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二月二,龍抬頭,大家小戶使耕牛。”此時,陽氣回升,大地返青,春耕將始。所以,這一天也被稱為“春耕節”、“農事節”等。
我國的傳統節日,幾乎都有相應的食俗。比如:元宵節吃湯圓;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等等。但是“二月二”這個節日的特殊之處是,在傳統美食方面沒有一個固定的食物。咱們國家地域遼闊,東南西北的百姓在這個節日的食俗方面各不相同。作為一個吉祥喜慶的日子,二月二這天老百姓吃的東西都會加一個龍字,找點兒“龍身上的吃食”,就是為討一個好彩頭。比如吃面條叫吃龍須、吃餃子叫吃龍耳、吃餛飩是吃龍眼、吃米飯是吃龍子、另外吃豆腐又叫兜福、吃芥菜叫借財等等。還有一些地區會在二月二這天吃豬頭肉、豆腐丸、爆米花、油炸糕、春餅、炒燜子、炒棋子、吃咸粥……而且也都配有相應的“故事”與“傳說”。
但是,相對來說,很多地方當天都會有炒豆子、吃豆子的習俗,“二月二吃豆豆,人不害病地豐收”,吃了各種炒制的豆子,意味著這個年就算過圓滿了,一年的辛勤勞作又開始了。

(圖片來自網絡)
食物多樣,谷類為主
春季,萬物復蘇,也是流感等傳染病的高發時期。初春季節寒冷干燥缺水,除了要注意適當多喝水以增強血液循環外,飲食的基本原則還是“食物多樣,谷類為主。”這也是咱們新版《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核心推薦的第一條!
中國營養學會推薦大家:每天的膳食應包括谷薯類、蔬菜水果類、畜禽魚蛋奶類、大豆堅果類等食物。平均每天攝入12種以上食物,每周25種以上。每天攝入谷薯類食物250-400克,其中全谷物和雜豆類50-150克,薯類50-100克。
因此,不論哪個季節,食物多樣、谷類為主是平衡膳食模式的重要特征。既然有這么多地方會在這一天吃豆子,那咱們今天就一起來了解一下這個五谷雜糧中的“炒料豆”。

(圖片來自網絡)
“炒料豆”其實并不難
大豆(主要指黃豆、青豆和黑豆)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主要是不飽和脂肪酸,以亞油酸為主)、腦磷脂、卵磷脂、維生素E、磷、鐵、維生素B1、鈣、鋅以及其他微量元素等。
“炒料豆”的做法對家庭來說其實也不難。可提前兩天精心挑選黃豆或黑豆、青豆,然后分好類,并經過溫水浸泡1-2天,同時放進調料腌好(如八角、肉桂、鹽之類)曬干,當然,如果炒原味的就不用放這些調料了。另外,浸泡2天再曬干,是因為這樣炒出來的料豆比較酥脆。
如果你喜歡吃堅硬一點的就不用泡這么長時間。在北方農村,曬干了的大豆和篩過鑼的細干沙土一起在鍋里用麥秸火慢慢細炒至劈哩啪啦的響聲就差不多熟了,這時候就可以聞到黃豆的香味了。在城市里,就不需要用到沙子之類的介質,只要有點耐心,不停地翻炒,也能炒出香噴噴的料豆。
如果不喜歡原味,也可以在這個基礎上再加工一下,用白糖或紅糖放鍋里添點兒油,加適量的水熬化成糖稀,再把炒好的豆子倒入鍋中,裹蘸成一疙瘩、一疙瘩的糖豆,甜蜜蜜、香噴噴,也蠻好吃的。但這個做法會額外給我們增加不少的熱量,所以一定要慎重哦!

(圖片來自作者)
營養師溫馨貼士
料豆雖然好吃,但也要注意以下幾點:
1.直接吃干炒大豆消化率不到50%,即使吃煮黃豆,其消化率也只有65%,但加工成豆腐、豆漿和其它豆制品,就比較容易為人體吸收,消化率可達95%以上。當然,一年吃不了一兩次料豆,換換口感還是很不錯的。
2.常吃多吃大豆易腹脹,因大豆含有的棉籽糖、水蘇糖被大腸中的細菌利用產氣所致。過去沒有認識到它的作用,現在發現棉籽糖、水蘇糖是很好的腸道雙歧細菌增殖因子,有益健康。因此,雖然美味,但也過猶不及。建議每天吃炒大豆和干果加起來不要超過35克即可。
3.大豆中含有胰蛋白酶抑制物、紅細胞凝集素等,如果日常生活中吃的大豆沒有煮熟,將影響腸道對蛋白質的消化以及引起紅細胞溶血。因此,大豆宜熟食不宜生食、多食。

(圖片來自網絡)
好了,“每逢佳節倍思親”,二月二除了思鄉外,那酥香的料豆是不是也在考驗我們的味蕾呢?是不是又感覺到媽媽的巧手是多么彌足珍貴了?一粒粒的料豆,是一粒粒的回憶;一粒粒的料豆,是一天天的成長;一粒粒酥香的料豆,那是故鄉的美味,是一個游子無論走到哪里也忘不掉的味道……

編輯:姚迪
(作者:吳建美,國家二級公共營養師、濟南市營養協會優秀會員,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出自知識就是力量)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