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清朝名聲最“臭”的皇帝,卻處處為百姓著想,也讓國力空前強大

    雍正帝,在歷史上是一位十分招恨的皇帝,是一位被清代文人黑慘了的皇帝。表面上,文人們黑雍正是因為他大搞文字獄,實行文化專制,但實際上,文字獄不過是雍正整治對抗官僚集團的無奈之舉。文人們真正仇恨雍正的原因,不是什么懷念明朝和言論自由,而是因為雍正的幾項改革雖然利于百姓和國家,卻實實在在的觸動了他們的利益,寫藏頭詩不過是文人們一種軟抗雍正的一種手段。那么,雍正到底做了啥,這么招官僚集團憤恨呢?

    ▲雍正皇帝,愛新覺羅·胤禛(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

    一、官紳一體當差納糧,廢除官僚集團特權

    雍正的第一項改革,就是官紳一體當差,就是有功名的文人官員們也要向百姓一樣繳納賦稅,當差納糧。這項改革,在實行累進稅制的今天,或許看起來不算什么,但是在知識分子擁有特權的封建社會,無異于晴天霹靂。要知道,實行科舉以來,國家為了表示對知識人才的尊重,給了知識分子極大的特權,其中,不用像百姓一樣當差納糧就是其中之一。雍正的此舉是對千年傳統的挑戰,是對知識分子特權的挑戰。

    要知道,官紳的范圍包括所有官員、有功名但不是官的文人鄉紳,幾乎包括了整個統治階層,雍正這么干,就等于和整個帝國的統治階級(除了滿洲貴族)對著干,雍正為啥這么做?

    實在是這項制度到了清代已經造成了極大的不平等。要知道,隨著科舉的普遍,庶族地主漸漸代替了士族地主,成為了中國的統治階級,普通地主家只要有一人考上功名,那可就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或許官員的俸祿微不足道,但其掌握的權勢卻能給整個家族帶來方便。通過各種以權謀私的手段,一個官員本身往往就是當地的大地主,是土地兼并的罪魁禍首。而他的親戚們,借由他的權勢,也能成為地方上數一數二的豪強,他們有錢后也會將子女送去讀書,接受好的教育,然后考取功名,形成一個官紳集團。漸漸地,整個朝廷都被這種由血緣和師生關系連接在一起的官僚集團所把控,他們不僅在朝政上呼風喚雨,而且在地方上也是兼并土地,掌握社會的主要財富。但諷刺的是,擁有巨大財富的他們不用向朝廷交一分錢,而貧苦的農民卻要負擔極為繁重的稅賦。這種巨大的不公平持續導致了社會的不穩定,威脅到了王朝的延續。

    ▲雍正通寶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雍正直接向所有官僚宣戰,要求他們上繳與他們財富相稱的稅賦,緩解帝國的財政壓力和百姓的負擔。但是此令一出,幾乎所有官員都反對,就連平常道貌岸然,生活儉樸的清流也出來反對。那些貪官反對還好理解,可為啥清流也反對呢?清流反對的原因不是因為錢,而是一種有知識就應該高人一等的觀念,清流們認為讀書人就該和老百姓不一樣,就該比老百姓高一等,如果實行官紳一體當差納糧,那讀書人豈不是和沒受過教育的愚氓一樣了。如果說歐洲中世紀是血緣導致的不平等,中國古代則是知識導致的不平等,在文人們的觀念中,有知識的就該享受特權,統治沒文化的愚民,愚民交稅出血天經地義,而讀書人作為精英就應該與屁民不一樣。這種觀念影響深遠,直至今日依然如此。一個文化較低的百姓與一個文化水平高的人在人格上依然是不平等的。

    ▲雍正帝先農壇耕作圖

    二、攤丁入畝,減輕窮人負擔

    雍正另一項重大的改革,就是攤丁入畝,取消人頭稅。這又是一技重磅炸彈。攤丁入畝,即將稅賦中按人丁收取的丁銀攤派到土地負擔中的地銀去,大大減輕了貧苦農民的負擔。要知道,清初的稅收制度沿襲明朝,除了收取按照土地多少收取的地銀外,還要收取按照人口多少計算的丁銀,丁銀的大致意思就是不管你是窮人富人,家里有幾口人,就交幾份錢,按人頭多寡來收稅。這種人頭稅無疑加大了社會的不平等,富人養8個孩子的代價能和窮人一樣嗎?富人交了8個人的人頭稅,不過是九牛一毛,無傷大雅。而窮人交了這8份錢,可真是要活不下去了。

