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作為人類,為什么要關心太空?

    作者:陳中天 內容取材于《天文愛好者雜志》

    導語:我們敬畏,仰望我們所生活在的偉大星球,雖然和茫茫太空相比,它只能渺小如塵埃。所以我們不停地向外探索,努力地向其他星球靠近,想站在地球之外的地方看清我們自己。

    然而宇宙浩瀚,我們孤獨地尋找著希望能遇上外星文明,我們想要的不止是在月球上留下一串紀念的腳印,僅此而已。

    我們不想要就此放棄,我們要關心太空,默默積累,等待下一個科技的革命性爆發,讓我們能夠看清,再看清這浩瀚星空里的璀璨。

    上個月的 23 日,NASA 宣布在距離地球 39 光年的地方,首次發現了有 7 個地球大小的行星圍繞一顆恒星運行的行星系統。

    TRAPPIST-1行星系統的想象圖

    更重要的是,其中 3 顆行星位于母恒星 TRAPPIST-1 的宜居帶內。這是首次在一個系統當中找到三顆宜居行星。在天文學家眼里這是多么振奮人心的發現,“為地外生命的探尋開辟全新方向”。

    依舊有很多人不理解科學家們的興奮。

    這些年,很多人都在問一個問題:作為人類,我們為什么要關心太空?為何要這么執著地探索地球以外的世界?

    這主要是目前我們對地球以外宇宙空間的認知還是特別膚淺,盡管從科技發展的角度而言,最近100年以來人類宇宙探索的步伐已經大幅加快,但是就宇宙探索而言,今天的我們依舊才剛剛起步。

    在 64 億公里外看見自己

    2015 年,美國航天局宇航員 Kjell Lindgren 從環繞地球的遙遠的國際空間站里,用視頻直播宣布中國作家劉慈欣的作品《三體》獲得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

    劉慈欣說:敬畏頭頂的星空,并時常仰望。

    太空探索事業的黃金時代源自冷戰中美蘇雙方的太空競賽。在雙方巨大的恐慌與渴望超越的興奮中,人類耗費巨資向太空開拓。

    事情的發展卻我們看到了太空探索的另一種可能。

    1968 年 12 月 24 日,阿波羅 8 號的三位宇航員在月球軌道中向地球進行了電視直播。在那場電視直播中,人類拍攝到了第一張“地出”照片

    這是人類第一次在太空,看到自己的星球升起。

    在那場轟動世界的電視直播上,被數次提及的一個詞語是“我們”。

    我們即地球人。這是只有站在地球之外,回頭看,才會深刻發現,原來在這個星球上紛爭不斷的人其實是一個整體。

    當年 NASA 航太中心的科學副總監Ernst Stuhlinger博士后來說到:

    在這幅照片第一次對外公布之后,號召人們警惕我們所面臨的各種嚴峻問題和挑戰的呼聲越來越高,例如城市生活、糧食生產、污染、饑荒、貧困、水資源管理和人口過度增長。這不能說是毫無關聯的。

    進入太空,進入一個浩瀚而又荒涼的孤獨世界,人類更清楚看懂了自己。

    數十年后,當年發射的“旅行者1號”( voyager 1 )飛船,即將飛出太陽系。控制中心努力讓它調轉相機,最后看一眼它出發的地球。

    天文學家卡爾·薩根寫下了這樣的話:

    我們自欺欺人地認定人類在宇宙中的特權地位,這一切都被這個白光中的小點推翻了。

    我們的星球是宇宙無邊的黑暗中一顆孤獨的塵埃。

    據說騰訊創始人馬化騰先生一直很喜歡天文學。而天文學是一種令人謙卑、塑造人格的科學。這一切自知自省,都是浩瀚宇宙賜給人類最好的禮物。

    孤獨如何排遣

    微信之父張小龍在一次飯否的更新中提到:

    這么多年了,我還在做通訊工具,這讓我相信一個宿命,每一個不善溝通的孩子都有強大的幫助別人溝通的內在力量。

    而微信的啟動頁面,一直是一個孤獨的小人,面對巨大的地球。

    原圖來自于1972年的最后一次阿波羅登月計劃。此后很長一段時間內,人類都沒有飛船再次抵達如此“遙遠”的距離對地球進行拍照,幾乎所有從外太空拍攝的地球“全身照”都是拼貼組合而成的。

