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封神演義》所揭露的社會本質,你讀懂了嗎?

    中國的老百姓一般都知道有封神榜的故事,而且略知其中的一些情節。《封神榜》改編成電視劇后,封神榜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但和《水滸傳》、《三國演義》、《西游記》等通俗古典小說相比,《封神演義》卻沒登過大雅之堂。古代文人趣士不屑一顧,現代專家學者也鮮有評述。因此,如何欣賞和評價《封神演義》還是一個新的問題。  


    有人認為,《封神演義》所說的“天意”是一種宿命論觀點,這種說法是片面的。

    商、周之爭是二條政治路線之爭。

    商、周都屬于奴隸制社會,都宣揚天命觀,但商的天命觀與周的天命觀是有區別的。

    殷商末年的天命觀是以“帝”為主宰,這就是原著第二回紂王所說的,“君命召,不俟駕;君賜死,不敢違”。

    西周的天命觀則以“天”為主宰,這里所說的“天”又是和“德與民”緊緊聯系在一起的。

    周文王的政治思想是順天應人,認為唯有德者,才能使民歸之,諸侯順之,才能受民、保民,進而稟受天命。“天意如此”,“天命難違”,這里的“天命”是周文王制定的政治路線的體現,順之者昌,逆之者亡,這是歷史的必然。  


    ▲周武王姬發(?―前1043年),姬姓,名發,西周王朝開國君主,在位15年。姬發繼承父親遺志,于前1046年消滅商朝,建立了西周王朝。表現出卓越的軍事、政治才能,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的一代明君。

    《紅樓夢》有個綱,就是第四回的護官符,《封神演義》也有個綱,就是第二回蘇護的反詩,即“君壞臣綱,有敗五常。冀州蘇護,永不朝商!”

    這里所說的“綱”指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五常即仁、義、禮、智、信。

    我們知道,三綱五常是西漢董仲舒提出和確立的,盡管綱常思想與奴隸制的天命觀有千絲萬縷的關系,但它畢竟是封建制度的產物。

    《封神演義》反映的不是商周之爭,而是借商周之爭,通過“君壞臣綱”與“君為臣綱”的直接對立,表明作者對封建綱常思想的態度。蘇護的反詩是對封建綱常思想的有力批判。

    “君為臣綱”與“君壞臣綱”只有一字之差,卻包含著這樣的思想,即君要“君為臣綱”,必須不壞“臣綱”,若壞臣綱,臣就可以“永不朝商”。

    本來君是臣的綱,臣是沒有什么綱的,作者則認為臣也也應該有個綱,雖然君臣之間還有主有從,但不再是絕對服從關系,而是有條件的服從,這個條件就是不壞對方的綱。

    這個條件好象一種契約,使君臣之間的關系表現為一定的契約關系。這種“君臣契約論”雖不如盧梭的“社會契約論”明朗,卻也有相似之處,而作者所處的年代比盧梭早了二個世紀。這種“君臣契約論”體現了作者初具萌芽的民主思想。  

    《封神演義》對封建綱常思想的批判不但在總體上體現在商周爭戰之中,而且體現在一些具體的情節上。

    紂王的兒子,殷郊對紂王抱有幻想,扶紂抗周,殷洪能遵師命,助周滅紂,二種思想二個結果,殷郊難逃天命,殷洪則為周立下戰功。

    黃飛虎反出朝歌,鎮守界牌關的父親黃滾忠義難以兩全,最后還是做出正確的選擇,封印辭官。

    文王吃長子肉,傳位二子,驅逐三子,父子之間的關系更為復雜。

    哪吒打死龍太子,受到懲罰是應該的,但哪吒惹禍并非出自邪惡之心,而且剮肉還母,剔骨還父,李靖還不能原諒,這就有點過分了。

    瞿留孫則高出一籌,允許土行孫改進錯誤,促成鄧九公父女歸周。

    以上這些關系,君與臣,父與子、夫與妻、師與徒之間的關系都和封建綱常思想格格不入。作者正是通過這些情節的描述表示了對封建綱常思想的蔑視。  


    ▲文王求賢圖。周文王姬昌(前1152年―前1056年),周朝奠基者,岐周(今陜西岐山)人。其父死后,繼承西伯侯之位,故稱西伯昌。西伯昌四十二年,姬昌稱王,史稱周文王。在位50年。

