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你被小學課本誤導了嗎?“驚弓之鳥”的故事只是無稽之談

    咱們中國話里的成語,常用的就有一兩千,總數至少上萬。這些成語里面包含的學問可以說方方面面,比如說斗轉星移,就包含了天文學的知識,滄海桑田,就包含了地理學的知識。成語里面,關于冷兵器的更是不在少數,這里面,有不少值得說的趣事。

    化干戈為玉帛:上古的戈也有黑科技

    首先,就不得不提一提這個干戈。在很多成語里,干戈代表著戰爭,比如“化干戈為玉帛”,比喻化戰爭為和平;“大動干戈”,形容兩邊打起來了,或者大張旗鼓的做事。

    ▲刃口依然鋒利的戰國青銅戈

    這些成語都有個特點,就是起源較早。夏朝的事咱們搞不清,至少商周時期的戰爭,都是以步兵為主,車兵為輔的戰爭形態,當時的步兵所用的武器,主要就是干戈。

    ▲持干戈的商朝士兵形象

    干的原意是樹的枝干,在甲骨文里,干的造型就像個樹枝。不過這里的干,指的是盾牌。上古盾牌多為木制,但是都會加上一些青銅部件作為加固。還有個成語,國之干城,就是形容軍隊官兵可靠,像盾牌和城池一樣保衛著國家。

    ▲西周時期的盾牌上的青銅部件

    戈,是和干在一起使用的,也是上古時期最普遍的殺傷性武器。因此,很多帶戈字邊兒的字,都和殺伐有管,比如“伐”、“戰”、“戳”之類。另外,“我”這個字也和“戈”有關,可能在上古時期的人看來,手里拿著戈的軍隊就是咱們自己人吧。

    ▲商代青銅器上的某個字,造型是拿著戈的人

    不過,很多人都戈都有誤解,,認為戈是一種長兵器。實際上,步戰用的戈非常短。按照戰國典籍《考工記》的記載,標準戈柄的長度為六尺六寸,當時一尺只有二十三厘米,也就是說當時的戈總長大約只有一米五。

    ▲戈頭的構造

    而且,這個數據已經是戰國時代了,根據出土的實物判斷,商朝的戈普遍不到一米長,周代的戈普遍也只有一米二上下。這也就能理解為啥這玩意配合盾牌使用。單手操作一個以鉤、啄為殺傷方式的長兵器顯然有些困難,但是如果是短兵器,那么就好說了。

    ▲商朝軍隊形象

    對于上古時代的中國而言,戈是性價比很高的兵器,相比較而言,刀劍雖然也能配合盾牌,但是青銅刀劍的長度一般只有半米左右,一寸長一寸強。而且上古時代的青銅是非常昂貴的,一把青銅劍重達七八百克,而戈頭只重兩百多克,能節省不少資源。

    ▲商朝青銅戈

    不過,上古的戈也有個黑科技:積竹木柲,也就是一種復合材料制成的柄。這種有彈性的硬度的柄增強了戈作為短柄單手武器的格擋性能。類似的工藝在后來的歷史中依然有所運用,這類工藝的出現,為后世長柄大刀的出現鋪開了道路。

    ▲商代的青銅戈柄就餓可以看到積竹木柲工藝了

    春秋戰國以來,戰場上的武器和兵種多了起來,戈慢慢被邊緣化。所以指代戰爭的武器也就多了,什么“刀光劍影”、“劍拔弩張”,發展到最后就是“槍林彈雨”,熱兵器出現了。近代的戰場全是熱兵器,所以都用硝煙、火之類的指代戰爭,比如“硝煙彌漫”、“戰火紛飛”、“炮火連天”。

    ▲槍林彈雨最直觀的一張圖。早期火繩槍沒法上刺刀,火槍手、炮兵得有長矛兵等冷兵器部隊負責保護,“槍林彈雨”里的槍,原本指的是長矛,而非熱兵器槍。

    除此之外,還有些成語其實包含了特定的典故。這其中也有很多和冷兵器相關,而且如果對相關冷兵器知識缺乏了解,理解上可能還會出現偏差。

    丟盔棄甲、解甲歸田只應鎧甲不能私藏

    比如說丟盔棄甲,這個成語出自孟子和梁惠王打的一個比方:說是兩個膽小的士兵在戰場上逃跑,丟了鎧甲拖著兵器,然后一個逃了五十步,一個逃了一百步,那個逃了五十步的就嘲笑那個逃一百步的。由此還產生了另一個成語:五十步笑百步。

    逃兵丟鎧甲,的確是古代常見的情況。按照一般的理解,既然逃跑肯定是為了活命,鎧甲不正好是保命的玩意兒嗎?丟了鎧甲,豈不更容易被追殺么?其實,這里面有兩個考慮。

    第一,古代的鎧甲大多比較重,二三十斤一套的都不算輕的,逃命要想逃得快,不脫鎧甲還真不容易。

    ▲秦代鎧甲(冥器)

    第二,鎧甲在古代是管制品,即使在武器管理上最寬松的明代,鎧甲也是嚴禁民間持有的。逃兵逃走了肯定就隱姓埋名當黑戶了,藏個鎧甲罪加一等不說,還容易暴露。

    所以咱們還有個成語:解甲歸田,指戰士退伍還家。因為在古代,不管是戰士還是將軍,家里都是不能私藏鎧甲的,退伍的第一件事,就是上繳自己的鎧甲。

    小學課本“驚弓之鳥”的故事只是理解偏差

    還有個關于兵器的成語故事因為非常有一定的教育意義而且生動有趣,還被小學課本收錄,那就是驚弓之鳥。不過,很明顯小學課本里對故事的理解產生了偏差,誤導了不知道多少名小學生。

    ▲小學課本里的驚弓之鳥課文

    按照課本里的說法,更羸開弓不放箭,還放弦了,這就是典型的空放啊。禁止空放,是一個弓箭手最基本的常識和素質。因為空放對弓的傷害極大。弓釋放的能量足以殺敵破甲,沒有箭將這些能量帶走,那么這個能量全部作用到弓自身,輕則影響弓的使用壽命,重則當場翻弓斷弦甚至傷及人員。

    ▲大部分室內射箭場所都會把“禁止空放”四個字弄在最顯眼的位置,畢竟安全第一

    那么,古籍中的原文是怎樣說的呢?其實這個故事出自《戰國策》,而且原文里并沒有說更羸沒有搭箭:

    更贏謂魏王曰:“臣為王引弓虛發而下鳥。”……有間,雁從東方來,更贏以虛發而下之。

    原文里的虛發,被理解為空放,很顯然是不對的。咱們的成語很多也帶“虛發”兩個字:箭無虛發,彈無虛發,例無虛發。

    這仨成語當中,歷史最早的顯然是箭無虛發,出自《晉書》,形容一個叫朱伺的將軍善于用弩,每一箭都能射中目標。假設虛發是不搭箭的意思,那么這個成語就成了悖論,箭沒有不搭箭的,這不搞笑嗎?

    咱們漢語里的“發”,有射出的意思,沒射出東西怎么能叫“發”呢?虛發,指的是沒有射中目標。故事里的更羸不是將弓空放,而是在故意不射中的情況下,依然“射落”了大雁。

    成語里包含的冷兵器信息當然遠不止這么多,不過限于篇幅,就跟大家談到這里。如果大家有覺得有趣的成語,也可以在下方回復中和小編一起探討。

    注:本文作者那誰。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 發表于 2017-11-23 00:00
    • 閱讀 ( 903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推薦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