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服務機器人爆發元年到來,手里的飯碗該看好啦!

    2017年,被稱為服務機器人爆發元年。

    據中國電子學會發布的《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報告(2017年)》預計,今年中國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62.8億美元,2012年至2017年的平均增長率達28%;今年全球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232億美元,2012年至2017年的平均增長率接近17%。

    2019年我國智能服務機器人的市場規模將達到150億元人民幣。全球工業機器人2016年~2019年的市場容量是140萬臺,而在服務機器人上的容量是4000多萬臺。

    在全球范圍內,機器人領域正在成為投資的熱土,而中國機器人行業投融資同樣熱情不減,呈現出持續上升的趨勢。2016年,機器人融資案例數達到了70起。而到了2017年7月,全球機器人/自動化行業融資獲得巨大增長,總額約為15億美元。

    多個行業被“入侵”,人工智能真的來了

    試想一下,當你走進一家公司發現前臺接待你的不再是美女,而且是一個帥氣的機器人,它擁有的人工智能讓它輕松的跟你打招呼、問你有什么事、幫你通知被訪人員、甚至直接帶你去會議室……

    這不是出現在電影里的情節,而是我們身邊正在發生并且將要普及的現象。促使機器人雇員普及開來的,除了日益進步的人工智能科技,還有很多我們自身的原因。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思想的變得更加開放和向往自由,特別是越來越多新生代員工開始進入職場,各種多樣性的問題就隨之而來,突出表現在員工流動性變得越來越大。

    比如愛招聘發布的《2017年上半年互聯網求職調查報告》中指出,與2016年同期比較,2017年員工離職率上升了3%,整體為14.5%。也就是說,一家互聯網公司,半年內主動或被動離職的人數就占了公司總人數的六分之一。

    這些數據僅僅只是整個復雜社會的一個縮影,但也說明了一個很嚴峻的問題:員工流動性增大將會日趨嚴重。企業要穩定運營,需要節約人力成本,方便管理,而不斷流失的員工將與這個發展方向背道而馳。

    為了解決這種現狀,除了拿出更優渥的薪水留住員工,企業也開始有了其他的選擇,既然人性的復雜以及不確定性將導致無法預估的后果,那么如果用機器人來代替這部分員工,將能做到穩定,易管理,甚至零薪酬(除了購買機器人的花銷)。

    相信大家都看過關于富士康流水線幾萬員工被機器人取代、亞馬遜倉庫大批量使用機器人代替人力的新聞,但是跟這些機器人不同的是,擁有了更高人工智能的機器人雇員能夠在辦公室等場景成為“白領”,而不是只干些體力活。

    思嵐科技介紹,機器人雇員的優勢十分顯而易見,花錢少、效率高、穩定可靠、專業素質過硬,可以替代部分人力工作:如客戶接待、講解咨詢、導航帶路、、處理收發快遞、管理員工考勤等工作。除了在企業前臺,機器人雇員還能在4S點給客戶介紹車型,帶到展廳看車;在大型購物中心介紹樓層和商品信息,導航領路;在酒店介紹房型,接受預定并帶領客人乘坐電梯到下榻的房間……

    未來的某一天,不管你是在公司、4S店、酒店、購物中心,還是機場、博物館、銀行等地方工作,當你的同事變成機器人,請不要驚訝,這是大勢所趨,因為你的上級不用再擔心它會不滿意薪酬,不滿意環境而選擇跳槽了。

    機器人會搶走哪些人的“飯碗”

    自機器人這一概念在科幻小說里首次出現后,人類對于機器人的恐懼就隨之產生。只不過,隨著時代的變化,人類的顧慮也調轉了方向。過去,人們害怕機器人起兵倒戈,威脅人身安全。而現如今,人們開始擔心起自己的工作會不會被越來越聰明的機器人搶走。

    根據海外媒體的分析報告,只求手熟、與外界較少接觸、具有大量重復性勞動的工作被列入了“高危行業”,其中包括電話推銷員、打字員、保險業務員等。令人意外的是,要求較高的會計職業也位于榜單前列。但細究來說,會計工作的本質即是信息搜集和整理,內部存在著嚴格邏輯,交給萬無一失的機器人確實是不二之選。而攝影師作為一份依賴主觀審美的工作竟也被判定為有超過50%的可能性被機器人取代。在專家看來,圖像審美與其他藝術行為不同,具有被量化,數據化的特性。

    機器人看似無所不能,但終究沒有人情練達的本事。“需要社交能力、同情心、創意和審美的工作被機器人取代的可能性非常小。”分析指出,無論技術如何進步,人工智能如何完善,創造力、思考能力和審美能力都是人類在與機器人進行比拼時最后一道無法沖破的防線。

    除了藝術家、音樂家、科學家可以安心外,律師,法官等也不必太過緊張。心理醫生、教師、酒店管理者則可以高枕無憂,因為他們幾乎沒有被機器人代替的可能性。

    就像不理解“詩為何物”的機器人依然可以寫出不錯的詩句來,機器人理論上確實存在處理人類情緒的功能,然而有些時候,急于處理問題恰恰是造成問題的原因。與之相反,心理醫生卻可以幫助病人跳出思維怪圈,讓問題本身變得無關緊要。教師亦然,機器人教得了加減乘除卻不會讓學生融會貫通,即使能手把手幫助學生完成賞心悅目的畫作,卻也教不了如何賞析一幅作品。

    智能時代的到來賦予了機器人無限的可能性,雖然具有優越的行動能力,但在決定性的感知力、認知力和決策力上,機器人還需倚仗人類。未來,如何讓機器人在有限的領域里發揮最大的力量幫助人類,值得我們期待。


    本文由科貓平臺編創,內容整理自中國機器人網,圖片來源于網絡。


    • 發表于 2017-11-21 00:00
    • 閱讀 ( 726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推薦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