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讀:薩德入韓,是美國構建亞太反導系統的重要一環。中國、俄羅斯等多個國家的戰略安全利益都將受到損害,而美國將成為最大受益者。韓國緊緊地把自己綁到美國的戰車上,損人卻不利己。韓國“安全上靠美國,經濟上靠中國”,兩面通吃,從中國撈取經濟實惠。中韓因后者配合美國部署“薩德”而發生嚴重沖突,這種沖突演變成經濟關系的蕭條。
現在一提到韓國因部署薩德導彈導致中、韓關系降溫,有人就會擔心這會不會導致中國在經濟上受損呢?答案是否定的。
中、日、韓三國中,中國和韓國在產業鏈上交集多、補集少,真要論互補,反倒是中、日之間更多一些。
新興國家手中的“工業”有兩種,一種叫“造”,還有一種叫“攢”。
只有手中積累有足夠的原生性技術,能真正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這才稱得上“造”,而這并不是靠短期內集中砸錢就可以砸出來的,必須要有足夠的時間積淀。
所謂“工科”,它與“理科”的一大區別正在于此。起碼到現在為止,“工科”中不是所有東西都是靠紙面計算可以得出的,經驗是必不可少的,其中有很多東西稱之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也不為過。
而韓國真正開始發展不過是20世紀70年代以后的事。而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大舉引入韓資,很大程度上看重的是韓方的資本優勢,希望以此平衡當時國內的日資。
其次,國與國之間的友好永遠不可能是“剃頭挑子一頭熱”的事。
2001年,正是中、韓經濟非常密切的時候,可韓國卻在這時非法侵占了中國的蘇巖礁,可見韓國在這個問題上是開過惡例的,他們并不介意損害中韓關系。
有人擔心在薩德部署問題上中國態度過于強硬會導致韓國倒向美國。這其實是個偽命題,因為自二戰結束至今,韓國從未脫離美國,又何談“倒向”呢?
不客氣地說,美、韓關系比美、日關系更加不正常。
1945年日本戰敗后,美國以解放者的形象踏上韓國,美國對韓國上層的控制比日本還要徹底。
日本同樣是門閥政治,但其規模龐大,各個派系間的關系錯綜復雜,即便淪為戰敗國,其內部也依然有回旋的余地,從20世紀70年代的田中角榮,到后來的小澤一郎、鳩山由紀夫,是不是總會有一些政治任務在美日關系上動腦筋?
到了20世紀80年代,日本上層甚至動過架空美元的心思,這些舉動雖然都以失敗告終,但畢竟可以看出其能量。
韓國的情況就簡單多了,在日占時期,日本對當時的朝鮮已經完成了徹底的殖民化改造,不只是政治和經濟,也包括人的認知,當時朝鮮的上層貴族紛紛以打扮得像日本人為榮,而這些人恰恰是現在韓國上層政要的爺爺、太爺爺輩。
二戰結束后,美國從日本手中接手韓國要比接管日本本身容易得多。
一直到現在,韓國軍隊的戰時指揮權都不在韓國總統手中,而屬于駐韓美軍司令部。
也就是說,真打起仗來,韓國總統是沒有權力調動韓國軍隊的,這支軍隊只聽命于美國人。
在經濟上,1998年的金融海嘯導致的一個直接后果就是,大量的韓資企業由于高負債率紛紛出現了資金斷鏈,最后大量股份被美資購得,這其中也包括某些大企業。
韓國前總統盧武鉉曾試圖通過“陽光政策”與朝鮮緩和關系,同時提出要清算日占時期的韓奸,這兩條政策恰恰觸動了韓美利益的基本盤——前面提到過,半島局勢緊張是“果”而非“因”,美國正是借此強化在韓國的軍事存在;
另一方面,現在的韓國門閥要是追溯到日占時期,正是盧武鉉口中所說的“韓奸”,而這些在戰后轉日投美,延續了自己的地位和財富,也就是說這些人正是美國最可靠的盟友。
最終,盧武鉉因為“腐敗”案被逮捕,之后又莫名其妙地自殺了,跟懸疑大片一樣,究竟怎么回事只有天知道。
但新上臺的總統李明博把盧武鉉時代的政策全部改弦更張,這是有目共睹的。
由此我們會發現一個很讓人“無奈”的問題:一個國家如果在政策層面缺乏自主性,那么任何國家同她的合作都必將充滿大量的不確定性,僅靠中國一方的努力,是難以改變這一點的。
部署薩德導彈對韓國來說完全是一個損人不利己的行為,它保護不了首爾,但卻可以實實在在威脅到中國和俄羅斯。
