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總覺得很多外國人都長著同一張臉?
萬磁王鄧布利多和甘道夫到底是不是一個人?
摩根·弗里曼、比爾·拉塞爾、安南和曼德拉,他們之間到底有什么關系?



然而即使認不清他們,你也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臉盲患者。
因為“其他種族的面孔比本種族的面孔難辨認”,這就是異族效應。
幾乎所有的成年人都有。
而且這種效應對于跨物種也適用,人們經常說的“你看猴子長得都一樣,猴子看你們長得也都一樣”就是這個道理。
當然,真正的臉盲癥的確存在,它也被稱為“面孔失認癥(prosop-agnosia)”。指的就是人認不出人臉的情況。
這可就不光是外國人了,臉盲癥患者分不清所有臉。
不管是本國人還是外國人、熟人還是陌生人、男人還是女人,有些嚴重的患者連自己的臉也認不出。
在2004年Martha Farah的研究中,一位患者就曾經報告:“在俱樂部,我看見一個人瞪著我,所以我問招待員那是誰,結果那是鏡子中的我自己。”
臉盲癥患者看別人的臉的時候就會覺得有點像這個人也有點像那個人,記不起也認不出別人的臉。
正常人要想象臉盲癥患者生活的話,大概他看臉認人就和你看手認人一樣困難。

●猜猜這是哪四位名人的手
臉盲癥聽起來是小毛病,實際上對很多人的生活造成了困擾。
有的臉盲癥兒童甚至沒辦法從人群中認出自己的父母,聽起來是不是很危險。
而如果在逛街的時候把其他妹子認成了自己的女朋友,也可能會被胖揍一頓。
有統計說世界上大概有2.5%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臉盲癥,那么臉盲癥到底是怎么來的呢?
想知道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我們是怎么認出一張臉的。
根據Martha Farah的研究(沒錯還是他),人識別物體的時候,靠的是整體識別和部分識別兩種。
閱讀能力是比較極端的部分識別,你想認出一個單詞必須認出里邊的所有字母,認出一個句子也必須逐個認出里邊的每個單詞。
而面孔識別就是比較極端的整體識別,比如一個熟人刮了胡子或是剪了新劉海,你不會因此就不認識這張臉了。



●雖然化妝技術很牛,但仔細點還能看出這都是湯姆·漢克斯
所以臉盲患者看臉的時候,只能識別部分,無法進行整體整合。
盯著一張臉的時候知道它的五官各自長什么樣子,但是放在一起就沒辦法認出來了。
人在辨認臉的時候,大腦中到底發生了什么呢?
研究者發現,人在看到面孔圖片時,大腦中有一個叫“梭狀回”的區域很活躍。
所以他們大致認定這個梭狀回區域就是主導處理面孔識別的。
當人的這個區域受到損傷或發育不全等等,就很可能會患上臉盲癥。
和所有神經心理性疾病一樣,有的臉盲癥成因是車禍、腦卒中等造成的腦損傷;
有的則是先天性的,還有一些研究發現臉盲癥可能有遺傳性,這說明臉盲可能是基因里就決定了的。
不過要是你發現,不只認不出臉,還看不清臉,也就是連別人五官長什么樣子也看不出來,那可能就不只是臉盲癥,還患有統覺失認癥。

●他們眼中的世界類似這張海報,甚至他們可能連墨鏡也看不出來
如果你患有臉盲癥怎么辦呢?
別氣餒,雖然認臉不行,但是很可能在其他認知方面強于常人,比如更擅長閱讀、更擅長記憶分辨聲音或是比別人更聰明。
這可能就是大腦對你的補償吧。
不過在聽到一個好消息之后,我們還有一個壞消息要告訴你,那就是暫時還沒有有效的方法可以治愈臉盲癥。
幸運的是,可以通過其他一些技巧和訓練來減弱它對你日常生活的影響。
大多數臉盲患者使用的方法是通過記憶一些“不是臉”的要素來認人,比如聲音、發型、走路姿態、發際線等等。
這種方式用起來比較簡單,但缺點是如果對方換個發型、嗓子啞了或者戴了隱形你就再也認不出人家了。
在電影《人群中的臉》中,臉盲癥的女主就通過屁股形狀和領帶花紋來辨認男性的,可以說是非常老司機了,但還是因為兇手故意和她男友戴了同款領帶而認錯了人。
另一種常見方法是,通過記憶臉部細節來認人。
比如兩眼間的距離,口鼻間的距離等等。
雖然整體認知不行,可以靠部分認知來補啊。
這種方法準確率比較高,但是需要大量的練習。
就像雖然認手很難,但是通過訓練,你可以分辨出手的掌紋夾角大概是30度延伸到三分之一的位置,然后可以判斷它大概是誰的手。
好了,現在可以公布前邊小問題的答案了。

●喬治·克魯尼、邁克爾·杰克遜、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和納爾遜·曼德拉
參考資料:
1.Susilo T, DuchaineB. Advances in developmental prosopagnosia research[J]. Current opinion in neurobiology,2013, 23(3): 423-429。
2.De Renzi E. Currentissues on prosopagnosia[M]//Aspects of face processing. Springer Netherlands,1986: 243-252。
3.Farah M J. Visual agnosia[M]. MIT press, 2004。
4.Grüter T, Grüter M,Carbon C C. Neural and genetic foundations of face recognition andprosopagnosia[J]. Journal of Neuropsychology, 2008, 2(1): 79-97。
5.Gazzaniga M S, IvryR B, Mangun G R. 周曉林,高定國等, 譯 (2011). 認知神經科學——關于心智的生物學[J]。
6.Sacks O. The man whomistook his wife for a hat[M]. Picador, 2009。
7.楊紅升, 黃希庭. 面孔識別異族效應的研究[J]. 心理科學, 2008, 31(6): 1450-1453。
8.汪亞珉,黃雅梅.面孔識別中的構形加工與特征加工[J]. 心理科學進展, 2011, 19(8): 1126-1137。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