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傳統武術家遭MMA暴打,搏擊噴子徐曉東KO雷公太極”的新聞成為格斗和冷兵器愛好者最為熱烈討論的話題。
對于這次比賽,有讀者跟冷君這么形容:看直播,兩人上場后畫面一頓,然后就看到雷公太極在擦血……完全是莫名其妙。


顯然,這場對決勝負分得太快。不懂格斗的大概就是看到雷公太極被瞬間暴打了一頓。因此雷公太極也被一面倒地認為不行,甚至認為其是騙子。隨之而來的“傳武黑”都活躍起來了,“傳統武術都是騙術的論調”也冒出來了。很多吃瓜群眾也可能不免覺得太極不行或者傳統武術不行、不能實戰。
但實際上,裸拳對決,勝負根本不可能拖得太久。因為在面對沒有任何拳套做緩沖的裸拳,人體是非常脆弱的。無論雙方格斗水平如何,都必然瞬間分出勝負。因此比賽時間長短并不能說明哪一方的格斗技不行。那么,到底應該怎么評價這次格斗對決呢?冷君專門請到了來自不同區域、不同領域的三位資深格斗術習練者。專門為大家解答這個問題。

首先,三位都一致認為,打太極的雷師傅根本就沒有多少實戰對抗的經驗。甚至可以說一起手就輸了。雷公太極起手架子就搭得有問題,雙手伸得太遠,沒有蓄力的距離和準備。就算李小龍玩“一英寸之拳”也得有一英寸的蓄力距離不是?顯然,這樣搭架子很容易就被對手判斷出兩者之間的距離,從而可以迅速判斷出打擊的距離。另外,你兩只手臂都伸出去了,再要打,還需要有個收回蓄力的行程,速度上和力度上肯定就不如對手了。

所以,徐曉東第一個動作就是用左手去撥雷公太極伸出的左手。這在傳統武術里也是很常見的開局動作。有句老話叫“聽手響往里闖”,兩手一碰,就等于開戰了,這時候就要突進搶入開打。
打太極的雷師傅顯然沒有應對疾風暴雨打擊的經驗,第一下的躲閃是依靠上身的閃避而不是腳下的步法移動,于是第一下攻擊雖然閃開了,但是明顯已經失去重心,所以隨即就被對手搶入。
徐曉東也很有攻擊精神,明顯“得理不讓人”。先開始小心的試探,一旦發現破壞了對手平衡,立刻迅速跟進,利用步法吃住對手,雙手迅速連續擊打。待對手步法混亂被自己絆倒之后,壓在對手身上連擊對手面部,一看就是體能、經驗都非常豐富的實戰選手。反觀太極選手,一開始的打算就是防守,沒有進攻的準備,同時也沒有應對對手連續打擊的準備。所以很快落敗。
具體分析如下:

徐先手一撥,雷沒有抵抗,順勢讓開左手。徐撥開雷的左臂后,后手重拳照臉打出。

這一拳徐擊空了。雷側身讓開的同時,用左手把徐出拳的右臂壓了下去。

徐重拳擊空,用力過猛身體一時間無法調整姿勢,右腳都不在地上無處發力,右臂又被雷左臂壓住。雷這時完全可以用右拳攻擊徐曉冬頭部。但是雷重心一直放的太高,導致重心不穩,難以抓住機會進行反擊。

結果雷沒有趁機進攻,而是努力壓制徐的右臂。徐掙開了雷左臂的壓制,雷左臂被頂得高高抬起,身體也有些失去平衡。說明雷信心不足,不敢進攻,怕挨打,只是試圖控制對方右臂,反倒露出很大一個破綻。老話說“為人若無膽向先,空自眼明手快”。不敢攻擊,機會就白白的浪費掉了。

