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化學武器都是戰爭中永遠繞不開的話題——自1915年德軍在一戰中使用氯氣攻擊敵人開始,盡管已經有禁止化學武器使用的相關公約出臺,絕大多數擁有化學武器的國家也簽署了該公約,但小范圍的化學武器應用依然屢禁不止,其對人類的威脅從未消除。而在最近一段時間,已知擁有化學武器的敘利亞境內又發生了針對平民的化學武器襲擊事件,一時間又在全球范圍內掀起了關于化學武器的討論。
實際上,盡管在現實世界中發生大規模化學武器襲擊事件的概率很低,但各國都在不斷加強針對化學武器防御的相關教育宣傳工作,而以目前的國際局勢來看,消滅化學武器很可能非常困難。
什么是化學武器?
顧名思義,化學武器是指以各類有著明確毒害作用的單一物質(即毒劑,有時毒劑也可為混合物)為主要攻擊力量,用以施放到敵人中產生毒害作用的武器。在戰爭中,使用化學武器的主要目的即為產生遠大于傳統武器(例如炮彈、槍械等)的對敵方人員的傷害效果,而對非人目標的傷害則并不在化學武器使用者的考慮范圍內(或者說,一般的化學武器難以在有效施放毒劑的同時造成其他有意義的傷害)。
由于化學武器有著極其明確的攻擊目標,因此無論是化學武器發展的初期還是如今,其毒劑的研發都是根據人類生理方面的弱點(通常會借鑒市面上機理明確的已有藥物)來完成的,而毒劑運載體則被打造為可以快速進入敵方控制區,并有效施放中毒劑量毒劑的武器。除此之外,化學武器還要在施放之前保持密閉性,避免誤傷己方人員。當然,在某些時候(尤其是將毒劑用于非戰爭目的時),化學武器可能也會變得“簡陋化”,例如1995年東京發生的“地鐵毒氣事件”,毒劑沙林被裝于塑料袋中,而邪教人員施放它們的方式也僅僅是用雨傘尖扎破塑料袋而已。
根據目前國際上對化學武器毒劑的劃分方法,化學武器毒劑總體可被分為致死性毒劑和失能性毒劑。致命性毒劑對人體具有很大毒性,并且通常會導致遭受攻擊的人死亡或是傷殘;而失能性毒劑盡管在大劑量時也會致人死亡,但其中毒劑量和致死劑量相差甚遠,絕大多數受攻擊者僅僅會在數小時至幾天的時間內喪失運動和戰斗能力,且此類毒劑通常有解毒劑可用。
典型的化學武器毒劑有哪些?
正如前面所述,化學武器毒劑可依其作用原理和殺傷力而分類,不同類型的毒劑,其起效時間、作用效果和殺傷力等指標均有明顯差別,防護方法也各不相同。一般情況下,化學武器毒劑可以細分為以下幾類:
致死性毒劑:
神經毒劑:最常見也是應用最為廣泛的化學武器毒劑,得到廣泛應用的有沙林(Sarin,代號GB)、環沙林(Cyclosarin,代號GF)、梭曼(Soman,代號GD)、塔崩(Tabun,代號GA)和VX等,它們均為有機磷酸酯類化合物,結構來源自廣泛應用的有機磷酸酯類殺蟲劑。此類毒劑可以干擾重要的神經遞質乙酰膽堿的降解,使依賴乙酰膽堿傳遞信號的神經過度興奮,從而產生癥狀。由于神經毒劑制造非常容易,未受過嚴格軍事訓練的恐怖組織經常利用神經毒劑來發動化學武器襲擊,1995年的“東京地鐵沙林毒氣事件”即是如此。

神經毒劑塔崩(Tabun,左圖)和沙林(Sarin,右圖)的結構,二者均為經修飾的有機磷酸酯類化合物