薩德系統配備的導彈對中國的麻煩相對比較小,關鍵在于其后臺部分。
與之前在臺灣部署的“鋪路爪”雷達不同,薩德系統所配屬的雷達擁有更高的精度,即便是從中國內陸發射導彈,也會在導彈起飛第一時間受到監控,這樣就會給美方提供更多的預警時間來組織攔截或是規避,這必將大大降低導彈的打擊效能。
而之所以將其部署在韓國南部,恐怕并非是為了降低敏感度,而恰恰是為了更好封死中、俄彈道導彈打擊關島的潛在路徑。
而且韓國政府所做的遠不止部署薩德這一件事。
早在薩德事件被炒熱之前的2016年2月26日,韓國濟州島海軍基地正式啟用,而它的使用者除了韓國海軍外,還包括美國海軍,甚至可能還有日本海上自衛隊。
美國一直視濟州島為“亞洲第二個橫須賀”——2015年9月至今,美國太平洋司令部多次從日本抽調專家組前往濟州島,指導和參與基地建設,這其中甚至包括日本自衛隊的工程技術人員。
據韓國媒體披露,美日專家組希望韓國軍方按照日本橫須賀軍港的標準進行施工。一旦未來東亞地區爆發沖突,這個基地將讓美國航母戰斗群節約至少10個小時的時間。
如此一來,將直接威脅到我國沿海地區的國土安全。
此外,根據2016年10月13日韓國和日本媒體的報道,韓國總統直屬的對朝政策咨詢機構“民主和平統一咨詢會議”向樸槿惠建議,摸索重新部署駐韓美軍1991年撤出的戰術核武器。
雖然在第二天(10月14日)韓國外交部發言人趙俊赫在例行記者會上就稱政府否決了這一方案,但這個方案能夠被提出來,本身就說明在韓國部署核武器并非是不可能的事情。
考慮到薩德系統的前例,起碼說這個可能性始終存在。
要知道,中國政府一直主張的并非是朝鮮無核化,而是朝鮮半島無核化。
即便不考慮地緣政治下的利益動機問題,僅從能力來考慮,朝鮮手中的核武器數量有限,且投送手段單一——最可能的只有彈道導彈,且部署位置多位于國土北部,對中俄而言技術上完全可以在其上升段擊落它(因為不清楚朝鮮核武器小型化進度,所以朝鮮的核彈到底能不能裝上導彈還不好說);
而韓國一旦同意美軍部署核武器,它們的數量和質量顯然都要高得多,而且投送手段多樣化,任何作戰飛機、巡航導彈甚至大口徑炮彈,理論上都可以攜帶核彈頭。
顯然,后者對中國的安全威脅要大得多。
回到薩德的問題上。
不止中國,俄羅斯同樣會是利益受損方,此前美國已經開始在羅馬尼亞和波蘭部署反導系統,這就等于封鎖了俄羅斯的西部;
而北美大陸的反導設置可以攔截自北極方向而來的俄羅斯導彈,如果韓國的“薩德”導彈部署成功,那么美國的反導系統最終把俄羅斯包圍起來,這將直接威脅到俄羅斯對美國的戰略核威懾能力。
而大國之間的和平完全是建立在對等威懾的基礎之上,如果這個平衡被打破,和平很可能將不復存在。
中國政府對于薩德的反制措施我們無從知曉,但俄羅斯的手段已經有了先例。
對于羅馬尼亞和波蘭的反導系統部署,俄羅斯除了在政治、經濟層面給予堅決回擊外,最明顯的手段就是在西部邊境以及“飛地”加里寧格勒部署了“伊斯坎德爾-M”導彈。
以此判斷,如果最終薩德入韓,那俄羅斯很可能也會采取類似的舉動——2016年10月8日,俄羅斯官方宣布已經重新在遠東地區組建完重型轟炸機師。
更有意思的是,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10月3日的眾院預算委員會會議上表示,“絲毫不想”就慰安婦問題向韓國“致信道歉”,稱這不屬于2015年12月日、韓兩國達成的共識內容。
顯然,安倍屬于出爾反爾。
而原因很簡單,這并不是什么人品問題,既然薩德入韓已經定了,那么美、日、韓未來的關系框架也就定了,既然都定了,韓國人再折騰,頂到天也就是“人民內部矛盾”,日本自然也就沒必要再向韓國賣這個好。
之前有中國的因素在里面,日本面對韓國才被美國壓著“服從大局”,如今這種好日子,自然也該到頭了吧——沒有了中國這一制衡因素,韓國所謂的“民族主義”在日本政客眼中其實一文不值。
基于同樣的理由,美國在處理三星手機及其他產品的質量問題時,同樣也毫不留情。
而反過來從日、美的表現來看,恐怕后面韓國的前景也只能是一條道走到黑了。
○摘自《用地圖看懂世界格局》王偉(著),華文天下圖書公司授權合作稿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