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資深醫療媒體人 子琳(微信公眾號:子琳為您讀健康)
受訪專家: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 內科副主任 主任醫師 馬飛
編者按
“看到這個標題,肯定會有人說,子琳你變了,居然開始走標題黨路線了。NO!先澄清一下,我并沒有忽悠你們,這個標題說的是認真的。
我們每個人的身體里確實都有癌細胞。但這句話又該怎么科學的解釋一下呢?難道人人都會得癌癥?癌細胞是怎么被咱給激發出來的?怎樣才能不把它們招出來?”
正確理解“癌細胞人人有”
馬飛醫生說,理論上每個人的體內,確實都有癌細胞的存在。啥叫癌細胞呢?別看咱總聽這個詞兒,但普通大眾還真不見得清楚癌細胞到底是什么東東。
我們身體有上億個細胞,它們都參與了身體的新陳代謝,每天除了會代謝掉舊的細胞,還會繁殖出新細胞。在細胞繁殖更替的過程當中,那些出了錯的細胞就叫癌細胞。
別激動!人家偶爾出個錯也是正常的,因為人體有上億個細胞,細胞基數這么大,在分裂和繁殖的過程中,總歸會有出錯的機會。
但在人體強大的免疫功能監視下,多數情況下是會把它們都消滅掉的,或者把這個出錯的細胞給糾正了。所以少量的錯誤細胞,是不太可能演變成癌癥的。
錯誤細胞是如何一步步演變成癌的?
馬飛醫生說,正常的細胞在更新換代之后就會凋亡。因為正常細胞它的生長和繁殖,是受調控的。
但如果是出錯的細胞,又沒有辦法被人體排除掉,它就是一個“侵略者”,不僅不會死掉,還會變本加厲的在體內繁殖生長,直至有一天演變成了癌癥。所以醫學上,也把癌細胞叫做永生細胞。
雖然這種概率并不大,但正如我們前面所說,細胞每天都是在分裂的,每天都有可能出現錯誤細胞,因為有強大的免疫功能保護,大部分都會被免疫系統殺死。
但為什么有的出錯細胞,卻沒有被人體排除掉呢?因為錯誤細胞“智商”更高一些,它會通過分泌出一些物質,來改變周邊免疫系統的環境,從而抑制免疫系統。然后再偽裝成正常細胞,不讓免疫系統識別出自己的身份。這種逃過免疫系統監視的現象,在醫學上叫做“免疫逃逸”。一旦有發生免疫逃逸的癌細胞,它就會存活下來不停的繁殖,直至癌癥的發生。
馬飛醫生說,在臨床當中,通過影像學的檢查手段,一公分的腫瘤就可以被發現了。而一公分的腫瘤,在體內大概就已經有10的9次方這么多的癌細胞了。
10的9次方這個概念,可能大家覺得太抽象,您只要記住人體的細胞數量巨大,如果體內的癌細胞,在10 的5次方以下,一般可以通過人體的免疫功能壓制住。
如果體內癌細胞數量大于10的6次方,人體的免疫功能就可能壓制不住它了。如果是到10的12次方,人就已經病入膏肓了。
誰更容易“激怒”體內癌細胞?
馬飛醫生在臨床當中,遇到不少剛剛退休的人,他們從位置上剛退下來,會感到失落和抑郁。這也會引起免疫功能低下。然而腫瘤這家伙,最喜歡盯著免疫功能低下的人。所以剛退休的長輩當中,就有一部分人得上了腫瘤。
人的免疫系統,主要是來識別身體里的細胞是不是自己的。如果是,那我就不攻擊它。但如果不是自身的,而是移植過來的東西,免疫系統就會排斥它。
所以,有自身免疫疾病,如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干燥綜合征的患者;艾滋病患者;以及做了肝移植、腎移植這種手術,服用抑制免疫類藥物的患者,都要小心被腫瘤盯上。
【聲明】本文為子琳原創,受訪專家專業校稿,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否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作者介紹
子琳,資深醫療媒體人,醫學科普作家。原北京電視臺健康節目導演,深耕健康傳播領域近10年。
2015年10月創辦醫學科普專欄《子琳為您讀健康》,訪京城三甲醫院名醫上百位,寫最權威醫學科普及名醫故事。擅長將晦澀難懂的醫學知識,轉化成通俗易懂的語言傳遞給大眾。
一年來撰寫醫學科普文章上百篇、20萬字有余,發表于《北京晚報》、《中國家庭醫生》等知名刊物。在搜狐健康的專欄,半年內累計閱讀量近7000萬。2016年應邀作為特約記者,承擔了國家衛計委人民衛生出版社《生活與健康》雜志增刊的策劃、采訪、撰寫工作。
現為國家衛計委《中國人口報》、人民日報《健康時報》、人民日報《民生周刊》健康醫藥專刊等多家媒體特約作者及約稿作者;搜狐、網易、今日頭條、鳳凰網、一點資訊、騰訊新聞《子琳為您讀健康》專欄作者;百度知道特約作者;《子琳說健康》欄目總策劃、主持人。新浪微博@子琳為您讀健康。
兼任:中國醫療自媒體聯盟成員;北京乳腺病防治學會健康管理專業委員會委員等醫學領域學術職務。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