糜爛性毒劑:糜爛性毒劑在世界大戰,包括烷化劑(硫芥(芥子氣)、氮芥及它們的衍生物,通過烷化DNA和蛋白質等生命大分子來殺傷細胞)、砷劑和蕁麻劑(中毒后人在產生糜爛之前會先經歷瘙癢和疼痛階段,因此得名,僅有光氣肟一種)三類,它們在施用后會造成受攻擊對象的皮膚、黏膜等組織潰爛起泡,呼吸道也會受到化學燒灼傷并產生糜爛,因此得名“糜爛性毒劑”。有趣的是,糜爛性毒劑中的烷化劑在二戰之后應用于醫學領域,成為了有效的抗癌藥物。
窒息性毒劑:此類毒劑是最早應用于戰爭中的毒劑之一,主要的窒息性毒劑有光氣(碳酰氯)、氯氣、氯化苦等,它們通過被人體吸入后損傷呼吸道的粘膜組織,導致氣管、支氣管、肺泡等呼吸道結構受破壞,從而影響受害者的呼吸能力,最終使其窒息死亡。除此之外,部分窒息性毒劑在直接接觸皮膚時,對皮膚也有一定的損害作用。很多窒息性毒劑均有著重要的化工、農業價值,例如氯氣是重要的化工原料,而氯化苦在農業上有一定應用。
全身中毒性毒劑:均為氰化物,主要包括氯化氰和氫氰酸,它們和其他氰化物一樣,通過干擾人體的細胞呼吸反應來產生毒性,且僅需極少劑量即可使中毒者致死。作為全身中毒性毒劑的氰化物,往往可在常溫下以氣體形式存在,這一點有利于將毒劑釋放于空氣中來殺傷敵方人員。
失能性毒劑:
失能性毒劑并不會對敵方人員直接造成致死性傷害,其最大作用在于暫時性(數小時至幾天內)使敵方人員喪失作戰能力,從而方便己方進行的軍事行動。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失能性毒劑可以使人在吸入后產生幻覺(例如苯環利定),也可以通過干擾自主神經系統的正常運行(例如畢茲)來間接使人喪失行動能力。目前最著名的失能性毒劑為畢茲(BZ),其結構來源于臨床常用藥物阿托品,它可以通過干擾乙酰膽堿的作用來擾亂自主神經系統,發揮失能作用。
化學武器所引發的事件
盡管在二戰以后,化學武器相關公約的訂立在全球范圍內嚴重限制了化學武器的應用,但和化學武器相關的事件卻一直都有發生,從東京地鐵沙林毒氣事件、敘利亞境內針對平民的化學武器襲擊,再到因“疑似存有化學武器”而引發的伊拉克戰爭,均引發了全球人民的關注。
化學武器被恐怖分子用于表達其訴求的事件雖然不是很常見,但依然有一些例子,例如在1995年3月20日,邪教組織“奧姆真理教”在東京的多條地鐵內施放神經毒劑沙林,造成13人死亡、數千人受傷的嚴重后果。雖然策劃該次恐怖襲擊的奧姆真理教頭目麻原彰晃早已被抓捕并判處死刑,但時至今日,該案仍處于上訴階段,麻原彰晃依然沒有被執行死刑。
而在某些情況下,反恐行動之中也會使用失能性毒劑及類似藥物來達到快速營救受害者的目的,盡管這樣的行為經常會招致爭議。在2002年10月23日發生于俄羅斯的莫斯科劇院人質危機中,在常規談判無功而返、暴力營救可能有極大風險的情況下,俄羅斯的反恐行動隊伍——阿爾法小組利用劇院空調系統向內部施放芬太尼類麻醉劑(目的同樣是使恐怖分子失去作戰能力,從而解救人質),最終成功解救人質。然而,芬太尼在過量時會導致致死性的呼吸抑制,而現場顯然沒有控制芬太尼劑量的能力,因此盡管阿爾法小組最終成功解救出人質,但依然付出了133名人質死亡的代價,還使俄羅斯政府在事件發生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受到了外國媒體和人質事件生還者的批評。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