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咬指甲可致死?當心,細菌的危害只能排在第二

    今天要說的話題可能和大部分孩子相關——

    孩子動不動就咬指甲,指甲都快咬禿了,該怎么辦?

    除了靠打、罵和所謂的「補充微量元素」,如何引導教育干預才是問題根本。

    在干預之前,我們先要厘清,孩子咬指甲到底是在傳達什么樣的信息,這是一種習慣?還是一種疾病?應該如何預防?又應該怎么制止呢?

    *本文對兒童和成人均適用

    咬指甲很普遍

    指甲明明就不好吃,但幾乎沒有人敢說,在他的一生中從沒有過咬指甲的時刻:

    不論是在無聊的會議上、在等待成績的課堂上、在播著恐怖片的電視機前....總之,咬指甲這個行為并不罕見。

    研究顯示,60%的兒童和45%的青少年都有咬指甲的習慣,而在18歲之后還在咬指甲的人數會大大銳減,但對這些人來說,這個行為可能就會伴隨終生。

    如果不提醒的話,有些成人和孩子甚至都可能沒意識到他們正在咬指甲,因為這已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

    咬指甲的弊端

    雖是老生常談,但可能比你想象中嚴重:

    一是美觀問題,二是細菌。指甲是窩藏細菌的「重要場所」,在1克指甲垢里約有38-40億個細菌,光靠沖一下水根本無法清潔。

    如果孩子能咬到面目全非,隱患更大。因為除了本身的細菌之外,手指創口容易化膿,感染甲溝炎,嘴唇也會因為細菌侵入而得皰疹。牙齒、牙齦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磨損,嚴重者還可能致死。

    英國一40歲男子,因常年受抑郁癥困擾,不斷啃咬指甲而感染敗血癥,各種抗生素絲毫不起作用,在截肢后仍醫治無效,最終死亡。

    加德納(John Gardener)

    而比細菌感染更嚴重的是,這些頻繁咬指甲的兒童的心理狀況可能比肉體還要備受摧殘。咬指甲,更像是情緒的求救信號。

    咬指甲的原因

    和咬指甲這個行為的「全民性」一樣,幾乎所有咬指甲的人也都達成了共識:咬指甲不好!

    那既然知道不好,為什么還是會克制不住咬指甲呢?為什么不換一種方式,比如玩玩手指,甩甩胳膊?

    假說1:缺少微量元素

    缺鋅,通常是家長第一會猜測的原因,也是最容易解決的問題——只要及時帶孩子做微量元素測試即可。

    需注意,一般如果飲食均衡,缺鋅并不常見,切勿盲目進補。要知道:1~4歲兒童可耐受最高量是每天8mg,4~7歲兒童每天可耐受最高量才12mg。

    補鋅過量,還會造成孩子鋅中毒(嘔吐、頭痛、腹瀉、抽搐等),以及性早熟。

    假說2:口欲期的延續

    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1.5歲前是孩子的口欲期。此時孩子的心理能量集中在口部,「什么都放到嘴巴里」是他們探索世界的主要方式。

    如果這段時間的口部欲望不能被滿足,或是被壓抑,會造成「口欲期固結」,即在口欲期過后,仍不斷尋求口部刺激,作為自己童年的「補償」,例如:貪吃、煙癮、酗酒、咬指甲。

    假說3:社交模仿

    曾經有一個「30年咬齡」的記者寫下她第一次咬指甲的經歷:

    "I can tell you the exact moment I became a nail biter. I was 6 years old, watching my mom get dressed for work. She paused to mull something over, chewing on a nail. My reaction: "How cool! How grown-up! I think I'll try it."

    我清楚地記得我第一次咬指甲的時刻。當時我六歲,看著我媽媽打扮好準備去上班。忽然她停下來,一邊思考問題一邊咬著指甲,我的內心旁白是:太酷了!太「大人」了!我也要這樣做!

    兒童是天生的模仿者,他們通過模仿來建立自己和外界的連接,因此家長可以審視一下,是否周圍親人、幼兒園的好朋友會有這一習慣。

    假說4:過度清潔的本能

    一些貓過度舔自己,導致毛發脫落,有些馬會一遍遍咬自己的側腹。同樣,不斷啃咬指甲,一定程度上也能追溯為我們哺乳動物的特質。

    那至于,為什么是咬指甲,不是甩胳膊甩手?心理學家把這個歸咎為:咬指甲,是一種通過加強獲得回報的活動。

    當你在眉頭緊皺的時候,手就在那兒,咬撕指甲是能夠立刻有回報的。而且指甲總會重新長出來,所以總會有新的指甲可以咬,指甲皮也一樣。就像是一種「可再生」的抗焦慮能源。

    假說5:平衡情緒

    這也是目前最普遍的觀點是,咬指甲與焦慮情緒有關,它是個體自我減壓的一種方式。

    由莎拉·羅伯茨和其他研究者在蒙特利爾魁北克大學進行過一項研究,他們找來咬甲癖患者,帶他們進入設計好的情境中,引出情緒,如:

    沮喪——給他們一個不可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的任務;

    煩躁——被關在一間屋子里,無事可做;

    焦慮——觀看一部驚險的飛機墜毀的電影;

    放松——在舒服的椅子上觀看一部沙灘影片

    隨后,研究者們調查了他們事后有沒有咬指甲。他們發現了很有趣的事情——

    比起放松的狀態,人們在焦慮或者煩躁的狀態下更容易有這種行為。

    因此,實驗得出:咬指甲能夠提供暫時的逃離,分散注意力,或者是快樂、痛苦中的放松。

    那有家長會問,我孩子還沒上學呢,每天都吃好睡好,為什么會感到焦慮煩躁呢?

