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過去窮的時候,人們的襯衫除了能從外衣里露出來的部分,其他地方都沒有布料,真有這么回事嗎?
如果你看過《北平無戰事》,可能對這一幕印象深刻:

祖峰扮演的崔中石脫掉長衫準備跳水時,露出了一件像加料版女式運動內衣,又像縮水無袖高齡毛衣的東西。
這到底是個什么鬼?

《北平無戰事》的故事背景在四十年代末,崔中石是個上海人。
他身上穿的那件無袖衫,還真不是劇組開腦洞亂設計的,這東西學名叫“節約領”,又叫“經濟領”、“假領頭”。
它們衣領部分大多挺整齊,高級點的用的確良,前胸后背都有半截布,貧窮些的用紗咔白布,而且要像肚兜一樣在身后系根繩子。

● 節約領
雖然不確定具體發明年代,但是節約領確實最早出現于上海,三十年代的老電影《馬路天使》里就有了它的身影。
在六十年代以后的大中型城市,節約領已經相當常見了。
為什么要有這種鬼畜的設計?
一個首要原因是窮,更確切地說,是因為買布要布票。
我國經過戰爭摧殘,在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棉花產量從1936年的84.9萬噸下降到44.4萬噸,全國平均每人每年棉布消費量5米多,這還是包括了被褥和服裝用布的總數。

● “補丁越多越進步”
當時的情況是,即使在全國經濟最好的上海,一家四口除了單褲和單短衫,其他衣服每人平均還不能擁有一件,比如四個人總共有1.8件棉袍、兩件棉襖、兩條棉褲。
到了1952年,城鄉居民用于衣著的平均年消費只有8.95元。
衣著以純棉布為主,但平均每人消費純棉布僅5.6米。
其他衣料消費更低,呢絨每157人一米,絲綢每18人一米,棉線襪每5人一雙,毛線每174人一斤。
在這種情況下,1954年9月,政務院通過了《關于實行棉布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的命令》《關于實行棉花計劃收購的命令》兩份文件。
以后近30年中,每個人所能消費的棉布量都是國家決定的。
必須憑布票購買,由國營中國花紗布公司統購統銷。

● 1969年浙江省布票
從1954年到1960年,最多的時候是每人每年供應棉布8.9米,最少時是6.9米。
這個數字是什么概念呢?
長袖襯衫,一般一個用布1.5米,也就是在理想情況下,一個人一年的布夠做五六個長袖襯衫。
可除了襯衫,你家的床單、被罩、窗簾、枕套都需要布,而做一個1.5米寬2米長的被罩,就要用3米布。
而一年四季要穿的衣服都要從做鋪蓋剩下的布里出。
在這種情況下,還想講面子的上海人,尤其是成分欄里填著“干部”的人該怎么辦呢?
勤勞勇敢的城市居民們靈光一閃,發明了跨世紀的“節約領”。
雖說節約領有可能借鑒了歐洲十九世紀資產階級反復拆卸漿洗的假領子,但是它們的發明邏輯不大一樣。
中國人愛穿節約領,并不是為了減輕洗衣工作量,主要還是因為貧窮而熱愛生活。
因為布票不夠,因為買零碎布頭經常不要布票。
這種極具設計感的服裝,六十年代風靡大半個上海,又迅速蔓延到北京等地,直到改革開放以后的八十年代,還擁有相當穩定的受眾群。
據說當時上海的全泰服飾鞋業總公司,節約領只賣幾毛錢,每天能賣出近千個。
其實到了現在,節約領也并沒有銷聲匿跡,很多地方都還在堅持銷售這種商品,13塊錢左右一個,消費者主要是中老年。

愛懷舊的中老年群體喜歡節約領,它的變體就要常見得多。
打開某寶搜“假兩件”,你會看到各種男士女士純色格子加絨加厚繁多花色。
支配假兩件受眾的,主要是一種特殊的審美趣味、對“兩件只要一件錢”的執念、以及“反正沒人知道是真襯衫假襯衫”的購物心態。
而這三者,都與節約領的哲學一脈相承。

參考資料:
1. 沈蘭:《20世紀50年代以來中國城鎮居民服裝消費研究》,西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2. 吳為忠:《穿越時空的“節約領”》,《解放日報》,2014年11月。
3. 吳芳:《假領子,真時尚——經典國貨假領子流行熱的冷思考》,《藝術科技》,2014年。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