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植物也能分“忠奸”?《離騷草木疏》告訴你!

    楚辭的代表作《離騷》把讀者引領到一個香草嘉木美人的浪漫國度。后世產生了許多為書中植物進行注解的典籍,其中一部的內容以按“忠奸”進行分類并詳細描述,在植物注解領域可謂獨樹一幟。此書作者是一位當過縣官的老翁……

    南宋慶元年間,宋朝四周西夏、金、大理等國并立,國勢不穩。舉國人民期盼統一,思良將忠臣。在昆山(今江蘇境內)城的某古宅里,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手捧《離騷》,來回踱步,口中喃喃自語:“國無寧日,既不能為國立功,又不能如屈原般自沉江底,留此殘軀,只為早日完成書稿,以慰屈公在天之靈!”

    他口中的書稿,正整齊地擺在身旁的書桌上。最上面的紙上,赫然寫著“離騷草木疏序”六個楷體大字。初稿既成,只欠序言。他本欲用獨特的結構,華麗的語言作序,想來想去,最后還是決定采用一般典籍序言的通用模式——開門見山之法。于是,他奮筆疾書:“少喜讀離騷文,今老矣,猶時時手之。不但覽其昌辭,還以其竭忠盡節,凜然有國士之風。每正冠斂衽,如見其人。凡芳草嘉木,一經品題者,謂皆可敬也……”

    《離騷草木疏》封面(孔夫子舊書網)

    老人名叫吳仁杰,自號蠹隱先生,曾擔任當朝羅田縣令、國子學錄等職,已著有《古周易》(12卷)、《西漢刊誤補遺》(10卷)等書。他剛完成的這部《離騷草木疏》,專門解釋《離騷》中的花草植物。

    吳仁杰是一個地道的“《離騷》粉”。正如序言中所寫,他少年時代便開始讀《離騷》,幾十年來,常常手不釋卷。書中散發出的凜然正氣,常常感染著他。讀《離騷》之前,他通常會端正帽冠,整理衣襟,以示尊重。

    吳仁杰特別喜歡《離騷》中所描寫的植物:從文學角度出發,此書用不同習性的植物來比喻各種品行,如用蓮花比喻出淤泥而不染,用蘭花比喻高潔,用白芷來比喻賢臣,用艾草比喻凡人等。進一步研究得知,由于后人為書中浪漫主義的唯美詩情,及其作者屈原砥勵不懈的節操,堅持真理的精神所傾慕等原因,《離騷》的訓詁、名物注解之作便不斷出現。其中,東漢文學家王逸(注一)在對《離騷》為主體的楚辭作品進行文字注解時,不但對《離騷》提出“故善鳥香草以配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讒佞”的評價,還對其重要名物進行詮釋。

    王逸畫像(網絡圖)

    由于種種原因,《離騷》的名物注解典籍多已散佚,存留下來的也不全。連王逸《楚辭章句》中對《離騷》中植物有限的記載中,出有不少錯誤。基于種種考量,吳仁杰決定為《離騷》的草木立“傳”,寫一部植物專著。

    為了加深對屈原生長環境的了解,弄清其鐘情植物的原因,吳仁杰專程到屈原的放逐之地,楚國沅湘(今湖南境內)一帶現場考察。他終于知道,屈原被楚懷王降為三閭大夫后,在芝蘭山下教育子弟,講學之余帶領他們上芝蘭山采集蘭草、白芷、蕙草等花草,種在溪畔;另一方面,當地百姓認為自然中的草木具有祀神悅神、驅邪祛毒、治病健身的神奇力量,非常膜拜。種種原因,使屈原對各種草木產生極深的感情;這種感情,自然流露在《離騷》的文字中。

    芝蘭山,屈原曾在此摘花草(來源于網絡)

    與此同時,吳仁杰沒有放慢研究《離騷》相關典籍的步伐。因為他很清楚,《離騷》的部分植物資料來源于《爾雅》、《神農本草經》等典籍,只有先把《爾雅》等典籍中植物根莖花葉方面的相混雜之處,名實不符的東西一一進行追本溯源,并進行歸類,然后才能談雕刻印刷。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直到退休隱居昆山,吳仁杰才把《離騷》中關于植物的材料收集齊備。

