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西方也有“吃啥補啥,以形補形”?

    穿山甲可以通乳下奶?原來出自取象比類思維方式

    最近,穿山甲成了熱門話題。很多人熱衷于吃穿山甲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基于認為它善于走竄、行散,因而具有活血通絡、消腫排膿、祛風止痛、通乳下奶等特殊功效。

    與穿山甲這個說法特別類似的說法是近代中西醫匯通大師張錫純認為,蜈蚣“走竄之力最速,內而臟腑,外而經絡,凡一切瘡瘍諸毒皆能消之。其性尤善搜風,內治肝風萌動,癲癇眩暈,抽掣瘛疭,小兒臍風,外治經絡中風,口眼歪斜,手足麻木”。

    在民間,這類“吃啥補啥,以形補形”的說法更是廣泛流傳。比如,吃了動物的臟器就會補人體的相應臟器;吃了形如人腦的核桃就會補人的腦子;吃了形如腎臟的豆類就能補腎,等。

    其實,這些不獨存在于民間而是一種傳統思維方式——取象比類,指在觀察事物獲得直接經驗的基礎上,運用事物具體的形象及其象征性符號進行表述,依靠比喻、象征、聯想、推類等方法進行思維,反映事物普遍聯系及其規律性的一種思維方法。

    這種思維方式最早在《易經系辭 下》有所表達:“古之包犧氏(伏羲)之王天下,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一類萬物之情。”

    在我國,很多知識體系都是基于天人合一、陰陽五行基礎,而形成于這種思維方式。比如,中醫、占卜看相、風水堪輿等。

    就中醫理論而言,《靈樞 邪客》就說:"天圓地方,人頭圓足方以應之。天有日月,人有兩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竅。……天有四時,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府。天有冬夏,人有寒熱。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莖、垂以應之。……地有四時不生草,人有無子。此人與天地相應者也。"

    《黃帝內經》中反復強調的“人與天地相參”、“天地萬物者,不以數推,以象之謂也”、“援物比類,化之冥冥”,“不引比類,是知不明”等都是其具體的體現。

    傳統醫學對藥物的選擇,更是體現的淋漓盡致,可謂比比皆是。簡單來說就是,象什么就補什么,吃什么補什么。吃了形如人腦的核桃就會補人的腦子;吃了形如腎臟豆類就能補腎。花類多生于植物的頂端,所以多用于治頭部疾病,即“諸花皆升”之說;藤類植物,因枝干運送水分營養的功能強大,故能治療肢體、關節疾病;杜仲的樹皮里有像“筋”的條狀白絲“筋骨”,吃了就會筋骨強健。樹葉、花類類藥多輕飄,易飛揚,因而功在發散,故菊花、銀花、連翹之類發散、清熱解毒;石頭沉重,易下沉,故礦物類藥用于重鎮潛陽,謂之安神,如滋石、龍骨、牡蠣等。如說,朱砂之重,可以安神。

    古代西方也有以形補形——Doctrine of signatures

    古代西方也有以形補形,像什么治療什么的說法,還有一個專門名詞,稱為“Doctrine of signatures”。如果直譯的話似乎可以翻譯成象形的啟示?意譯的話翻譯成以形補形還是很恰當的。

    其實,各種古老醫學使用的藥物都是以植物、動物臟器和礦物質為主,比如古埃及的埃柏斯紙草文便載有近1 000種藥物和藥方,基本都是植物的果實、花葉、根莖,動物的某個部位或內臟,以及某些礦物質,比明礬、銅等。

    但是,出現以物質外形或特征來推定其藥效作用最早見于古羅馬醫學,這種信念大概源自于古希臘自然哲學,認為自然界存在的某些物體看起來像人身體的某個部位自然就應該可以治療那里出現的疾病。

    進入中世紀,隨著神學的興起,這種說法更被賦予神秘色彩,宣稱某些東西之所以看起來像人身體的某個部位是造物主刻意為之,以啟示人們它具有某種特別的治療功效。

    這種信念到1621年德國神秘主義者斯雅各布·博姆出版了一本標題為“he Signature of All Things”的著作后形成“Doctrine of  signatures”這個專門名詞。

    歷史上著名的瑞士醫生帕拉塞爾蘇就是這種說法的積極、重要的倡導者,他強調“每種植物依據它具有的治療功效而長成特定形狀(Nature marks each growth… according to its curative benefit)”。

    近代史上的一些著名學者和科學家也是這種信念的信奉者和倡導者。比如,培根就試圖引入還原論來從科學上解釋這種現象。歌德更是試圖基于類比思想建立一門科學,就是至今仍有傳播的人智學。去年鬧得沸沸揚揚的瑞士政府承認幾種傳統療法的合法地位,其中之一的人智醫學,就是脫胎于歌德的思想體系,據說也納入一些中醫的成分(歌德是一個中國文化崇拜者),其中的不乏Doctrine of signatures來源藥物。

    目前仍頗有市場的順勢療法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這種“像什么就治療什么”,而且直接表述為:“like cures like”,有人也翻譯成中醫固有“以毒攻毒”。

    這種信念最常關聯的理由首推外觀和形狀。比如,一直以來最常舉的例子就是小米草,因為其花型像人們的眼睛而被認為具有明目治療眼病的功效,被稱為“明目草(eyebright)”。

    其他還有很多:

    除了外觀、形態外,顏色、味道、氣味、觸感或紋理、棲息地,甚至聲音都可以“like cures like”。

    比如,木賊荬外形看起來像馬毛,因而被認為可以用來促進頭發生長。同時,由于它生長于鹽堿濕地而被認為可以用來治療腎臟病。

    由此看來西方人的想象力一點不比咱國人差,這種野草在國內也常見,就沒有發現還有如此功效嘛。

    再比如,由于野靛藍外形開起來像蛇,而且其果莢干燥后被風一吹可以發出類似響尾蛇的聲音而被認為可用于治療蛇咬傷。

    凡此種種,不一而足,絲毫不遜于我國的以形補形。

    以形補形,在今天的西方仍有市場

     直到今天,在西方世界仍不乏這種信念的信奉者,前不久就有人開列了現代版Doctrine of signatures。典型的如:

    看來,在以形補形或Doctrine of signatures方面,無論古今,東西方各有所長,不分伯仲。

    • 發表于 2017-02-26 00:00
    • 閱讀 ( 913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