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球上有人類以來,人的食物取材均來自大自然,我們本身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類進化過程中不斷尋找和優化適合自己吃的食物結構,來適應我們人體的營養需求。為了食物安全和保質更長,人們學會了火燒、冰凍、鹽腌等多種方法,我們也一直不斷地給食物的生產加工增加更多新的化學物質。近些年總是有人提到要回到純天然的飲食狀態,讓現在很多都市人開始自己種菜種水果甚至養雞鴨養豬,我們的父母們也一直很喜歡去買菜農自稱是自己種的菜,有機的、純天然的概念深深地鉆進腦袋,實際上呢?

1.什么是有機食品?
但是從化學角度看“有機”——所有食品都是由含碳化合物組成的有機物質,都是有機的食品,沒有非有機的食品。而貼上“有機食品”(Organic)標簽的是指嚴禁農副產品在生產加工不使用農藥、化肥、化學防腐劑、轉基因、生長激素等(而綠色食品是指限制使用上述)物質,是對食物生產、加工方式的過程“有機”的概念,中國有機食品的認證的開始,是1989年加入茶葉有機的國際認證。我國現對有機食品嚴格要求“不得檢出農殘”,就是零殘留,這是一個接近完美的指標,這就意味著生產有機食品需要嚴苛的科學監控生產、加工的體系,對防蟲害、防疾病、培育、飼養、儲存、運輸等均有符合有機標準的檢驗、防范、處理措施,但是具體監控做到什么程度,是否真的零殘留,我們只有選擇相信——因為環境污染、水污染等因素,雖然我們可以人為不去添加農藥等,但是不能保證空氣、水等之中不會飄來什么。美國在2002年,就曾證明這個事實:有機食品中有農藥殘留的無心之過與三個主要因素有關:1.土壤和水過去受到農藥的污染2.風帶來的3.失誤或者故意標識“有機”。

2.自己種的和養的就是有機?
其實這個問題的回答很簡單,連生產商都無法保證自己的食品符合“零殘留”有機標準,我們從農村或者小區挖塊土,用自來水或者附近的河湖水(可能已工業污染),不知道從哪里來的種子(或者是前一個認為有機的食物種子,或者是網購的),不知道夾雜著什么的空氣……自己種菜、養豬等唯一能保證的應該就是不購買、不強加如農藥、化肥、生長激素等,但是我們無法監測和監測來挑選土壤、水、空氣、毒素、農藥殘留等。

3.為何覺得自己養和種的好吃?
大約1個月前在農村吃了頓自家養的燉豬肉,被驚艷到了,是那種肉的自然香鮮美的感覺,像小時候的豬肉味道。之前有過對牛肉為啥和小時候味道不一樣的疑問。除了肉,其他蔬菜、水果也常常會有這種“大不如前”的感覺。食物過去與現在的味道會不會不同?這個問題的回答應該需要包含的知識范圍非常廣,如食品工業、種植養殖技術、地質環境、物種、心理等。
有人告訴我說“你這是懷舊,心理因素影響味覺”,有人說:食品工業只是進步,讓食物更適合人類食用……可是,有不少人告訴我,你可能大部分時候買的不是真的有機食品,導致你總懷念小時候食物的味道。
其實,可能唯一能解釋味道好(見仁見智)的原因,就是自然的生長周期給了自己種和養的食物更符合其本身應有的味道,其次就是新鮮,避免過長的運輸周期或人為保質方式,現摘現殺現吃,讓食物到你嘴里之前都是“古老飲食”的樣子。

4.有機的就更好嗎?
去逛超市的時候,有一類區域叫“有機食品”,還有很多被印上“綠色食品”標志,被冠以綠色、健康的頭銜,這讓人疑惑的是其他食物該是什么標簽——不綠色、不健康?
商家宣傳致使大多數人意識里,會自然認為有機代表更加健康,當然也更貴。但是,就生物學上來說,沒有明確的證據顯示有機食品就比同類的綠色食品或者無公害食品營養多少,基本上同一個物種的基因是一致的。
然而,美國《應用營養雜志》確實有對比土豆、蘋果、甜玉米等有機與非有機種植的營養成分研究對比,得出有機的高出非有機種植的比例,例如:硒390%,鎂138%,鉀125%,碘73%,鈣63%,鋅60%等;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實驗結果發現有機玉米的酚化物高50%,酚化物可以降低患心臟病和癌癥的風險;另外,有機菜的湯汁所含的水楊酸高5倍,這種活性抗炎成分可以降低心臟病和腸癌的風險。
同時,科學同樣證實了,有機食品正因為是“天然養成”,為應對蟲害、外物疾病會自身合成生物毒素,有機食品不使用化肥農藥等物質而靠自身合成生物毒素,如谷類、花生、玉米中的黃曲霉毒素、雜色曲霉毒素被證實致癌,綠色食品和無公害食品則是使用“外力”來幫助食物抵抗蟲害疾病,生物毒素相對含量更低一些,但是農藥等殘留更多。
究竟哪種更加營養、健康、安全,尚未有定論。自己種菜、養豬、養雞鴨等,這種回到小時候的生活方式,當然是獲得食物來源的方式之一,但是因缺乏食品工業中的監控和科學建議,潛在的風險如食物中毒等是存在的。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