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詩人波多萊爾的詩集《惡之花》中,原本被世人所摒棄的惡,變成了兼具美和邪惡的雙刃劍。而對一部分臭名昭著的毒品而言,它們的發展也是如此:原本被化學家所發明,用于解除病痛的藥物,卻在無意之間被癮君子所濫用,進而成為了毒品。化學之美和人性之惡相互交織,一朵朵“惡之花”就此綻放。
失敗的復制品——海洛因
1897年,德國拜耳公司的化學家霍夫曼在對傳統藥物柳樹皮的主要成分水楊酸進行研究時,偶然合成了一種藥效和耐受性更為優秀的新化合物——乙酰水楊酸,也就是人們所熟知的阿司匹林。受這一事件的鼓舞,11天后,霍夫曼再次用同樣方法對嗎啡進行加工。他本想合成鎮痛止咳藥可待因,但事與愿違,他得到了二乙酰嗎啡。動物試驗表明,這種化合物有望成為代替嗎啡的全新鎮痛藥,且“不具有”強烈的成癮性。拜耳公司隨即上市了二乙酰嗎啡,
并給它起了個夢幻般的名字“海洛因(Heroin)”(源自德文“英雄”一詞)。
海洛因強大的鎮痛和止咳效應,較少的副作用,以及“不會成癮”的特性,都使得它成為了市場的寵兒,拜耳公司也因此獲得了可觀的收入。由于當時還沒有相關管制法案,海洛因可以非常輕易地被所有人——包括癮君子獲得。苦于嗎啡藥力不夠“強勁”的癮君子們,很快地把目光投向了海洛因。相對于口服而言,癮君子常用的注射和吸入都會讓它帶來的快感、成癮性和毒性翻倍。
海洛因的成癮很快變成了席卷全球的社會問題,也直接推動了多個國家毒品相關管制法律的出臺。現在,海洛因在幾乎所有國家被列為最嚴格的管制藥物,除少部分國家以外,海洛因已經被禁止在臨床上應用,但想解決它帶來的社會問題,恐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無盡的虛幻——LSD
自古以來,人們對迷幻和精神快感的追求從未間斷。南美土著的古柯葉,北美傳統的仙人球,都曾經是風靡一時的快樂源泉。而這個故事的主角——LSD(麥角酰二乙胺),則以“迷幻之王”的形象在無數年輕人之間瘋狂流行,甚至成為了歐美“嬉皮士”運動的代表之一。
1938年某個平凡的一天,就職于山德士公司的化學家霍夫曼正打算利用麥角酸(發霉黑麥中的一種成分)來合成新的偏頭痛治療藥物。他在合成了一種代號為LSD-25(這是他合成的第25個類似分子)的物質之后,很快又因為其不具有藥效而放棄研究。五年之后的1943年4月16日,他再次拿出了LSD進行研究,但不慎將少許粉末弄到了手指上,幾分鐘后出現的景象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對周圍世界的感知被完全打亂,想象力突然異常豐富,眼前出現各種奇幻的影像,聽到的聲音也變得飄渺起來。幾個小時之后,他從這一狀態中恢復過來,隨即意識到正在研究的這一分子,極有可能具有強大的精神效應。
三天之后,霍夫曼斗膽進行了第二次試驗:口服250微克的LSD。在騎車下班回家的路上,他再次陷入了幻想世界之中,并在朋友面前做出了種種驚人舉動,但第二天又恢復到了正常狀態——這次經歷就是十分有名的“LSD之旅(Acid Trip)”。隨后的一段時間,LSD被廣泛應用于臨床精神病學研究。到了20世紀50年代的初期,美國情報部門使用LSD進行了大量研究,這一“奇幻”的藥物也因此得以流入民間,成為年輕人乃至“嬉皮士”的寵兒。不過,LSD強大的致幻效應會使服用者失去對周圍事物的正常感知,從而釀成了不少慘劇:有人因無法辨認方向墜樓,也有人因失去感知能力而死于本可逃生的火災,或墜入淺水中溺亡。基于這一原因,20世紀70年代起,LSD被各國作為管制物質嚴加管理,但通過黑市售賣的現象仍屢禁不止。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卡西酮
素有“東方樹葉”美譽的茶葉,靠著其獨特的風味和提神醒腦的功效而成為了風靡歐亞的飲品。而發源于中東各國、在民間頗有知名度的阿拉伯茶,非但沒有像茶葉一般名揚海外,反而卻被各國作為毒品嚴加管制。截然相反的待遇,只因它們之中至關重要的物質截然不同。
從13世紀開始,阿拉伯人便對阿拉伯茶情有獨鐘。他們經常咀嚼阿拉伯茶的嫩芽和葉,以抵抗饑餓和疲勞,有時還將咀嚼阿拉伯茶看做重要的社交禮儀。后來,阿拉伯茶的“神奇”功效流傳到了更多的中東國家和部分非洲國家,勞動者用它驅逐連日勞作的疲憊,徹夜苦讀的學生也會用它來提神醒腦。終于有一天,阿拉伯茶的秘密傳到了大洋彼岸,吸引了一些化學家和醫學家的注意。20世紀20年代,他們成功合成了阿拉伯茶的主要成分——卡西酮。醫學家本想讓卡西酮為醫學所用,不過他們在仔細研究后發現,卡西酮的藥效太過強烈,沒有臨床應用價值,卡西酮隨即成為了醫學的“棄兒”。
幾十年之后的20世紀80年代,當癮君子對海洛因、LSD和冰毒感到厭倦之時,卡西酮家族走入了一些以制毒為生的“地下化學工作者”的視野。他們挑選出這一家族中效果強勁的甲卡西酮,開始以“喵喵”或“浴鹽”的名字販賣。由于當時甲卡西酮沒有被列入管制范圍,加之“浴鹽”這一名稱十分隱蔽,曾經受到不少癮君子的追捧。至于甲卡西酮的危害,癮君子不會在乎,“地下化學工作者”們自然更不會在乎。
但好景不長,甲卡西酮很快被緝毒工作者發現,并被列為管制藥物。然而,被卡西酮家族所帶來的巨大“財富”所吸引的“地下化學工作者”已經為之癡狂:他們不斷對卡西酮進行化學加工,生成全新的化學物質(俗稱“狡詐藥”)以規避管制。時至今日,緝毒部門仍然未能封禁所有卡西酮家族“成員”,這類藥物依舊在黑市或合法市場上以“浴鹽”的名義流行,影響也更為惡劣:前段時間震驚世界的美國“食臉男”案件,罪犯當時的舉動就是受到了卡西酮類物質的影響。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