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蘇格蘭北部有一個優美湖泊名叫尼斯湖,其中尼斯湖水怪更為出名,而且歷史悠久,早在1500多年前就流傳著它的故事。最近關于它的消息又熱起來,挪威科學家利用聲納技術搜索到一個9米長的“物體”,他們以為找到了尼斯湖水怪,誰知最終證實這“物體”只是1970年被遺棄的電影道具。
1000多年來,人們不遺余力去尋找尼斯湖水怪,結果一無所獲。那么,為什么人們仍然鍥而不舍,不愿放棄呢?

尼斯湖水怪真的存在嗎?
千百年來,不斷有目擊者聲稱他們看到了尼斯湖水怪,并言之鑿鑿。歸納起來,它是一只大型水生爬行動物,而且不屬于人類目前已知動物的任何一種,很可能是人類從未認識的一種史前爬行動物。從科學角度看,一只史前大型水生爬行動物,在尼斯湖深處生活的幾率有多大?
首先,從生物體溫來看,蘇格蘭北部氣候寒冷,尼斯湖平均水溫為5℃,而爬行動物一般都是冷血動物,在這樣的低溫下,一個龐大的水生爬行動物很難存活下來。但是有一個例外,海龜也是水生爬行動物,有的體型龐大,體重超過200千克,它們能夠在寒冷水域里生存,比如冰島和阿拉斯加海域。
然而,海龜肯定不是尼斯湖水怪。傳說中尼斯湖水怪有長長的脖子,這與恐龍時代的海洋霸主——蛇頸龍非常相似。蛇頸龍也是大型水生爬行動物,侏羅紀時代遍布全球,統治著海洋。2010年,科學家研究了蛇頸龍化石中的氧同位素,意外發現,蛇頸龍很有可能是溫血動物,它有能力控制自己體溫。果真如此,它在寒冷水域就能存活。

其次,從生物呼吸來看,尼斯湖水怪要么是某種魚類,要么就不存在。只有魚可以利用水中溶解氧呼吸,能長期待在湖水深處。爬行動物用肺呼吸,不可能利用溶解氧,必須定期到水面換氣。因此,尼斯湖水怪的身影應該經常出現在水面,但實際上卻沒有。
南澳大利亞博物館里,有一只復原的蛇頸龍模型(如上圖所示),它有長長的脖子,最頂端長著小腦袋。這或許可以解釋尼斯湖水怪怎么呼吸。長脖子讓它很容易把身體隱藏在湖水深處,只露出小小的鼻孔,就可以在水面大口呼吸。
最后,從生物繁衍來看,尼斯湖水怪不可能只有一只獨自在湖水里生存了千萬年。如果尼斯湖水怪真的存在,它一定屬于某動物種群,不斷交配繁衍,一直生存到今天。種群生物學告訴我們,只有兩只動物交配,不足以維持一個生物種群。退一步說,即使與其他動物雜交,其后代也沒有生育能力。
因此,尼斯湖水怪肯定不止一只,但為什么其他“水怪”們難覓蹤跡呢?是不是它們都已經死去了?至少在10000年前,最后一次冰河期結束時,尼斯湖就與大西洋隔絕了。尼斯湖水怪只能而且必須待在湖里,那么為什么至今沒有發現一具尸體、遺骸呢?
又或許它是某種已知、但已經“滅絕”的生物物種?比如4億年前的古老魚種腔棘魚,曾被認為早在6000萬年前就已經滅絕,但1938年在南非海岸捕到一條活的;還有活化石巨口鯊,也被認為已經滅絕,但1976年被發現仍然活在海洋里。或許,尼斯湖水怪也是類似這樣的某種動物。

未知與好奇的力量
當然,分析歸分析,實際上這么多年從未有真正證據表明過尼斯湖水怪存在。那么人們為什么還要如此熱衷地尋找它呢?
因為人們總是對未知的東西深深著迷,尤其那些或許知道但又不確定,似知又未知的東西深深吊足了人們胃口。人類這個特性古已有之,世界上最早關于“水怪”的書面記錄,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紀。但是,歐洲中世紀的相關記錄經常包含超自然生物和各種怪物,這從生物學研究的價值來講,意義不大。直到19世紀,英國古生物學家威廉·科尼比爾,第一個記錄了蛇頸龍的化石骨架。這是人類第一次對蛇頸龍的相關記載,在這之后,史前動物才在人類關注下逐漸熱捧起來。這也使尼斯湖水怪在傳說中越來越像蛇頸龍。

不僅是尼斯湖水怪,許多其他“未知”動物也深深吸引著人們的好奇心。如中國喜馬拉雅山雪人,早在公元前4世紀,民間就流傳著它的種種傳說。直到1898年開始有人追蹤雪人的足跡,然而追蹤到現在,一個多世紀過去了,仍沒發現任何實際的證據。2002年,英國牛津大學科學家對喜馬拉雅山區采集到的一團毛發進行DNA分析,發現它不屬于任何已經定種的動物DNA。這項發現,似乎是確確實實的雪人證據,它又一次吊足了人們尋找雪人的胃口,不過此后再也沒有新的發現。
另外,像北美大腳怪、澳大利亞野人等,都有類似的情況,生物學上找不到任何存在的證據,但卻不斷出現目擊者的證據。這種情況,深深地吸引著人們不斷尋找,不斷探秘,不斷發現。
本文源自大科技*科學之謎 2017年第1期雜志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