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權威媒體近日在微博報道了這則新聞:

國內各大權威媒體都轉載了,留言可想而知,紛紛點ZAN“厲害了我的國”。
微博里提到:“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羅永章團隊自主研發出了一種專門檢測熱休克蛋白90α的試劑盒。患者只需取一滴血,即可用于癌癥病情監測和治療效果評價(注:沒說一滴血就可以測出癌癥)。”網友紛紛表示:“如果這是真的,那是重大喜訊啊!”
然而實情是這樣的:早在2013年,羅永章團隊就宣布自主研發出了一種專門檢測熱休克蛋白90α的試劑盒。只是在今年,這種試劑盒獲得了歐盟的準入許可,所以“一滴血可測癌癥”算是舊飯被翻出來新炒了。
熱休克蛋白90α是啥?什么是腫瘤標志物?
熱休克蛋白90α是一種腫瘤標志物,什么是“腫瘤標志物”,簡單點說就是由惡性腫瘤細胞異常產生的物質,或是腫瘤刺激人體產生的物質。也就是說如果在人體血液中檢測出這種蛋白,就可能說明人患了某些癌癥。
目前的研究表明,這種腫瘤標志物只對肺癌和肝癌的診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對于其他癌癥的檢測,目前還沒有報道。
一滴血可測癌癥,真的靠譜嗎?
浙江省腫瘤醫院蘇丹教授在接受《青年時報》采訪時表示,“一滴血可測癌癥”這種說法不太嚴謹,過分夸大了腫瘤標志物在腫瘤診斷中的作用,“該報道的標題會誤導老百姓認為靠一滴血就能測出自己是否會患癌癥,患哪種癌癥。”
蘇丹教授表示,癌癥的臨床診斷,目前不能脫離B超或CT檢查、病理等傳統診斷,僅靠血液測試來判斷是否患癌癥太過草率。“當你在體檢單上看到腫瘤標志物升高,不必太過驚嚇,檢測后,如果發現指標高于參考范圍,還需要做進一步檢查才能確診。”
1、“腫瘤標志物”升高,并不意味著一定患癌
以肺癌為例,如果腫瘤標志物如熱休克蛋白90α、CEA等指標升高,排除良性病變后,醫生會建議做胸部CT檢測。如果有陽性結節,最后還需要穿刺或活檢拿到患者組織或脫落細胞,進行病理診斷才能確診。
早在2013年,羅永章教授本人就辟過謠:目前通過任何一種單一腫瘤標志物的檢查都不能確定檢查者是否患有腫瘤。
2、一滴血不能測癌癥,那怎樣才能確診癌癥?
目前癌癥診斷的金標準是病理學檢測。
蘇丹教授強調,現在全球公認的癌癥診斷金標準還是病理學檢測依據,無論什么指標,目前都不能代替病理學診斷。作為普通市民,要做的是堅持定期體檢,這依然是早期發現腫瘤的最佳辦法。尤其是高危人群,更要有針對性地進行腫瘤篩查。
對“一滴血可測癌癥”的正確解讀應該是這樣的:一滴血可以篩查肺癌和肝癌的腫瘤標志物,但即使篩出有這種標志物,也不一定代表已經得癌,還是靠病理檢查才能確診。
綜合自青年時報、觀察者網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