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曾有過這樣的經歷:感到一件正在做的事情或者一個情景,似乎以前就做過或者經歷過。比如,某人正在刷牙,突然覺得刷牙的動作、表情甚至場景與之前的某次一模一樣;或者旅行到一個從未去過的街道,卻突然感到以前來過這個地方。我們把這種現象稱作“似曾相識”。
第六感是潛意識的漂浮物
“似曾相識”現象有著悠久的研究歷史,早在古希臘時期就有相關的記載,直到19世紀早期這一現象才被法國學者引入科學研究。如今,科學家們大致認同的“似曾相識”現象是指:對當前的、從未經歷過的事物或場景產生的一種主觀的、不恰當的熟悉感。
人們常常認為,這是我們人類“預知未來的第六感”。在生理學中,人類的感官分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5種,也稱“五覺”,但是在現實中確實還普遍存在著“第六感”。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覺”的俗稱,包含心覺和預知力兩部分。心覺是指人類通過接受“五覺”的刺激,把信息反映給大腦而產生的(如快樂、悲傷等)心理感覺。預知力則是一種某些人認為存在的能力,該能力能通過正常感官之外的渠道去接收信息,預知將要發生的事,與當事人之前的經驗推斷無任何關系。
心理學家認為,意識是通過“五覺”來接收外來刺激,然后整理分析,最后確定認識;超感官知覺則是接收到更多由意識層面所遺漏的信息,而不是透過語言或邏輯推理而得。這些信息經年累月地儲存在大腦中,是人們不曾察覺的,當它們浮現到意識層面時,就是所謂的第六感。第六感其實是潛意識的漂浮物,并且也可被意識所辨認。
“似曾相識”來自被激活的潛意識
心理學家愛德華·鐵欽納曾用“過馬路”來對“似曾相識”現象做過一番解釋:在過馬路時,你無意識地瞥了一眼對面的商店,然后右邊有什么事吸引了你的注意力,你轉向了右邊。當再次看向對面的商店時,你的大腦已經忘了第一次的那一瞥,第二次的一瞥就會生產熟悉的感覺。按他的說法,知覺分為兩部分:第一瞥是知覺一次快速的無意識加工,第二瞥是知覺的深加工,當兩次加工匹配時,就會產生熟悉感。也就是說,如果你曾經來過某個地方,無意識中記住了某些事物,或者你沒有去過那個地方,卻在極短的時間之前無意識地記住了某些事物,不管怎樣,當你再一次有意識地記住它時,就會刺激到深藏在大腦中的潛意識,使之被激活成為意識。前后兩次的意識對碰,就會讓人感覺到“我好像來過這個地方”或者“我好像見過這個東西”。能被意識辨認的情感即心覺(第六感),但它并不是預知未來的能力。
雖然不是每個人都有“似曾相識”的經歷,但這種現象還是相當普遍的。有研究表明,“似曾相識”現象在青年時期發生率最高,此后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生率逐漸降低。這是由于在青年時期,抑制沖動的人腦額葉皮層很不成熟,導致許多無意識的沖動被額葉放入了前意識系統,最終成為意識。當我們的大腦逐漸成熟時,額葉皮層的控制能力增強,這些富有想象力和神奇色彩的感覺就隨之減少了。
原文來自:百科知識
注:所有文章均由中國數字科技館合作單位或個人授權發布,轉載請注明出處。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