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手工達人耗時2年復原東周皮甲,提高盔甲防御力竟靠神秘工藝?

    筆者曾因某些緣故,決定自己復原一套本土盔甲,遍查資料發現,白榮金老先生所著《甲胄復原》(以下簡稱《甲》)可能是目前國內唯一對甲胄實物進行研究的著作。書內詳細介紹了曾侯乙墓出土東周皮甲的數據資料和復原方法,下圖即為《甲》中的復原照。于是也嘗試著做了一套這樣的甲,斷斷續續用了兩年的業余時間終于完工。現結合這次復原嘗試說說幾點個人感想。一家之言,難免紕漏,姑妄聽之。

    曾侯乙墓皮甲出土時,甲片皮質內胎已然“腐朽無存”,幸而皮胎外層的漆殼尚在,這是得以研究和復原其本來面目的前提。因此,做一套曾侯乙墓式樣的皮甲,髹漆這一過程絕不能省略。討論東周皮甲的效能,絕不能有意無意忽視大漆的作用。

    ▲筆者復原圖

    髹漆是一門歷史悠久的工藝技術,距今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明就已經使用漆器,在東周時期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僅曾侯乙墓就出土大小漆器共計62種1047件。除甲胄外還有禮樂器、盛食器等,幾乎涵蓋了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其漆器胎骨有木、竹、皮、銅等材質,實用性非常強。所以雖然冷兵器時代早已過去,但在其他領域至今尚有大漆的廣泛應用,使得我們可以從其他途徑掌握髹漆技術。例如,中國傳統樂器古琴的制作。筆者在制甲時,除了參考《甲》,還曾特地向西安著名琴家李延民老師請教過髹漆的技巧以及防護措施(注:大漆易致人過敏并有潛伏期)。

    ▲曾侯乙墓出土古琴,與當代古琴造型有差異但結構相同

    按《甲》一書描述,髹漆后形成漆膜“具有防腐蝕性能和一定的強度、韌性”,“漆膜厚度一般約為0.3毫米,估計要涂刷六七層之多”。2毫米厚度漆層,已經超出美觀和防水等基本需求,顯然是為了進一步增強整體防御能力。在實際制作中,每片甲片筆者至少刷了三四遍大漆,許多部位也刷了七遍,其結果令人較為滿意:厚皮革上反復刷大漆形成的漆層類似于一層樹脂,防菜刀不成問題,但是應對弓弩等尖銳武器的穿刺攻擊不好說。理論上可以通過反復髹漆提高防護力,但漆刷得多了會太硬,韌度也會下降,重量方面應該也有上限。個人猜測古代工匠在制作時,對不同部位應該區別對待,后世的中國甲胄采用多種材料來制作,道理類似。

    下圖為一塊被破壞的古琴碎片,木胎外裹漆層,可以借來描述一下大漆漆層在皮甲上的防御效能(筆者才不會承認是舍不得破壞自己的甲)。

    圖片里大漆漆層清晰可見,曾侯乙墓皮甲結構與之類似,不過是皮胎換成木胎的區別。可以想見,在格斗過程中,保護披甲者的,首先就是這一層質地堅硬的大漆。

    ▲采集生漆

    值得一提的是,在古琴的髹漆過程中,還要加入一定量的瓦灰,講究一點的還要加鹿角灰,用以進一步加強保護作用。目前雖沒有資料表明東周皮甲制作工藝中有這一步驟,但有趣的是,《武備志》里曾提及明代皮甲之法為“生牛皮裁成甲片,用刀刮毛;以破碗舂碎,篩去米大屑,調生漆傅上,油浸透則利刃不能入。”明代甲匠為了提高皮甲的防御能力,利用生漆良好的依附性,在生漆中摻了細碎的瓷屑或瓦屑刷在皮甲片表面。那么在更早的東周時代,皮甲的髹漆過程中有沒有可能也摻了一些諸如瓦灰的材料?如果能證明有,那么對東周皮甲防御力的評估,還要再提高一些。而考慮到漆器工藝起源甚早,這種可能性并不小。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黃昏后,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 發表于 2017-11-10 00:00
    • 閱讀 ( 797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推薦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