    動筆寫《離騷草木疏》之前,吳仁杰為如何對書中50多種草木進行排序思忖良久。盡管像《爾雅》等書都是嚴格按植物學理論進行分類,但憂國憂民的屈原志向可不是做一名植物學家。

    “既然屈原對書中的植物有明確的‘忠奸’之分,我何不遵從他的遺愿呢?”想到這里,吳仁杰便對《離騷》中的50多種植物進行歸納分類,并按芳草、嘉木和惡草的順序排列。他花三卷內容詳細解釋了關于蓀、芙蓉、菊、芝、繭、石南、白芷、芭、杜衡、靡蕪等植物,這些均是《離騷》中“忠正”之物;第四卷則解釋了艾、茅、葛、薺等植物,即“平凡”之物;最后小部分解釋竹子中“最下等”的墓竹等。雖然這種排列在分類學沒有什么任何意義,但可以清晰表達吳仁杰對先輩典籍的理解及高潔的思想。這種排列也為后人所稱道。

    《離騷》中象征正直的白芷(來源于中中植物國像庫)

    盡管如此,吳仁杰對《離騷》植物的排序還是遵從一定的科學原理。比如從內容上看,第一卷多記芳草,第二卷多記木類。每卷中的植物,大多按形態相近而排在一起。

    比排序更專業的是,吳仁杰在對《離騷》植物形態描述和特征鑒別方面進行進行了細致描寫。例如“蓀”條中,根據生活環境不同,他把昌蒲分為“生下濕地者日泥昌、夏昌;生溪水中者日水昌;生石上者為石昌蒲”。對石昌蒲又按葉形、花色分為三種:“生蜀地,葉作劍脊而無花,一也;生陽羨山中,不作劍脊有花而黃,二也;生茅山溪石上,亦不作劍脊而花紫,三也。”

    花草四雅之一的昌蒲(網絡圖)

    公元1197年,除了序言外,已逾甲子之年的吳仁杰終于完成了《離騷草木疏》的初稿。這便是前文他躊躇再三方才揮筆寫序的一幕。

    《離騷草木疏》深受《離騷》研究者的喜愛,宋朝時便出了多種版本。至明朝萬歷年間,學者屠本畯在此書的基礎上,作了《離騷草木疏補》一書。滄海桑田,清朝乾隆年間,大學者紀昀慧眼識珠,將宋抄本《離騷草木疏》校對后收入《四庫全書》。

    此后,由于戰亂等原因,《離騷草木疏》在民間流傳并不廣。清朝末年,藏書家沈德壽(注二)偶游湖州陸心源的府邸,見四卷本《離騷草木梳》(乾隆“知不足齋叢書”抄本)時,欣喜不已,便高價收買藏于抱經樓。1925年,沈德壽去世后,部分藏書流落民間,所幸《離騷草木梳》幾經波折,被某富商收藏。

    2012年,中華書局全面收集和整理各種版本的《離騷草木疏》。富商將《離騷草木梳》獻給哈爾濱大學圖書館。經該校學者教授的校正、研究,《離騷草木疏》通俗本于當年進入大眾視野。

    《離騷草木疏》目錄及內文書影(孔夫子舊書網)

    ---------------------------------------------------------

    【備注】

    1、王逸,字叔師,南郡宜城(今湖北襄陽宜城縣)人,東漢著名文學家。曾任豫章太守。所作《楚辭章句》,是現存《楚辭》最早的完整注本,為后世學者所重視。

    2、沈德壽,字長齡,號藥庵,晚清知名藏書家。世為浙江慈溪人,祖輩皆從商,尤以藥業聞名。家資頗厚,所藏圖書甚豐。著有《抱經樓藏書志》64卷。

    【參考資料】

    1、論文《<離騷草木疏>述略》,哈爾濱師范大學,劉偉江撰。

    2、書籍《中國科技百科全書之生物學卷》,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2年版。


    • 發表于 2017-11-23 00:00
    • 閱讀 ( 650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推薦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