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la平安誕下寶貝,嘗試水中分娩“失敗”
中國臺灣華語女子演唱團體S.H.E成員之一的Ella(陳嘉樺)于4月12日平安產下兒子,13日在新浪認證微博做了情況通報:

Ella作為名人,原本打算嘗試水中分娩,雖然沒有成功,中途轉為常規的產床上自然生產。但是,無疑再次將水中分娩帶進公眾視野。
水中分娩有什么特別的好處嗎?Ella的水中分娩嘗試為什么會失敗呢?
什么是水中分娩?
顧名思義,水中分娩就是在水中自然生孩子。
分娩產程如果不計胎盤娩出,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分娩開始(規律性宮鎖)到宮頸完全打開,這個過程在初產婦通常持續大約12到19小時。第二階段是孩子頭部進入產道到孩子整體娩出,這個過程歷程時間較短,它通常持續20分鐘到2個小時。
水中分娩就是產婦在第一產程子宮開始活躍收縮的某個時間進入盛滿溫水的分娩池中待產,直到孩子在水下完全娩出。

因此,水中分娩也可以分為兩個階段,水中待產和水中生產。

技術細節上,由于全球范圍內這種臨床實踐尚有限,并沒有統一性規范,但是,有些共識已經被廣泛接受。
比如,在水溫選擇上,一般介于34~37℃,以產婦感覺舒適為宜。
水中分娩不能替代或者干擾常規的分娩監測和醫療干預的共識更被普遍接受。比如,使用水下多普勒監測胎兒心臟是必須的標準做法,也是保證母嬰安全的不可或缺的技術手段。
水中分娩過程中,一旦產婦或胎兒出現健康狀況,應建議產婦立刻離開分娩池,結束水中分娩,轉為其他分娩方式。
水中分娩的歷史
人類是陸生動物,水中分娩這種有悖于人類常規生活方式的分娩是如何興起的?
據有的作者考證,在古代世界各個地區的人們都有水中生孩子的習俗,最早甚至可追溯到8000年前的古埃及。但是,目前公認的有明確記載的最早的水中分娩發生于1805年的法國,一名產婦經過48小時“奮斗”無果,精疲力竭之下被攙扶進入盛滿溫水的浴缸。她在進入浴缸后不久分娩成功。但是,她的“成功”并沒有引起人們的興趣。
水中分娩真正稱為醫學手段要等到晚近的20世紀60年代,一名叫Igor Tjarkovsky的前蘇聯醫生開始研究水中分娩,并訓練新生兒在生命的最初幾周進行水下游泳。他認為水中出生可以緩解對新生兒的腦部擠壓,早期水中游泳則有助于寶寶健康發育。
水中分娩走進臨床醫療,發生在1970年代的法國。產科醫生Michel Odent建立了一個家庭分娩中心,其中配置了浴室,產婦可以在溫暖的浴缸中待產,以幫助她們放松和緩解疼痛。其中一名產婦在臨產時拒絕走出浴缸,他沒有加以干涉,這名產婦居然在浴缸中自然分娩成功。受此啟發,他開始著手進行水中分娩研究,積累到100個病例后,1983年他把他的工作以“Birth under water”發表在著名的柳葉刀雜志上,成為水中分娩首創性醫學文獻。
1990年代以后,水中分娩逐漸在西方國家普及開來。其中,英國是這種分娩方法最為積極的倡導者,英國皇家婦產科學會和助產士學會多次發表相關文件,總體上都是支持性的。2006年更是聯合發表聲明支持沒有并發癥的健康產婦進行水中分娩,并認為這是一種最佳醫療實踐,應該支持開展這種服務。
因此,水中分娩很快在英國地區風靡起來。21世紀初,英國約1%的產婦選擇水中分娩,到了2010年每7名產婦中就有1名進行水中分娩。
在美國,對水中分娩的則保守的多。2005年,美國兒科學會(AAP)通過文獻綜述分析后,沒有做出支持性建議。
哪些人適合于水中分娩?
