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10年間,青少年糖尿病的發病率上升了1倍,這意味著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已成為糖尿病并發癥的高危人群。但目前有關青少年糖尿病防治的研究明顯不足。在國際糖尿病聯盟(IDF)的呼吁下,聯合國大會于2006年12月20日通過決議案,將11月14日世界糖尿病日作為聯合國糖尿病關懷日,首次將糖尿病預防控制提升為政府行為。隨后,2007年世界糖尿病日的主題定為“關心兒童和青少年糖尿病”,2008年世界糖尿病日的主題被再次確定為“糖尿病與兒童和青少年”,就是期望以此引起全社會對這個糖尿病特殊群體的注意,及早預防,從娃娃抓起。
大人病“纏上”城市學生
提起糖尿病,人們馬上就會想到中老年人,殊不知,兒童也會患糖尿病。而且,目前世界兒童糖尿病患者正在飛速增加,形勢嚴峻,我國亦不例外。據估計,目前兒童和青少年糖尿病發病人數約占我國糖尿病患者的5%,且每年以10%的幅度增長。
近年來,城市中小學生營養不良的情況有所減少,但學生身體素質有所下降,主要表現在學生的耐力、柔韌性下降和營養過剩,造就了許多“小胖墩”。《中國學齡兒童少年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報告》顯示,活動不足、不吃早餐、在外就餐、飲酒、吸煙等不良行為和生活方式在少年兒童中日益凸現。而經常吃西式快餐、喜歡喝碳酸飲料的飲食習慣也使城市少年兒童容易患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和肥胖等代謝綜合征病癥。
兒童糖尿病的危害更大
兒童糖尿病極易被誤診,這主要是因為兒童糖尿病患者“三多一少”的癥狀不易被人發現,而且以發熱、呼吸困難、精神不振為首發癥狀的糖尿病多見于小兒,常被誤診為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等。同時,以腹痛、腹瀉為首發癥狀的糖尿病發病急,常被誤診為腸炎、急性闌尾炎等,使病情難以得到及時控制,貽誤了治療。兒童糖尿病過去主要是1型糖尿病,現在2型糖尿病發病比例明顯增大。
準確診斷兒童糖尿病的類型甚至亞型是后續控制措施的關鍵和前提。兒童糖尿病的病因更為復雜。除了已知的遺傳和環境因素外,從防治角度看,我們更應關注肥胖、感染、運動缺乏、飲食結構不合理、脂肪尤其是劣質脂肪攝入過多、兒童壓力過大等誘因。另外,糖尿病患者業余時間的運動量與其并發癥的發生、發展可能存在一定聯系。芬蘭糖尿病腎病研究組完成的業余時間體力活動與糖尿病并發癥關系的研究結果發現,糖尿病腎病、增殖性視網膜病變與體力活動少(運動頻次少、強度低)相關。心血管疾病(CVD)和微量白蛋白尿與低運動強度相關。回歸分析顯示,糖尿病腎病與低頻次和低強度的體力活動量獨立相關,即便在去除增殖性視網膜病變和CVD的影響后,糖尿病腎病仍與低頻次和低強度的活動量獨立相關。
糖尿病急性并發癥可能危及生命,特別是長期的慢性高血糖狀態不但累及腦、心臟、腎等全身組織和臟器,而且嚴重影響兒童生長發育。目前,我國在預防、教育、診斷、治療兒童糖尿病方面的水平相對落后,篩查、發現手段單一,甚至沒有適合中國兒童的糖尿病控制指南。有關早期篩查、監測、飲食控制、運動控制、心理和社會適應性調控、用藥指導等規范基本空白。
因此,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糖尿病的危害以及我國糖尿病防治現狀,勇于承擔這一具有重大影響的歷史使命。呼吁全社會、各級政府和衛生醫療部門關注糖尿病,特別是青少年糖尿病人群,共同行動,制定預防、治療和護理青少年糖尿病的國家政策,加強全民糖尿病防治知識的普及,增加對青少年糖尿病研究和防治的資金投入,探尋更積極合理的中國青少年糖尿病防治模式。
幾點建議
糖尿病并非中老年的“專利”,預防糖尿病應從兒童開始。妊娠期合理攝入營養,避免生出肥胖兒。出生后堅持母乳喂養,并合理添加輔食。從小注意培養幼兒的運動習慣,以消耗多余熱量。父母要多督促、多鼓勵,以調動幼兒的運動興趣。少食高熱量食物(如洋快餐類食品),選擇含適量蛋白、高纖維素(蔬菜)的食品,并合理攝入新鮮蔬菜、水果、瘦肉、脂類、魚類、雜糧。
同時糾正幼兒的不良飲食習慣,避免過量進食或常吃油炸食品、奶油、冷飲、高糖食品及飲料等。對于處于生長發育期的兒童糖尿病患者,不應嚴格限制熱量攝入,應滿足其生長需要。年幼患兒熱量宜稍高,隨年齡增長適當增加飲食量,做到進食定時、定量,避免暴飲暴食,適當控制熱量以減輕胰島β細胞負擔,并避免出現酮癥酸中毒。結合患兒的年齡、身高、體重、血糖、注射胰島素的量、營養狀況、發育情況、活動量、有無并發癥及平時飲食習慣等情況,制定個體化飲食計劃。
(作者:肖新華,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