    從 4 萬 5 千公里之外看過去,地球就像是一顆很小的藍色彈珠

    上世紀 70 年代中期,旅行者號出發了。帶著見證人類文明的光盤,開始在茫茫宇宙中孤獨地尋找伙伴。

    旅行者 1 號攜帶的記載人類數學,音樂文明的圓盤

    直到現在,依然沒有任何確切證據證明外星文明的真實存在。如此浩瀚的宇宙中,地球很可能是我們能接觸到唯一的文明了。

    孤獨是每個航天人必須面對的情感。在壯麗星空中感受無盡的孤獨,這同樣是地球置身于無邊宇宙的困惑。

    通過多次借助行星的引力加速,旅行者 1 號與旅行者 2 號將自身甩出太陽系,這種機會平均177年才有一次。

    旅行者 1 號結構圖

    在旅行者號之前,NASA 已經向銀河系先后發射了先驅者 10 號和先驅者 11 號,它們承載了另外兩個方向的探索任務。他們帶著簡單記錄了人類身體構造,以及地球在太陽系中位置的小圓盤,如同漂流瓶一般,希望能夠被外星文明所拾獲。

    人類向宇宙發出的第一個漂流瓶

    目前四艘飛船大致位置

    目前,先驅者 10 號以及先驅者 11 號已經失去聯絡,飛向銀河的未知深處。而旅行者 1 號與旅行者 2 號已經飛離太陽系,按照設定軌跡繼續前進。

    于太空中找尋人性本能

    一開始太空探索的成功釋放了人類無窮曼妙想象力。越來越多的科幻作品試圖描繪文明進程的偉大藍圖。

    而現實上,天性樂觀的幻想家們承擔了這些年的無奈與失望。

    40年前,人類對未來世界的可能充滿了信心。看著《星際迷航》長大的一代人大多都有一張關于幻想中的未來的發明清單,“外星殖民,力場,蟲洞跳躍、心靈傳輸臺……”,想象著在荒蕪的火星興建生態圈城市,打造浮空立體交通,往返穿梭于太空。然而 40 年過去了,人類依舊束縛在地球,至多在月球上留下一串紀念的腳印。

    PayPal 創始人彼得·蒂爾公開表明過對人類文明發展方向的失落:

    我們想要一輛可以飛的汽車,得到的卻是 140 個字節(twitter的推文長度 )。

    封面人物:奧爾德林;文字:你承諾予我火星殖民,然而,最終我只是得到了 Facebook

    這里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隨著 20 世紀各國經濟的動蕩以及冷戰帷幕的落下,航天大國紛紛削減了航天預算。 1972 年 12 月,阿波羅十七號飛船最后一次登月。此后,雖然仍有空間站和航天飛機的出現,有越來越多的人造衛星以及隨之而來的經濟效益,但人類探索的目光已經更多由星空轉向地面。

    如果太空不能成為未來的家園,那地球也不將是人類文明的搖籃。

    但實際上,探索的腳步從未停止。

    地球分別和開普勒 452B (左)、比鄰星 b(右)大小比較圖

    2015 年,一顆與地球相似程度極高的類地行星——“地球大表哥”開普勒 452B 被觀測發現,一年后人類發現了另外一個“地球的孿生哥哥”比鄰星 b。

    同年,經歷了五載奔波,朱諾號探測器終于抵達木星。

    最近,備受媒體吹捧的馬斯克公布了詳細的火星移民方案。

    載人火星登錄器想象圖

    希望被重新點燃。而更為重要的是,在歷史上我們能找到熟悉的身影。

    15世紀起,大西洋、新大陸相繼被發現,從此以后,人類有更大的熱情探索這片土地,無論是高聳的珠穆朗瑪峰,還是最深處的馬里亞納海溝,人類足跡幾乎遍布地球。

    1903年,萊特兄弟第一次實現人類的動力飛行之夢,誰也沒料到,后來航空航天事業竟有如此巨大的發展。

    萊特兄弟的飛行者1號

    科技的革命性爆發從來都不是突如其來的,技術一直在默默積累。在迎來整個時代的大放光彩之前,流淌在人類血液里關于探索的本能正微微發光。正是憑著這點微光,我們能夠看探索黑洞里的未知,星空上的浩瀚。

    作為人類,我們為什么要關心太空?

    或許,早在 1968 年的科幻神作已經給出了解釋:

    征服可能會受挫,但好奇從未停歇!

    • 發表于 2017-03-24 00:00
    • 閱讀 ( 920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推薦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