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陽系這個大家庭里,衛星可謂“輩分”最低的成員:因為無論大行星、小行星、彗星,都是直接圍著太陽轉;而衛星還要簇擁在行星周圍。在我國,人們習慣用簡單的序號指代某顆衛星,諸如木衛三、天衛十一,更是降低了其存在感。
其實在科學界,人們為每顆衛星都起了一個專有的名字。這些名字的背后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彰顯著天文學家們的聰穎、自負、浪漫、熱愛八卦……
遵循傳統
眾所周知,太陽系各大行星的名字多來源于羅馬神話中的人名,如火星叫Mars(戰神馬爾斯),土星叫Saturn(農神薩圖恩)等等。而環繞這些行星的衛星,很多也用希臘或羅馬神話中的人物命名,而且和相應行星所代表的人物有一些關系。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這是約定俗成的做法。
這一做法始于17世紀初。1610年,伽利略發現了木星最大的四顆衛星,它們也是太陽系中除月球外最早被發現的衛星。不久之后,德國天文學家馬里烏斯鑒于木星是以羅馬神話中的主神朱庇特(即希臘神話中的宙斯)命名的,提議為這四顆衛星冠以宙斯的情人之名。按照距離木星由近到遠的順序,這四顆衛星依次被叫做:伊奧(Io),歐羅巴(Europa),甘尼梅德(Ganymede),卡里斯托(Callisto)。當后來的天文學家發現了新的木星衛星后,也基本沿用了馬里烏斯的方法,采用宙斯的情人(或仆從)來命名木星的衛星。

圖1:木星最大的四顆衛星,左起依次為:伊奧,歐羅巴,甘尼梅德,卡里斯托
1975年,國際天文聯合會(IAU)還正式規定:以后新發現的木星衛星,必須也以朱庇特(宙斯)的情人來命名。于是,眾神之王的風流韻事一次次地被天文學家翻出來。
但隨著技術的發展,人們不斷發現新的木星衛星,到目前一共發現了近70顆,以至于在神話中找不到足夠多符合規定的人名了。人們第一次感覺到,宙斯的情人“太少了。”
于是從2004年開始,朱庇特(宙斯)的后代也被用來命名木星的衛星。
不知當宙斯后代的名字也被用完之后,天文學家們會怎么辦。不過,有一位女神的名字還一直沒被用過——她叫赫拉。不過就在今年,眾神之主的妻子終于出現在花心的丈夫身邊了,但不是以衛星的形式:“朱諾”探測器成功飛抵木星附近(朱諾是赫拉在羅馬神話中的名字)。

圖2:著名天文期刊《天空與望遠鏡》封面的“朱諾”與木星
除木星以外,火星、土星、海王星的衛星命名也采用類似的原則。火星只有兩顆衛星,分別叫福波斯(Phobos)和德莫斯(Deimos),代表戰神阿瑞斯(羅馬神話里叫馬爾斯,也就是火星之名的由來)的兩個兒子;海王星的周圍則是與海洋有關的各路神仙;土星的衛星多以泰坦神族的成員命名(泰坦為巨人之意),后來也遇到了名字不夠用的問題,于是又借用了北歐等國神話中的巨人名稱。
不走尋常路
天王星衛星的命名比較特殊,涉及到一對父子天文學家的軼事。
1787年,英國天文學家威廉-赫歇爾發現了天王星,為了表達對時任英國國王喬治三世的尊敬,打算將這顆新行星命名為“喬治之星”。但這一不符合慣例的做法遭到天文學界的強烈反對,威廉-赫歇爾只得作罷。幾年后他又發現了天王星的兩顆衛星,但一直沒有命名。
直到1852年,他的兒子、也是著名天文學家的約翰-赫歇爾打算為天王星的衛星命名。也許是對父親當年欲打破慣例而不能的事情耿耿于懷,約翰決定也不按常規出牌,以文學作品中的人物來命名這些衛星。幸運的是,這一次同行們沒有反對。目前,天王星衛星的名字都來自威廉-莎士比亞和亞歷山大-蒲柏筆下,比如天衛十一就叫朱麗葉(Juliet),但其大小(平均半徑僅約47公里)卻與這個名字的響亮程度極不相稱;天衛一則叫艾瑞爾(Ariel),這個名字在莎翁的《暴風雨》和蒲柏的《奪發記》中都出現過。

圖3:約翰-赫歇爾(1792-1871),英國著名天文學家
絕妙的雙關
冥王星雖已從大行星中除名,但關于其衛星名稱的故事卻很值得一提。
1978年,詹姆斯-克里斯蒂發現了冥王星的第一顆衛星,他打算做一件最浪漫的事:用自己妻子的名字來命名這顆衛星。他的妻子叫做Charlene,昵稱是Char。Char被告知這件事后自然十分欣喜。
但不久后詹姆斯-克里斯蒂很沮喪地被告知:按照傳統,行星的衛星應以虛構的人物來命名,還沒有以現實人物命名的先例(之前約翰-赫歇爾搞了特殊化,但也只是從神話人物換成了文學家筆下的人物)。
詹姆斯-克里斯蒂雖然失望但并未放棄,在某個深夜,突然醒來的他起床翻閱百科全書,當他看到Charon這個詞時,不禁眼前一亮:這是神話中冥河船夫的名字,用它來命名冥王星的衛星,有著充分的官方理由;而且這個名字里包含自己妻子的昵稱,真是妙不可言!

圖4:油畫《卡戎渡過冥河》
隨后,詹姆斯-克里斯蒂順利地說服大家采用Charon(中文譯作卡戎)來命名這顆衛星,兌現了給妻子的承諾。

圖5:新視野號探測器拍攝到的冥王星與卡戎
可見,在衛星命名這件事上,西方人可謂絞盡腦汁。遺憾的是,目前還沒有中國天文學家命名過太陽系的衛星。希望我國的天文學家多多努力,未來在太空上也留下我們的名字。
圖片引用
圖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ile:The_Galilean_satellites_(the_four_largest_moons_of_Jupiter).tif
圖2:http://www.skyandtelescope.com/wp-content/uploads/FC_July2016_500px.jpg
圖:3:https://en.wikipedia.org/wiki/File:John_Herschel_1846.png
圖4:https://en.wikipedia.org/wiki/File:Crossing_the_River_Styx.jpg
圖5:https://en.wikipedia.org/wiki/File:Pluto_charon_150709_color_final.png
參考資料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upiter_(planet)
http://www.skyandtelescope.com/sky-and-telescope-magazine/inside-october-2016-issu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Uranus_(planet)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haron_(moon)
出品:科普中國
制作:河北地質大學博物館 李志廣
監制: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國融合創作出品,轉載請注明出處。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