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罰寫名字一百遍的值班編輯/馬馬馬
每個識字的人都會有這位同學類似的經歷。其實不止是漢字如此,世界上各個國家的人,在長時間凝視母語中某個字或單詞之后,都會對它產生陌生感。

●盯著這張圖看半分鐘,你就不認識“哈”了
20世紀初,心理學家們就發現了這個現象,1960年,心理學家Lambert和Jakobovits把這種現象命名為“語義飽和”。
到目前為止,學界對“語義飽和”產生的原因提出了三個假說:語義加工假說、前語義(知覺)加工階段假說、知覺表征—語義聯接假說。這三個假說各有實驗數據,甚至有腦電波研究做支撐,具體理論也都很復雜。
簡單來說,就是科學家們對大家的認字能力究竟是在“看字形”階段出了問題,還是在“識別出字形所代表的意義”階段出了問題,抑或是在這兩個階段的聯接上出了問題,意見
并不一致。
不過,漢字作為表意程度比較深的文字,它的“語義飽和”原因比拼音文字更復雜一些。這是因為漢字的識別方式和拼音文字不同。
相比字形與發音、意義同時結合的拼音文字,以表意為主的方塊漢字更依賴“字形—意義”這條路徑,也就是說,閱讀漢字時,人們會對漢字進行整體識別,并且從這個整體中識別語義。
心理學中把這種“整體識別”叫做“格式塔”。

●格式塔心理學的另一個例子:左圖中間有個三角形,右圖的零散筆畫是一匹馬
格式塔(Gestalt)是德文“整體”的譯音,格式塔心理學強調認知的整體性,1890年由奧地利哲學家埃倫費爾斯首次提出。這一理論的創始人之一魏特海默,在 1923 年發表了《知覺的組織》,明確指出:
“人們總是采用直接而統一的方式把事物感知為統一的整體,而不是感知為一群個別的感覺。”
簡而言之,人們感知事物時,往往一眼就看到了它的整個形狀和結構,然后才注意到它的各個細節部分。

●魏特海默
所以,正如我們欣賞一幅油畫時最先感受到的是一個整體畫面而非一個個零散的色塊,我們識別漢字時,首先注意到的也是整體字形而非一個個疊加的筆畫。
格式塔原理與漢字到底有著怎樣的關系?早在 1928 年,周先庚就提出了漢字的格式塔問題。他讓 142 個不認識漢字的美國人通過正置、倒置以及隨意翻轉等方式判斷 312 個漢字的正確位置,結果正確率達到了48%。他認為這樣的結果與
漢字自身的格式塔性質有關。
之后,一項針對兒童漢字識別心理方面的實驗揭示:兒童在辨認漢字過程中首先能認出字形的大致輪廓,而后才區分漢字內部的各個結構。在辨認合體字時,兒童先認識字的各個部分,而后注意到各部分之間的關系,而字的細節部分卻常常被忽略掉。這再次證明了人們在漢字識別中存在整體認知的格式塔心理。
1994年,臺灣大學心理學教授鄭昭明用“字形飽和”、“字形分解”來描述長時間凝視漢字帶來的陌生感。這兩個名稱表明,東方學者們相比“語義的喪失”,更在意“字形的崩潰”。
學者們進而發現,左右結構的漢字崩潰起來要比獨體字快得多,筆畫多的獨體字崩潰起來要比筆畫少的快得多。簡單漢字如“日”的崩潰時間為31.17秒,左右型漢字如“的”的崩潰時間為26.53秒,而更復雜結構漢字,在40s以內也能達到飽和。

●即使是這種復雜的字,看久了也會很陌生
在反復凝視一個漢字的時候,高水平的刺激會導致大腦對字形的習慣化,平時作為整體被識別的漢字,解體崩潰成一個個部首甚至筆畫,因此,字形始終存在于視線中,而它的意義卻消失了。
參考資料:
1.王天嬌:《格式塔心理與非漢字圈漢字教學的調查與探討》,渤海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6月;
2.仝文:《漢字字形與語義飽和現象研究》,天津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6月;
3.賈建榮、張德玄:《語義飽和現象及其認知機制》,《心理科學進展》,2013年第21期;
4.李尊、洪雷:《語義飽和效應研究》,《大學英語》,2016年3月。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