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說到中西方的不同,我們都會提到各自價值觀的差異——我們幾乎默認了西方文化是典型的個人主義文化,東方文化則是相對應的一種集體主義文化,身處這樣的大環境下,非我同類的“異族思想”難免會被扣上些冤枉的大鍋,像個人主義就是自私自利啦,像說個人主義正是資本主義國家腐朽的源泉啦……
可它作為一種主流文化、作為一種人格特質,真的有那么糟糕嗎?而我們一貫尊崇的集體主義又真的這么神圣不可侵嗎?

你知道什么是個人主義嗎?
換句話說,當你罵別人不顧集體利益只想著中飽私囊,忍不住要給人扣上搞個人主義的大帽子時,你確定自己選對名詞了嗎?
我們習慣了用“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但或許換種翻譯,“個體主義”更能讓人了解它。
個人主義最開始的定義即是以個體自己為最終目的、認識到自我和自己的決斷以及不能容忍社會壓力之下的從眾的信念;之后又加入了重視個人尊嚴與自我發展、自主與個人隱私等概念,總而言之,個體是社會的基礎。
簡單來說,我和你是不同的個體,我注重自己的利益沒錯,但我同樣也會尊重你作為個體的利益。#大家互不侵犯、皆大歡喜不是?這也沒毛病啊。

說到個人主義,總繞不開它的“對立面”——集體主義。
與個人主義相比,集體主義更強調內團體為核心的信念,它關注內團體的目標與需要勝于關注個體自己,強調團體的規范與責任,而不是個體自身的快樂,并且樂于接受他人。
多說無益,我們不妨做個對比,看下自己偏向哪邊。
個人主義通常——
具有較強的自我同一性;(認同自己是一個獨特的人)
有自我實現的信念;(認為贏重于一切、競爭是自然規律)
屬于內控性人格。(認為一個人的生活應該是不依賴于別人的)
而集體主義一般會——
考慮到自己的行為或決定對他人的影響;(比如在進行重要的旅行前,會征求大多數家人和朋友的意見)
能與他人共享物質與非物質資源;(比如當親戚有經濟困難,會盡自己所能給予幫助)
自我展露水平高,對社會影響敏感;(比如自己是否快樂很大程度取決于周圍人的快樂)
有介入他人生活之感。(比如相對獨處,更喜愛與別人共度的時光,認為與他人共處更快樂的)
#以上均不是非黑即白的是非判斷,而是你會在多大程度上認同這種觀點

看出來了嗎?二者本不是水火不容的立場,更像是程度軸上的不同拉力。人們對群體生活的依賴讓集體主義得以發展,但隨著社會異質化的發展,群體生活能給我們帶來的好處也在一點點減少,生態環境在變化、人口流動性在增加、農村向城市遷徙過渡……從遠古個人主義到集體主義再到新個人主義,你走到哪一環了呢?
33IQ,在線思維訓練平臺。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