    雍正的這項改革,直接取消了人頭稅,以后全都按照土地多寡來收稅,這對于窮人來說是減輕了負擔,但是卻損害了富人的利益。本來攤丁入畝只是征那些沒有功名的地主家的稅,但是由于與此同時實行了官紳一體當差納糧,結果等于一下子,富裕的官僚階層一下喪失了兩項特權。這么一來,文人們對于雍正就更加忌恨了。

    ▲清朝的官員

    三、開豁賤籍,削弱人身依附關系

    如果說前兩項還僅僅是在經濟上促進社會公平,那么開豁賤籍就是從法律上促進人人平等,削弱人身依附關系。

    在雍正以前,法律上一直將百姓分為良民和賤民,良民理論上擁有人身上的自由,可以自由從事職業。而賤民則從一開始就被限定了職業,永遠不得擺脫身份。雍正五年,皇帝指出:為了移風易俗,應該取消山西的樂戶,浙江的惰民,徽州府的伴當,寧國府的世仆的賤籍,使他們成為良民,按照雍正自己的話說就是:“應予開豁為良,俾得奮興向上,免至污賤終身,累及后裔。”雍正所舉的幾個例子,都是各地的賤民,他們世代沒有人身自由,只能充當固定的職業。比如山西的樂戶,就被編入樂籍,代代只能從事歌舞吹打,世代為鄉紳服務。再比如浙江的惰民,只能從事卑微的職業,男人只能充當婚禮中的幫手,女人則只能充當喜婆,且被禁止與良民通婚。還有伴當世仆則是世代給富貴人家做仆從,沒有人身自由,只能任勞任怨,永遠為他人效力。

    雍正的改革,徹底廢除了這項類似于奴隸制的殘留,保障了底層人民的利益,給了他們重新做人的機會,不得不說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好事。

    ▲清朝版圖

    四、被官紳階層抹黑的雍正

    雍正的幾項改革雖然件件利于底層民眾,促進了社會公平,但是卻得罪了所有的官紳階層,而遺憾的是,把握筆桿子,去記錄歷史恰恰是這些有知識的文人。他們一方面用藏頭詩的方式來暗諷雍正,一方面大作野史小說,嘲笑詛咒雍正。雍正之所以開啟文字獄,實際上也是一種無奈之舉,你總不能以反對改革的名義處罰官員,那只好以這種反清復明、形同謀反的大罪來治人。

    其實想一想就可以推出,文人們所謂的反清復明絕不是真話,當年滿清入關逼他們剃發易服,他們都認了,服從了這么多年的統治,怎么突然又懷念起明朝來了?你要是這么有骨氣,早就反了,對于那些文人來說,反清復明是假,不滿雍正削弱官紳特權才是真,他們只是借懷念明朝來表達對雍正的不滿。

    諷刺的是,雖然雍正的改革最受益的就是底層民眾,但由于底層民眾文化水平較低,而且并不團結,所以并沒有什么大的支持,更沒有將雍正的改革記錄下來。而官紳階層們作為有知識的階層,則始終掌握著話語權,在之后的野史和藝術作品中,雍正要么被呂四娘砍了頭,要么被甄嬛氣死,總之都是不得好死。而無知的百姓也不斷傳播著文人們制造的謊言,將雍正視為最大的暴君。一代少有的替民做主,厲行改革的君主就這樣被無知的人民扔進了垃圾堆里,成為了皇帝的反面典型,不知雍正泉下有知,會作何感想。


    ▲雍正帝書法

    不過另一方面,雍正的名聲雖然臭了,但是清朝卻因為他的改革而又延續了很多年。雍正死時,國庫存銀達到6000萬兩之多,清朝的國力空前強大。乾隆繼位后,除了廢除官紳一體當差納糧外,其他的改革基本予以保留,而清中后期的盛世和人口暴增也都和雍正攤丁入畝的政策有關,如果沒有雍正留下的這些改革成果,估計清朝的國力,早就被乾隆他老人家敗光了。

    雍正被抹黑的經驗告訴我們,對于一個人,一個事件,一定要有著自己的判斷,切不可人云亦云、隨波逐流,否則,就只能在惡意的引導下誤殺好人,將偉大的政治家貶為無惡不作的暴君,進而淪為自我麻痹的笑柄。

    【團長說歷史專欄 第五期】 每周四更新

    歷史堂團隊作品文:埃爾文

    • 發表于 2017-11-09 00:00
    • 閱讀 ( 1186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推薦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