具體到每個分娩中心,可能有各自有關水中分娩的適應癥建議。但是,一般認為,水中分娩似乎沒有那么多限制,基于自愿基礎上,任何健康產婦沒有并發癥順產分娩都可以進行水中分娩。
水中分娩有哪些好處和潛在風險?
2014年,AAP和美國婦產科醫師學會(ACOG)發布了一份專門委員會意見,基于研究證據基礎上對水中分娩的相關問題進行梳理。認為:
水中分娩的好處缺乏證據支持
水中分娩支持者列舉的好處,包括浸泡在水中可以促使血管外液回歸回吸收、促進靜脈回流消除水腫;減少圍產期疼痛,增加產婦舒適度和控制感,降低會陰創傷幾率;還能降低產婦應激和應激激素水平。同時使新生兒從子宮內到子宮外環境一個“溫和”的適應過渡。
然而,意見最后引用Cochrane圖書館2009年一份包含12份經過適當設計的、涉及3,243婦女的隨機對照試驗系統分析認為,支持者所宣稱的上述好處均缺乏足夠的臨床證據支持。
水中分娩的風險
相反,無論病例報道還是系列分析中均報告了涉及母親和新生兒的一些風險,主要包括產婦和新生兒的感染、新生兒體溫調節障礙、臍帶撕脫和臍帶斷裂引起嚴重出血甚至休克、新生兒溺水和呼吸窘迫、圍生期窒息、低鈉血癥等。
這些并發癥雖然并不多見,但是大部分卻是嚴重的甚至是可以致命的。其中有研究報告了多例溺水和接近溺水、和嚴重呼吸窘迫病例,有1例因為嚴重銅綠假單胞菌敗血癥而死亡。
結論
這份意見得出結論認為,在分娩第一階段浸沒在水中待產或可以減低疼痛、降低相關麻醉的使用率,并且可以縮短產程。然而,沒有證據表明,浸泡在水中待產可以改善圍產兒預后。待產階段浸泡治療不應阻止其他治療措施,包括對產婦和胎兒監護。
第二階段即分娩期浸沒在水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確立,沒有證據支持水中分娩對母體或胎兒的好處。鑒于新生兒少見但嚴重的不良反應病例報告,第二階段即水下分娩應被視只有經過適當臨床試驗才能采用,并需要制訂一個實驗程序和簽署知情同意書——簡單說,就是只能被視為一種臨床試驗,而不應該被推薦為臨床常規療法。
最后,意見認為,雖然水中待產和分娩不是一種嚴格的臨床試驗,但是也應該有一定的設施要求和計劃,包括與申請產婦簽訂嚴謹的知情同意書,浴缸或浸泡池的維護清潔規定,感染控制程序,對母親和胎兒監控時間間隔設定,以及一旦發現母親或胎兒出現緊急情況立刻轉移出浴缸等規范。
總體上,水中待產和分娩,并非什么高大上的分娩方式,也不像傳言中宣稱的那樣安全有益,相反存在一定風險,第二階段即水中分娩不應該被視為一種常規選擇。
Ella水中分娩的“失敗”
根據Ella本人微博的通報,她“本來想嘗試在水中生產,但最後沒有成功”。給出的原因是,“因為我的子宮頸太厚,產道不夠寬,而且也沒開全五指”,而轉為常規的產床上自然分娩,并成功誕下寶貝兒子。

嚴格來說,Ella水中分娩的嘗試并不能冠以成功或失敗,只是在水中待產過程中出現了“狀況”,而轉為常規的自然分娩。她給出的“子宮頸太厚,產道不夠寬,而且也沒開全五指”最多只能說她的第一產程進程緩慢,或者過早的進入分娩池待產,并不足以構成水中分娩“失敗”的原因。
至于,她兒子“因爲肺部嗆入羊水和胎便,所以現在要用呼吸器治療”是否是水中分娩中出現的“狀況”導致,她沒有明言,我們也不宜妄加猜測。
不管怎么說,Ella嘗試水中分娩的“失敗”在一定程度上告訴人們,水中分娩并非像有的人宣稱的那樣安全而有益無害,應該理性對待,善加選擇。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