    《封神演義》筆鋒指向封建綱常思想,因此《封神演義》所描述的商周之爭,實際上是封建社會朝代更替的概括和寫照。

    《封神演義》作者許仲琳所處的時代,封建社會開始從昌盛走向沒落,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已處于萌芽狀態,這就使作者有可能對封建社會改朝換代的原因進行一番總結。

    封建綱常思想(作品中代表舊王朝)是為封建社會的政治服務的,但它同時又和封建社會一定的政治路線(作品中代表新王朝)相矛盾,封建社會這種意識形態自身的矛盾如何解決,《封神演義》作者許仲琳由于歷史的局限,也沒有一個正確的答案。

    但他在這方面所做的探索,以及在這種探索中萌發的民主思想,對仍處于統治地位、尚末被觸動的封建意識形態,已經是一種突破。

    封建社會的改朝換代雖然沒有改變社會的性質,但在改朝換代中,兩條政治路線的斗爭是存在的。

    《封神演義》在揭露紂王殺妻誅子、剖婦敲骨等種種暴政的同時,又緊緊把握周文王提出的政治路線,用這條路線去感化人、號召人,救民于水火之中,顯示這條路線的無比威力,合理展開故事情節。

    我們正處于改革年代,這種改革與與封建社會的改朝換代有本質區別,但在改革開放的政治路線逐步被認同的同時,舊體制形成的思想觀念仍然存在于一些人的頭腦中,久久不能離去。

    因此,如何把握改革開放的政治路線,用這條路線去統一人們的思想,改造人們的思想,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顯示這條路線的威力,在這方面《封神演義》確有我們可借鑒之處。

    如果說周文王是西周政治路線的制定者,姜子牙則是這條路線堅定的執行者。

    姜子牙善于用西周的政治路線去教育人、爭取人、團結人,不斷壯大西周勢力,最后戰勝強大的殷商。用現代的語言可以說姜子牙不愧于是一個杰出的思想政治工作者。


    ▲姜子牙(約前1156年—約前1017年),中國著名歷史人物,商朝末年人。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杰出的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歷代典籍都公認他的歷史地位,儒、法、兵、縱橫諸家皆追他為本家人物,被尊為“百家宗師”。

    《封神演義》,意在“封神”。“封神”既是本書的題目,又是全書的結局。封神是作者民主思想的的又一體現。

    封神的意義在于,在新朝代戰勝舊朝代之后,如何正確處理朝代更替過程中征戰雙方的戰將。

    作者主張都要給出路,都要安排工作;連申公豹這種兩面派也不例外。當然申公豹是做為反面人物被鎖在海眼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如何處理這些人的問題上,作者有二條標準,一是“依劫運之輕重”,一是“循資品這高下”(書后封神部分元始敕),前者以政治路線來劃分,后者以個人品德、能力來劃分。

    為新政治路線服務的人,不乏資品低下者,只是他們在新政治路線的指導下不斷得到改造;為舊政治路線服務者,不乏品質較高的人,一部分還有一身絕技,只是人物性格被舊的政治路線所扭曲,聞太師就是一例。

    聞太師是紂王政治路線的忠實執行者,可為逆歷史潮流動;但就個人來講,聞太師又是一個資質品位較高的人。“只見聞太師,畢竟他英風銳氣不肯讓人”(第九十九回),在封神時他還有點不服氣。正是由于有雙重標準,才使征戰雙方的戰將在新王朝確立之后能各得其所。

    作者認為,在新的政治路線確立之后,被舊的政治路線所扭曲的人物性格,有權恢復其本來面目。這和早期資產階級天賦人權、人本主義等哲學觀點,也頗有相似之處,同樣體現作者初具萌芽的民主思想。

    我們在改革開放中仍然存在這種情況,擁護改革開放的人,有的人為改革開放做出貢獻,有的人則給改革開放帶來一定的負作用。

    對改革開放持保留態度的人,雖然對改革開放有點看不慣,但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能對改革開放表示認同,并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干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服務。

    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在對待人的問題上,對各種思想觀點各異、資品高低不同的人,如何正確處理,《封神演義》中關于封神的做法,是我們又一可借鑒之處。  

    閱讀《封神演義》,欣賞電視劇《封神榜》,如果我們能透過神奇怪誕的神仙斗法,看到蘊藏在故事情節中萌發的民主思想,在娛樂的過程中產生一些有益的聯想,那就更有意義了。

    文:歷史大學堂特邀作者—吳茂水

    • 發表于 2016-11-15 00:00
    • 閱讀 ( 803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