失。兩年后,佩魯賈在試圖把畫作放入佛羅倫薩一家畫廊的時候才被逮住。
這兩年,是麗莎活在了新聞標題里的兩年。人們沒能親眼見到麗莎,但反復在書報上讀到對麗莎的描寫——他們知道佩特說過,這是史上最偉大的畫作。甚至連《紐約時報》都開始加入了煽風點火的隊伍,刊登了“麗莎從未被偷”這樣的陰謀論報道。
在佛羅倫薩短暫展出后的麗莎于1914年回到了巴黎。她離開時是鄰里談論的女子,歸來時成為了譽滿天下的淑媛。世界各地的小編們欣喜歡呼,文藝亦或惡搞地四處宣揚麗莎難以置信的履歷。達芬奇的這幅肖像的存在超越了藝術作品的本身——在許多人眼里,它成為了藝術作品的象征。

(Joe Parks/Flickr)
反思《蒙娜麗莎》
今天的麗莎,像是一個后現代小說中的玩意兒:“為出名而出名的名畫”。她身上吸引佩特、佩魯賈、和靠點擊閱讀為生的媒體注意的地方,對那些欽慕藝術的人們也充滿了吸引力——神秘的感覺,無解的神態,以及達芬奇釋放的永世光華。但如果你真的希望親眼目睹某幅作品的斑斕能帶給你崇高的藝術享受,愿你不要去打擾蒙娜麗莎。
文:zzjeff/煎蛋網
關于煎蛋:資深新鮮事推送雞。網站 Jandan.net,公眾號:煎蛋(公眾號ID:jandancom,并沒有i)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