徐第二拳出手,左拳擊中了雷面部。但是這一拳是跳起來打的,殺傷力很低。

雷被打的踉蹌后退,并用左臂往下蓋打中面部的一拳。徐右拳已經舉起,準備重拳攻擊雷頭部。

雷擋住了徐的攻擊。可以看出剛才徐那一左拳沒有造成嚴重傷害,雷依然有足夠的反應速度。但雷因此失去了平衡。

雷在后退找平衡。

徐左拳再次揮空,雷也抬起了右臂照徐的臉上砸過去。

但雷退得太快,這唯一反擊竟然根本沒有夠到徐。

徐也打昏頭了,低頭揮拳都根本沒看拳往哪里打。

這拳根本就沒打中雷,只是胳膊拍中。這時雷如不退反進,肩膀一頂,就能把徐頂飛出去。

但雷被一拳打掉膽氣,根本沒提起反擊的念頭,依然不斷后退,并失去了平衡。

雷摔倒在地,被壓上來的徐擠倒騎上去痛打。
到此大家可以看出,其實徐曉冬也不算表現得多么好,整場格斗一共才出了五拳,而且只擊中一拳。但相對而言,雷公太極就如開頭說的,真的太缺乏實戰經驗了。
其中一位格斗練習者表達了自己的最大的疑問:完全不懂雷公太極為何要打這場比賽?真想打的話,應該先找幾個散打選手當陪練,去集訓一段時間啊!《孫子兵法》所說的“知己知彼”不記得了嗎?一點對抗現代搏擊的經驗都沒有,就去跟人對戰了。這是對自己太過自信還是太輕視敵人了?

說到傳統武術本身,現在也有打的、表演的、健身的等等不同領域,各人練習水平也有高低。但是國內的現狀下,缺乏對抗性比賽、缺乏實戰鍛煉以及科學訓練卻也是現實問題。
按傳統武術的說法,一名武者臨敵時不外乎傳統口訣:一膽、二力、三功夫!
膽氣首先是最重要的。沒有膽氣,說得天花亂墜都沒有幫助。因為對手不會給你說的機會,一陣猛擊,勝負立分。而膽氣除卻天生神勇不說,就一般人論,就需要長期的訓練了。別的不說,現代拳擊要練到對方的拳頭到眼前,也不能神經反射地閉眼。現在有多少傳統武術的習練者刻意地練過這個?試想,如果神經反射性地眼睛一閉,那下場也就可想而知了。這也就是都市傳說里“武術冠軍打不過混混”的真實原因。

接著說力量。一位武者,如果手無縛雞之力,如何能擊破對方的防御?傳統練力氣的器械如石鎖、關刀、大桿等等也可以作為明證。根據一位習練者的親身對抗經驗,比其強數倍之高手,就算體重比其輕,“力氣也比我大,技巧更在我之上”。而且尚未遇過手無縛雞之力,卻能站在擂臺橫掃敵手的人物。力量差距大了,往往會被砸摔、抱腿摔,好似小孩對上成年人似的一面倒……特別要提到的是,傳統武術的力量練習跟現代健身體系下有針對性的力量練習差距是非常明顯的。
至于最后一點“三功夫”自不待言。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技巧、功力缺一不可。自當努力不懈。

而傳統武術中的空手格斗,其實就是冷兵器格斗的基礎。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在《紀效新書》中提及“大抵拳、棍、刀.鎗、耙、劍、戟、弓、矢、鉤鐮、挨牌之穎,莫不先有拳法,活動身手,其拳也為武藝之源。今結之以勢,注之以訣,以啟后學,既得藝,必試敵,切不可以勝負為愧為奇,當思何以勝之,何以敗之,勉而久試。怯敵還是藝淺,善戰必定藝精。古云 : 藝高人膽大,信不誣矣”。

當然,冷君也聽人用更通俗的說法來簡單說明這個道理:“你知道兩撥人互相瞪紅了眼睛、端平長槍,跑起來對沖是啥樣子么?有多大力量么?大家都是槍尖對著槍尖,就靠接手那一豁,真要是倆都是狠人,那就是倆人互相把對手捅個對穿。別說槍尖,槍纓子都能捅進對方肚子里。

但凡有一邊慫了,就是個死!你手稍微偏一點、軟一點,兩人對沖的力量就把你的槍走開了。然后你就死了。這時候什么招數什么套路都沒用,就是第一決斷,不慫不孬,正面上他。捅倒了第一個,速度降下來了,才跟對面第二個講戰術講技巧。但是懟第一個的時候,沒有太多的花架子,就是兩馬交錯、過馬一刀。他慫了,往邊上一閃,手里槍一格,你全身的力量壓著他的槍就進去了,天大的功夫也得死。什么搬攔格掛,都是扯淡!在全速對沖的速度和慣性面前,只有穩、準、狠三個字有用,別的都是二流玩意。”

說這么多,其實冷君是不希望大家因為一時之輸贏,而極端化地將某種格斗技藝貶得一文不值,或吹上天去。要知道還是有很多人在為其鐘愛的格斗技藝付出心力,努力耕耘著。就如電影《霍元甲》中說,“武術沒有高低之分,但武術家有高低之分”。如果你喜愛那種格斗技藝,就努力研究、習練它,要么在修為上超過對手,要么在實戰中壓倒對手,嘴炮是最不可取的。
當然,冷君說這么多不是鼓勵大家都去打架。畢竟現在是和諧社會!
本文為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冷君,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