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都認為人類大腦每天所消耗的能量要比其他動物要多,盡管人類大腦只占體重的2%左右,但它每天的消耗超過了我們基準能量預算的25%。
然而近日的一項研究告訴我們:就智力而言,人類恐怕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出色。
其實人類并非無敵
近日一項發表在《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上的研究比較了22種動物的大腦相對能耗,結果卻表明人類花在大腦上的能量相比于其他動物并沒有我們想象得那樣出色。
文章第一作者杜克大學的人類進化學家Doug Boyer說:“我們的大腦并沒有什么特殊之處,這對人類進化研究領域中的一個主要觀點提出了挑戰。”
于是,Boyer和他的研究生Arianna Harrington決定弄清楚人類的腦能量是如何攝取的。由于能量是血液中的葡萄糖經血管進入大腦,因此研究人員測量了包圍顱動脈的骨管的橫截面積。
通過將這些測量結果與之前公布的腦葡萄糖攝取量和內部顱骨容積(可作為大腦體積的指標)的結論,對7個物種進行了測量,包括小鼠、大鼠、松鼠、兔子、猴子與人類。他們發現,包圍動脈的骨管越大,向大腦運輸的血液和葡萄糖就越多。
然后,他們利用多元回歸的統計技術,計算了另外15種動物的大腦葡萄糖攝取情況,包括狐猴、樹鼩,以及東南亞的一些靈長類動物。正如預期的那樣,研究人員發現,相比于嚙齒動物包括舊大陸猴、猩猩和黑猩猩等猿類,人類分配給大腦的能量在比例上更高。
相對于靜息代謝率(動物維持呼吸、消化和保持體溫所消耗掉的能量),人類大腦比黑猩猩大腦耗能高出兩倍,相比于松鼠、小鼠和兔子來說是高出三到五倍。
但是也有其他的動物的大腦也非常“饑渴”。就相對大腦能耗而言,人類和筆尾樹鼩幾乎沒有差別。環尾狐猴和只有0.25磅,世界上最小的猴子——侏儒狨猴,用在大腦上的能量所占身體消耗能量的比例也和人類一樣。

上圖為樹鼩大腦。圖中紅色部分是運輸葡萄糖的血管。

筆尾樹鼩

環尾狐猴

侏儒狨猴
Boyer說:“這并不值得意外。像大腦這樣的結構需要的代謝成本主要取決于它的體積,而許多動物腦部與身體的比例都比人類更大。”
霍金大咖發話:AI可能會成為完全取代人類
先別急著和動物相比,動物還是活的嘞!近幾年火起來的AI也是來勢洶洶,霍金近日可是提出預言啦!
據英國《獨立報》網站報道,11月3日,英國著名物理學家與宇宙學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在接受《連線》雜志采訪時說:“我擔心人工智能可能會完全取代人類。”有人能設計出計算機病毒,也會有人設計出能不斷自我進化、復制的AI,到時候AI將會成為一種超越人類的新的生命型態。
“地球對我們來說太小了,全球人口以著驚人的速度在增加,我們正處于自我毀滅的危險中。”霍金呼吁,應該要有更多人投入科學研究,找到人類可以居住的行星。霍金表示,成功創造出AI可能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偉大的事,但應該要能判斷出它的潛在風險,否則人類文明將會陷入絕境。
人工智能真的讓人類無路可走嗎?
不管愿不愿意承認,我們都正在迎來機器人“新人類”。它們或將代替人類,從事翻譯、助理、客服、司機、家政、資訊等工作;它們或將化身農用無人機、收割機器人,成為新一代“農民”;它們或將成為微創手術“醫生”,為人類解除病患……它們能做到的,遠遠超過我們能想到的。
美國發布的報告預測,在未來10年至20年間,人工智能有可能取代47%的現有工作。麥肯錫發布的報告對此數字的預測是49%,人工智能專家的預測是70%。不管哪個更準確,都說明人工智能是一種必然的發展趨勢,我們必須積極應對。
要積極應對,教育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明確逐步開展全民智能教育項目,在中小學階段設置人工智能相關課程、逐步推廣編程教育、建設人工智能學科,培養復合型人才。一些大學開始招收人工智能方向的研究生,職業院校著手調整專業布局,其目的都是在人工智能火了之后,助推人工智能教育盡快跟上。
關于教什么的問題,要切忌浮躁。人工智能教育要面向大眾加以普及,特別是在中小學生中開展,讓其對相關技術概念有大致了解,使其邏輯思維能力得到提升、思維方式實現轉變,為未來真正掌握人工智能領域的精深原理打下基礎。所以,剛開始就講太多編程和算法并不現實,還是應當從基礎開始,比如,把一些國內的機器人“請”到學校與學生交互,潛移默化地普及人工智能知識。
關于誰來教的問題,要彌補短板。短板之一,是各地區在教育資源積累和調用能力上的巨大差異。上海、北京等城市的學校很容易邀請到相關領域的專家來授課,但更多地區則沒有如此的資源儲備,無法實現全民智能教育的目標。短板之二,是人工智能研究背后涉及學科不唯一的現實。人工智能更像是一個跨界融合的領域,參與其中的人員有研究計算機的、有研究自動化系統的、有研究通訊的,究竟用怎樣的方式和邏輯去培養人工智能發展急需的人才,成為一個需要探討的問題。

在傳統課堂教育方式之外,做好人工智能教育普及,大眾媒體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方式或許是一個新的突破口。之前的科學類節目“最強大腦”就是例證,其擁有眾多青少年粉絲,在與粉絲的互動中實現了相關科技類信息的深入人心。
當然,上面所說的都是掌握人工智能技術的方式,于受教育者而言,更重要的是學著懂愛、懂世界、懂創造。人工智能可以模擬交流,卻做不到真正的情感交流;人工智能可以在特定的范圍內應用,卻無法跨越“特定”的邊界;人工智能可以快速運算、逼真模仿,卻缺乏關鍵的創新能力。所以,情感溝通的能力、綜合看世界的角度、發自內心的創造,才是人類超越人工智能的獨特優勢,也正是教育的重要目標。
本文由科貓平臺編創,內容整理自中國生物技術網、人工智能網,圖片來源于網絡。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