    而事實是,引發兒童焦慮的「Trigger」(觸發因素)比我們想象中多:身體不舒服、要去早教機構了、沒交到朋友、聽到父母吵架、父母準備生二胎了、今天的午飯沒吃飽、尿褲子了、喜歡的動畫片要結束了......

    因此,不要輕視兒童的情緒,特別是當他們還無法辨別情緒時,更容易感到焦慮。

    這點對特殊兒童更為重要。因為特殊兒童的表達能力較弱,我們會不自覺地將他們的行為和「刻板」聯系在一起,而忽視他們的情緒訴求。

    如何教孩子辨別情緒,可參見:

    與之相呼應,美國精神病學會《診斷和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中,也把咬甲癖從原先的「未列入其他分類障礙」移入「強迫障礙和其他相關障礙」一類中。也就是說,咬指甲也可算是強迫癥的一種。

    仔細觀察這類人群,還會發現:喜歡咬指甲的人往往是完美主義者,對順序、細節都會苛責。去咬奇形怪狀的指甲,不允許一絲多余出來的皮質,能夠給痛苦帶來一種完美的滿足感。

    如何制止咬指甲

    先明確,如果孩子只是偶爾咬咬指甲,我們不用反應過度。只要確保清潔到位即可。

    我們今天討論的,是更嚴重的「頻繁咬指甲」的行為。

    想要制止,最直接的策略:辨別出導致咬指甲的觸發因素,并改變它。

    在這句話中,至少包含了3個必要前提:

    ①找到觸發孩子咬指甲的「扳機」

    ②切斷它

    ③用積極行為代替錯誤行為

    這需要我們耐心觀察孩子(包括自己),咬指甲的行為一般發生在什么時候呢?一旦我們找到這些觸發因素,才能提前制止這一行為。

    當看到孩子咬指甲,我們可以半蹲下來,目光與孩子視線齊平,輕輕拍拍孩子肩部,提醒(而不是控制)他:「你在咬指甲。你還好嗎?」

    如果孩子是因為焦慮,那我們可以一起找到焦慮的源頭:「媽媽會一直在你身邊,如果你想要說你的心事,或感到緊張時,可以不用咬指甲,我們來一起面對。」

    有3點需要注意:

    確保孩子知道「咬指甲」是不適合的:別想當然地以為孩子就應該知道。在告訴他「不許」的同時,也要說明原因。只有孩子也明確想要改正這個習慣,我們的努力才會是有效的。

    不要明知故問:當看到孩子咬指甲,不要故意問「你的手放哪了/你在干嘛」,因為孩子可能也會學你明知故問的方式進行回答。

    保護自尊心:取笑孩子(哪怕只在你和他獨處的時候)對糾正這個行為一點幫助也沒有,還會破壞孩子對你的信任。當有外人在場時,我們可以與他商定一個「無聲暗號」,比如碰碰他的肩膀,做某個特定的手勢。

    在做到以上幾點的基礎上,我們可以嘗試用這些方式,幫助孩子慢慢過渡:

    1.做好基礎衛生

    勤修剪指甲,并且磨平指甲不光滑的邊緣。對于那些喜歡撕咬指甲邊的孩子,還要適當清理指甲周圍的角質,把咬指甲的機會扼殺在搖籃里。

    對年紀稍大的孩子,還可以帶他們去手部護理店,清除指甲根部的指甲床。這樣能讓指甲看上去修長一些,促進他們護甲的動力。

    2.尋找替代品

    在孩子的手里放上一塊橡皮泥、幾枚硬幣、一團餐巾紙、如果是女孩的話還可以在手指上貼上好看的貼紙...總之,任何能轉移注意力的物品都可以,只要讓他的雙手忙起來。

    同理,也可以讓孩子的嘴巴忙起來。不過注意:不建議用吃東西來轉移孩子咬指甲的行為,這不利于他們的口腔健康。

    3.物理隔離

    對于部分孩子來說,用創可貼貼住指甲,或直接帶上手套,可以有效地減少他們咬指甲的欲望。

    但這個方法的前提是,孩子愿意。

    4.化學隔離

    辣椒水、紅花油、味道奇臭的護甲油......這當然也是減少孩子把手放進嘴巴的一種方式。但同樣,前提是,孩子愿意。

    5.獎勵機制

    正向強化。我們和孩子商定一套獎勵機制,比如只要兩小時(一開始的時間不宜過長)沒有咬指甲,就能有一張貼紙,貼滿3張,就能兌換一個「小獎勵」。逐漸提高時長,貼滿5張就能有「大獎勵」。

    引用大J小D的一個觀點:獎勵不要物質化(買玩具等),而是以動物園、游樂場這樣的體驗式獎勵為主。

    引發咬指甲的因素很多,如何辨別離不開我們的細致陪伴。

    不貼標簽、不盲目進補、不粗暴對待,關注行為,更關注行為背后的原因,才是一位好的解決者的基本素養。

    參考資料:

    <Nail-biting: Why it happens and what to do about it>
    https://www.babycenter.com/0_nail-biting-why-it-happens-and-what-to-do-about-it_66590.bc

    <Nail biting is more than a bad habit: Experts to classify the addiction as a mental disorder>

    http://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2227357/Nail-biting-bad-habit-Experts-classify-addiction-mental-disorder.html

    《孩子這么大了還吃手,竟然還咬指甲,怎么改?》·大J小D

    圖片來源網絡

     2017七維教育 版權所有

    • 發表于 2017-04-19 00:00
    • 閱讀 ( 1056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推薦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