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歷史軍事愛好者有一種論定觀點,就是兩宋缺馬,故而潛意識中,兩宋騎兵近乎可以忽略不計。這是非常錯誤的,兩宋盡管不再像唐代那樣擁有西北,冀北許多產馬地,但也不是如此廢弛。

▲宋代同樣擁有龐大騎兵
由于馬匹在古代是重要的軍事戰略資源,所以自秦漢以來,歷代中原漢族都非常重視“馬政”,把養馬訓馬作為行政要事來抓,所以早已形成一套漢人模式的養馬之路,那就是鼓勵民間散養馬匹,然后政府征募。
所以民間蘊藏著數量不可小覷的馬匹儲備。雖然這種條件下出產的馬匹體格、性情、戰斗力不如游牧民族的戰馬,但只要后天訓練、調教得法,尤其是戰略戰術上得到具有高超軍事才能的將帥神奇運用的話,一樣可以創造不凡的戰績。

況且,除了漢族農民散養的馬匹以外,南宋還與同樣盛產優良馬種的南詔吐蕃等地通過“茶馬古道”輸入高質量的馬匹。彌補漢地馬種的劣勢。
所以,兩宋同樣也是擁有一支不容忽視的騎兵的,而且在兩宋諸多名將如狄青、楊家將、岳飛的指揮下,取得過驕人戰績。今天,我們就談談岳飛麾下一支足可媲敵金國“鐵浮屠”“拐子馬”的剽悍騎兵——背嵬軍。
岳家軍鼎盛時期約有十萬人,分為十二軍,背嵬軍便是其中最為精銳的一部。有騎兵八千和步兵數千。這也顯示出中原騎兵部隊的特征,盡管說騎兵,同樣注重步騎結合、協同作戰的戰術。

▲宋代騎兵想象圖

▲宋代馬鎧
由于背嵬軍是岳飛的親軍,故統領是岳飛的兒子岳云。《云麓漫鈔》記載:“韓、岳兵尤精,常時于軍中角其勇健者,別置親隨軍,謂之背嵬,一入背嵬,諸軍統制而下,與之亢禮,犒賞異常,勇健無比,凡有堅敵,遣背嵬軍,無有不破者。”
何謂“背嵬”呢?據說是韓世忠首創,后來被岳飛借鑒。“燕北人呼酒瓶為峞,大將之酒瓶,必令親信人負之。韓兵用以名軍。峞即罍,北人語訛故云,韓軍誤用字耳。”看來,背嵬,的確是在背上背負什么,也許其形象和后世日本武士“母衣眾”騎兵有幾分相似。
背嵬騎兵主要裝備有長、短刀,約十支短弩 ,二十支硬弓弓箭。頭戴扎著重圍頓項的鐵盔,身穿鐵葉與皮革制作的重甲,也是非常近似“鐵浮屠”。


▲南宋武士的裝備
背嵬軍戰術多變,基層戰斗力強,可以分成多個獨立的戰斗小組,緊密配合。與敵人作戰,戰斗中背嵬軍距離敵人一百余步時由七八人開弓放箭,另外七八人用短弩射馬,殺傷敵人一部分人馬挫傷其銳氣。然后長刀對劈,迅速沖鋒,集結整隊再沖鋒,如此幾番下來,不僅大量殺傷敵兵,還可以相機一舉擊潰敵軍(如果是弱敵,是經不起這樣的戰術的) 。

▲宋代騎兵長矛
憑借著這支強悍的部隊,岳飛百戰百勝。 這一萬來人的背嵬軍把“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的神話一次又一次的打破。郾城一戰,背嵬軍先以步兵大破金軍精銳“拐子馬”,再以精銳騎兵猛沖敵陣,終于大敗兀術的精騎一萬五千人。
岳飛的奏折稱:“殺死賊兵滿野”。 兀術集結三萬騎兵再攻穎昌,岳云以背嵬軍騎兵八百挺前決戰,直殺得“人為血人、馬為血馬”,大部隊隨后跟進,“殺兀術婿夏金吾、副統軍粘罕索孛堇,兀術遁去”。

在朱仙鎮,500背嵬精兵大破十余萬金軍。怪乎袁甫在《蒙齋集》贊背嵬軍道:“背嵬軍馬戰無儔,壓盡當年幾列候,先輩有聞多散佚,后生誰識發潛幽”。
十年對金作戰中,岳飛的軍隊以犧牲一萬五千人,傷殘兩萬人的代價,殺死戰斗力強悍的金兵約十五萬人,殺傷至少五萬人。使驕縱已久的金人發出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感慨。
注:本文作者弓旗鎧戈。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